01
春蚕
明·刘基
可笑春蚕独苦辛,为谁成茧却焚身。
不如无用蜘蛛网,网尽蜚虫不畏人。
刘基是明开国元勋,这首诗以春蚕作比,写出了墨客对命运多舛者的感慨。春蚕辛劳结茧,终极却化蝶破茧,自身消逝,墨客对此感到可笑又惋惜,认为其不如无用却清闲逍遥的蜘蛛,能在蛛网上捕食蜚虫而不受人打扰。刘基通过此诗表达了对无私付出和默默捐躯的同情,以及对顺应自然、怡然自处的生命哲学的思虑。
02
湖堤晓行
明·李昱
宿云如墨绕湖堤,黄柳青蒲咫尺迷。
行到画桥天忽醒,谁家茅屋一声鸡。
李昱描述了黎明时分湖堤上的一幕。浓重如墨的夜云环抱湖畔,黄柳与青蒲在微光中若隐若现,使人仿佛迷失落于这咫尺美景之中。当行至画桥之际,天色溘然转亮,伴随着远处茅屋传来的一声鸡鸣,唤醒了清晨的湖畔天下。这首诗充满诗意地展现了晨起行走的惊喜与宁静,授予读者一种超脱世俗、靠近自然的神仙体验。
03
客中夜坐
明·袁凯
落叶萧萧江水长,故宅归路更茫茫。
一声新雁三更雨,何处行人不断肠。
袁凯曾任监察御史,后因事为明太祖不满,假装疯癫才得以归隐。他以旅人为视角,在寂静深夜勾勒出一幅思乡画面。落叶纷飞,江水滔滔,归乡之路显得更加迢遥而迷茫。新雁哀鸣,三更夜雨,每一个在外流落的行人都会因此触动心中的愁绪。墨客借助凄美秋夜景致,表达的是身处异域的孤独与思归之情,宛如神仙在凡尘中的寂寥瞩目,寄予深深的怀旧与乡愁。
04
天平山中
明·杨基
小雨茸茸湿楝花,熏风树树熟枇杷。
缓步不记山深浅,一起莺啼送到家。
杨基笔下的天平山风景如画,小雨滋润津润着楝花,熏风轻轻吹拂着成熟的枇杷。他在绵绵小雨中缓步前行,全然忘却了山路的深浅,只记得一起莺歌婉转,陪伴着他回到了温暖的家。此诗展示了大自然的和谐俏丽,以及墨客随遇而安、乐享自然的心境,犹如神仙溜达山水之间,尽享天地间的清新与宁静。
05
燕山春暮
明·张羽
金水桥边蜀鸟啼,玉泉山下柳花飞。
江南江北三千里,愁绝春归客未归。
张羽与高启、徐贲、杨基并称“吴中四杰”他用细腻的笔触描述了春末燕山的景象,金水桥边蜀鸟啼鸣,玉泉山下柳絮飘飞。他从江南远眺北方,只管两地相隔三千里,却共同沉浸在春天即将拜别的愁绪之中。墨客作为远方的过客,感叹春归人未归,这份深切的乡愁与时令流转交织在一起,仿佛神仙俯瞰人间,对光阴荏苒和人生聚散的深深感慨。
06
雨后慰池上芙蓉
明·徐贲
池上新晴偶得过,芙蓉寂寞照寒波,
相看莫厌秋情薄,若在东风怨更多。
徐贲在雨后池边容身,看到雨后的芙蓉花在寒冷的水波中孤寂地绽放。他抚慰道,纵然秋意渐浓,也不必遗憾,由于在东风中芙蓉大概会有更多的哀怨。墨客通过对雨后芙蓉的抚慰,传达了对生命循环、四季变换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世间万物兴废变革抱持的一种豁达洒脱的态度,就像一位温文尔雅的神仙,以细腻的情绪体悟自然界的奇妙变革。
07
春暮西园
明·高启
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
高启以春末西园为背景,描述了一幅生动的画面。阳光洒满清澈的绿池,映照着满目芳草;春天的繁华盛景彷佛都在雨季中悄然流逝,此时已近尾声。然而,墨客不雅观察到,当庭前院后的花朵纷纭凋落,菜田里的蝴蝶反而聚拢得更多。这是一首富有哲理的田园诗,揭示了自然生态的循环更替,流露出对生活情趣的独特见地,犹如神仙静不雅观世事变迁,创造平凡中的盎然活气。
08
宫女图
明·高启
女奴扶醉踏苍苔,明月西园侍宴回。
小犬隔花空吠影,夜深宫禁有谁来?
