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未全开月未圆,看花候月思依然。

明知花月无情物,若使多情更可怜。
”宋朝蔡襄《十三日吉祥探花》

北宋有一处古迹特殊有名,那便是吉祥院。
大概是地震或者河流改道,到了宋朝,迁居重修过一次,除了宝顶庄严,喷鼻香火壮盛,这寺庙还有两种花卉名闻当时,一是梅花,二是牡丹
踏青时节,相继而来的人马,就为看这春日花海,许愿祝福。
苏轼有两首牡丹梅花,专门写吉祥院的花事。

蔡襄是北宋名臣,从他流传下来的关于吉祥院的诗作近10首,全是关于牡丹的。
可以想见吉祥院的牡丹花事盛况。
“吉祥亭下万千枝。
”一个宗教寺庙以牡丹有名,盛花时节,可以想到看花盛况,成为年年牡丹盛事。

被曾国藩喜好的花未全开月未圆出自哪里有何深意

那么这首诗,是写在农历三月十三日,是踏青祈福的好日子,为什么选择这样一个日子,大约是韶光紧匆匆,又要特地避开十五日人头攒动,以是提前看花。
作为京官的他有分外报酬,由于和吉祥院的方丈僧人熟习,可以住宿。
这也是宋朝官员的特权。
比如他曾经十八日陪同提刑郎中来过,又某年十九日,陪同母亲来过。

那么在这年的三月十三日,满院半开的牡丹,一轮将圆的春月,让他沉醉好久。
所谓活在当下,便是这种美吧。
虽然良辰美景,花好月圆,只要他多逗留两天也可以看到,但是那种牡丹含苞待放的无尽蕴藉和壮不雅观,那春月朦胧清新的美,打动了他。

“花未全开月未圆,看花候月思依然。

那么上文也谈到了那是牡丹花海。
大家都欲望牡丹花盛开,一轮明月升起来,所谓花好月圆。
蔡襄也有普通人的心思,仿佛是在等待最美的时候到来。

“明知花月无情物,若使多情更可怜。

但是蔡襄肯定是有节制的,由于从这个韶光点,就可以看到他已经决定提前来看,但仍旧被花海震荡。
他说的是我明明知道花和月都是自然界自然的物质和物体,有它自然的规律,但是也忍不住做花好月圆想。

若是真对花好月圆做了过分的寄托,只怕心情被吊起来,做无穷的期待,做相思的愿望,做得而不来的惆怅吧。

这是赞颂了牡丹之盛,让人怡情和移情。
也暗示了他自己实在也有花好月圆的憧憬,只是理智见告他,不过是一场花的盛事。
不如执着当下,便是饱满欣赏这花未全开月未圆的蕴藉壮不雅观之美。

实际“花未全开月未圆”,已经包含作者的深情。
这便是最美的时候。
由于一旦全开,一旦月圆,就意味着会从顶峰滑落。

那么蔡襄在官场一贯而有名,却又耸立不倒,那么他靠的是什么呢?便是对仕途升沉不做过分的期望,三思而行,凡事都是先酝酿,力求做到端庄完美。
以是得失落心小,反而让他能够在官场稳健上升,发挥自己的才干。

那么晚清名臣曾国藩,从历朝历代的先贤里找到行为的方向,就特殊钟爱和他有类似经历的蔡襄的这句“花未全开月未圆”。

他在写给弟弟的家书中是这样说的:

弟之志事,颇近春夏发舒之气,余之志事,颇近秋冬收啬之气。
弟意以发舒而活气乃旺,余意以收啬而活气乃厚.平日最好前人花未全开月