高启以一幅宫女图引发遐想,画面中女奴在醉态中踏上青苔小径,她们在西园侍宴结束后月光下归来。小犬离隔花丛对着暗影空吠,深夜的皇宫内除了宫女们的归来,再无他人来访。墨客借此场景传达了宫禁生活的寂寥与无奈,同时也暗示了宫廷内外的生活比拟,给人以一种穿越时空、窥伺历史画卷的觉得,仿佛亲见那晚唐宫闱之中的生僻情景。
09
题古木苍藤图
明·蓝仁
风云气质雪霜踪,独立空山惨淡中。
惭愧藤萝争附托,年年春色换青红。
蓝仁借古木苍藤图抒发情绪,古木历经风雨沧桑,独立于空山之中,饱含岁月痕迹与坚韧气质。而藤萝攀援其上,每年改换青红,不仅增长了生命的活力,也衬托出古木的孤独与威严。墨客以此赞赏古木的傲骨与肃静,并寓言般地提醒人们应该有所依傍,但不应失落去自我,保持独立的人格精神,犹如神仙超凡脱俗,悠然自主于天地间。
10
枇杷山鸟
明·林鸿
沉喷鼻香烟暖碧窗纱,绿柳阴分夏日斜。
梦觉只闻铃索响,不知山鸟啄枇杷。
林鸿描述了一幅夏日午后宁静的画面,沉喷鼻香烟雾温暖着碧绿窗纱,窗外柳荫下日影斜照。梦醒时分,只听见铃索轻响,原来是有山鸟在枇杷树上啄食果实。此诗表示了墨客对自然和谐美的欣赏,以及对日常生活中点滴美好的敏感捕捉,让人感想熏染到如神仙的闲适心境与对自然亲近的愉悦。
11
春雁
明·王恭
东风一夜到衡阳,楚水燕山万里长。
莫道春来便归去,江南虽好是他乡。
东风吹过,大雁一夜之间抵达衡阳,它们从楚水至燕山,超过万里长空。墨客提醒我们,不要以为春天一来雁群就要离开,实在江南虽美好,究竟不是它们的故乡。王恭借春雁迁徙的自然征象,寄寓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离去的感慨,仿佛一位超脱的仙者对人间世事有着超越凡人的洞察与思考。
12
刘伯川席上作
明·杨士奇
飞雪初停酒未消,溪山深处踏琼瑶。
不嫌寒气侵入骨,贪看梅花过野桥。
杨士奇描述了一场雪后宴会的场景,雪花刚停歇,酒兴还未消退,他们踏着皑皑白雪步入溪山深处。只管寒气砭骨,众人却绝不在意,只为贪恋那一片雪中盛开的梅花,走过野桥,享受赏梅的乐趣。这首诗呈现了文人士大夫追求高雅情操、热爱自然的情趣,仿佛一群仙友畅游瑶池,不畏寒冷,尽情陶醉于冬日雪景与早春使女之中。
13
发淮安
明·杨士奇
岸蓼疏红水荇青,茨菰花白小如蓱。
双鬟短袖惭人见,背立船头自采菱。
这首诗描述了墨客杨士奇从淮安出发时所见的水乡风光。岸边蓼花稀疏地点缀着赤色,水中的荇菜呈现出一片青翠,茨菰花洁白小巧如荷叶。少女们梳着双鬟,穿着短袖羞于被人瞥见,于是背对着船头,独清闲水上采撷菱角。墨客细腻地捕捉到了江南水乡生活的一幕,充满了清新自然的气息和浓郁的地方风情。
14
村落夫至夜话
明·李昌祺
形容不识识乡音,挑尽寒灯到夜深。
故旧凭君休更说,老怀随意马虎便沾襟。
李昌祺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乡音和故交的深深怀念。纵然久别相逢,边幅变得不再熟习,但那熟习的乡音仍能穿透寒夜灯火,一贯聊至深夜。他恳请朋友不要再提起那些故旧之事,由于自己年纪已长,内心薄弱,一经触动,便随意马虎泪湿衣襟,表露出浓厚的怀旧之情和深切的乡土情怀。
15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点火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明净在人间。
于谦为官清廉,功绩卓著,后来受到徐有贞、石亨等诬陷,竟以“谋逆”罪被杀害。他通过咏石灰表达了自己的高尚情操和刚毅节操。石灰经由精益求精才得以从深山开采出来,又经烈火点火而不惧,纵然粉身碎骨,也要保持自身的明净留在世间。此诗寓言性地展现了自己忠贞不屈、洁身自好的人格空想,寓意深刻。
16
鹧鸪图
明·徐有贞
烟雨萧萧苦竹秋,动听常自叫钩辀。
披图无限江南思,不必闻声也自愁。
这是一首题画诗,徐有贞通过描述烟雨笼罩下的苦竹和鹧鸪鸣叫声唤起了对江南的深邃深挚怀念。即便没有听到鹧鸪的声音,仅看到图画中的景象,就足以勾起无限乡愁。墨客奥妙地借助物象通报了浓重的情绪寄托,使读者能够感想熏染到那份挥之不去的悲秋之意和乡愁之情。
17
《栀子花诗》
明·沈周
雪魄冰花凉气清,曲阑深处艳精神。
一钩月牙风牵影,暗送娇喷鼻香入画庭。
沈周终生不仕,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合称“明四家”。他在这里赞颂了栀子花的纯洁与精神风貌。白色的花瓣仿佛冰雪精魂,散发出清凉宜人的喷鼻香气,在弯曲的回廊深处展现出勃勃活气。一轮月牙牵引着它的倩影,暗中将那股娇嫩的芬芳送入了画室庭院之中,使得全体空间弥漫着诗意的韵味。
18
题姚少师画竹
明·戴冠
北地风高卷塞云,惊沙吹起雁成群。
客边偶写龙孙谱,忘怀江南有此君。
戴冠题画之作,通过对北方狂风卷起塞云,惊动沙尘、雁阵齐飞的景象描述,转而提及画家身处异地偶尔创作的竹画。只管身处边陲,却依然不能忘却江南那挺立劲节的翠竹。此诗借画竹表达了作者对南方家乡的眷恋及对竹子象征高洁品质的神往。
19
柯敬仲墨竹
明·李东阳
莫将画竹论难易,刚道繁难简更难。
君看萧萧只数叶,满堂风雨不胜寒。
李东阳在评价柯敬仲的墨竹画时强调,评判画竹的难度并非在于繁复或简洁,而是能否真切。他指出,虽然柯敬仲的墨竹看似只是几片大略的竹叶,但却能在画面上营造出满堂风雨、清寒逼人的氛围,展现了画竹艺术的极高境界。
20
《新春日》
明·祝允明
拂旦梅花发一枝,融融春气到茅茨。
有花有酒有吟咏,便是诗人富贵时。
祝允明与文徵明、唐寅、徐祯卿合称“吴中四杰”。他描述了春节清晨梅花初绽,春意融融,逐渐渗入到茅屋的情景。墨客认为只要有鲜花美酒相伴,有吟咏诗歌的雅兴,便是诗人体验到的富余和幸福时候,从而表示出了文人雅士对大略生活乐趣的崇尚和对传统文化生活的热爱。
21
无题
明·唐寅
领解皇都第一名,专横披归卧旧茅蘅。
立锥莫笑无余地,万里江山笔下生。
唐寅自称江南第一风骚才子,仕途失落意,因科场舞弊案受牵连下狱,后来被放了回籍。这首诗讲述自己曾高中科举榜首,却选择阔别京城荣华,回到旧居过着简朴的生活。纵然居住之地狭窄到仅能立足,但他手中之笔却能描述出万里江山的壮丽画卷,显示其肚量胸襟壮志和才情横溢,不因物质困顿而减损精神追求。
22
泛海
明·王阳明
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
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哲学家,世称“阳明学”。他以泛海为喻,表现自己面对人生困境与顺逆时的心境。无论遭遇多么险恶或是平坦,都不滞碍于心胸,就犹如天空中的浮云一样自由穿越。夜晚安谧之时,海浪翻滚绵延三万里,他犹如乘着月光下的禅杖,悠然随天风而去,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顺应自然的大聪慧。
23
偶见·深山曲路见
明·徐祯卿
深山曲路见桃花,立时匆匆日欲斜。
可奈玉鞭留不住,又衔春恨到天涯。
徐祯卿在这首诗中描述了在深山弯曲的小路上有时遇见盛开的桃花,马蹄奔跑,夕阳西斜的场景。墨客遗憾无法勾留下来欣赏这美景,只能任由手中的玉鞭催马前行,将春天的遗憾带到迢遥的天涯,流露出对美好事物短暂易逝的无奈以及对游子流落生涯的感慨。
24
竹枝词·十二峰头秋草荒
明·何景明
十二峰头秋草荒,冷烟寒月过瞿塘。
青枫江上孤舟客,不听猿啼亦断肠。
何景明以“十二峰头秋草荒”起句,勾勒出一幅秋季三峡瞿塘峡畔的荒凉景致。冷烟寒月映照着长江两岸,孤舟上的旅人在青枫江上流落,纵然没有听见猿猴的啼声,面前的荒漠景象也足以令他肝肠寸断,抒发了旅途寂寥和离愁别绪。
25
赠吴之山
明·王问
城柝声悲月未央,江云初散水风凉。
看君已是无家客,犹自逢人说故乡。
王问在此诗中借城楼柝声和江云初散的月夜背景,刻画了吴之山的形象——虽已无家可归,却仍在凉风习习的夜晚,对人陈说着他的故乡。这种深深的思乡之情和流落者的哀愁跃然纸上,表示了对故乡的执着怀念和对流浪生活的沉痛感想熏染。
26
对月答子浚兄见怀诸弟之作
明·皇甫汸
南北何如汉二京,迢迢吴越两乡情。
谢家楼上清秋月,分作关山几处明。
皇甫汸借月抒怀,回应子浚兄对付远方兄弟的思念之情。南北两地犹如汉代长安洛阳的分别,彼此间的乡情犹如吴越之间的间隔般难以超出。然而,他们共赏的是同一轮秋夜明月,只管各自分散在不同的关山之处,却都能感到月光带来的亲情共鸣。
27
送明卿之江西
明·李攀龙
青枫飒飒雨凄凄,秋色遥看入楚迷。
谁向孤舟怜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
李攀龙在送别朋侪明卿赴江西之际,描述了凄迷秋色中落叶飘摇、雨丝纷飞的画面。他在诗中讯问,谁能理解并同情这位孤独的行者呢?末了以“白云相送大江西”的意象扫尾,既表达对朋侪的依依惜别之情,又寄寓了对其未来行程的美好祝愿,宛如白云悠悠陪伴着他一起南行。
28
和聂仪部明妃曲
明·李攀龙
天山雪后北风寒,抱得琵琶立时弹。
曲罢不知青海月,徘徊犹作汉宫看。
李攀龙此诗追忆了昭君出塞的故事。在天山雪后北风凌厉的寒冷环境下,王昭君怀抱琵琶,在马背上奏响哀怨的乐曲。曲终之后,她彷佛还沉浸在昔日的汉宫生活之中,浑然不觉身边的青海月色,那凄美的旋律和身影在月夜中久久徘徊,令人感怀不已。
29
题《墨葡萄图》
明·徐渭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这是一首题画诗,徐渭通过描述自身半生坎坷、年迈仍落魄的情景,独自站在书斋里,在晚风中长啸。他的笔下描述出了明珠般的艺术才华,但这些代价连城的作品却无处售卖,只能被随意地抛掷在野藤蔓之中,暗含了对自己命运多舛及时代不识人才的深深感慨。
30
戚将军赠宝剑歌
明·王世贞
曾向沧流剸怒鲸,酒阑分离赠诗人。
芙蓉涩尽鱼鳞老,总为人间事渐平。
此诗赞赏戚继光将军的大胆业绩,他曾挥剑斩杀激流中的凶猛巨鲸,而在酒宴结束后,将这把曾经立下赫赫战功的宝剑赠予给了诗人。剑身上的鱼鳞花纹虽已磨砺得苍老,但这统统都是为了人间的安宁与和平付出的见证。
31
晓征
明·戚继光
霜溪曲曲转旌旗,几许沙鸥睡未知。
笳鼓声高寒吹起,深山惊杀老阇黎。
戚继光是明代将门之后,著名的抗倭将领和军事家,人称“戚家军”威震四方,后来由于张居正去世后,受排挤,罢归。他这里亲自描写的行军画面,清晨部队沿着霜覆盖的溪流蜿蜒提高,旗下旌旗飘扬,有些沙鸥还在梦中未醒。随着笳鼓声高昂响起,寒冷的晓风吹起,即便是深山中修行的老僧也被这阵势所惊动。
32
七夕醉答君东
明·汤显祖
玉茗堂开春翠屏,新词传唱《牡丹亭》。
伤心拍遍无人会,自掐檀痕教小伶。
厌倦了官场的沉浮,识破了官场的污浊,告别官场后的他在故乡购置了一处书斋名为“玉茗堂”。汤显祖在七夕之夜酒醉之时复书给朋友,玉茗堂前翠绿的屏风内传出新词《牡丹亭》的传唱之声。他罢官归来不愿阿附近权贵,墨客内心深处的悲哀无人能懂,唯有自伤自怜,强忍泪痕,教导戏子如何演绎剧中的情绪。
33
天竺中秋
明·汤显祖
江楼无烛露凄清,风动琅玕笑语明。
一夜桂花何处落,月中空有轴帘声。
描述了中秋节时天竺寺外的场景,江边楼阁无灯火,只有一片清冷的月露,风拂动竹林发出悦耳的声响,仿佛笑语一样平常。一夜之间,不知桂花洒落在何处,只有月光透过窗帘,空留下帘动的声音,一种寂静而又深远的中秋意境跃然纸上。可是又渗透着“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平添无限惆怅。
34
邮亭残花
明·徐熥
征途微雨动春寒,片片飞花立时残。
试问亭前来往客,几人花在故宅看。
徐熥写下了旅途中的情景,春寒料峭时节,小雨蒙蒙,行进在征途上的墨客看到花瓣纷纭从树上落下,残留在马背上。他向邮亭来来往往的乘客提问,又有多少人还能有机会在自己的家乡欣赏这样的春花烂漫呢?此诗饱含对家乡、对春花的深深眷恋以及旅途奔波的寂寞情怀。
35
《漓江舟行》
明·俞安期
桂楫轻舟下粤关,谁云岭外客行艰?
高眠翻爱漓江路,枕底涛声枕上山。
俞安期描述了自己乘坐轻舟顺漓江而下的情景。诗句表达了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认为即便是在岭南之外,人们常说行程困难,但在桂木打造的船桨引领之下,乘坐轻便的小舟驶过粤关,并没有感到行旅艰辛。反而墨客更喜好漓江这一段旅程,乃至于在船上高卧时,耳边的江水涛声宛如枕底之音,窗外的群山倒映入眼,仿佛成为了枕上的风景,表现了作者对漓江风光的深深邃深挚醉与赞颂。
36
渡易水
明·陈子龙
并刀昨夜匣中鸣,燕赵悲歌最不平;
易水潺湲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
陈子龙是崇祯进士,清军破南京后,一贯积极抗清。在这首诗中借古抒怀,利用燕赵之地荆轲刺秦王的典故,表达了深深的壮志难酬和国运忧虑之情。诗中写道,昨晚并州刀在刀鞘中鸣响,似在预示着燕赵之地将有大事发生,那里的悲壮歌声最让人难以沉着。易水依旧潺潺流淌,岸边青草如茵,然而今日却再无像荆轲那样的壮士,能够在此接管人们的送别,踏上去完成救国大业的征程,反响出墨客对国家现状的深深忧虑与无奈。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欠妥,联系我立即删除
创作不易,喜好请关注收藏转发
#2024逐日幸运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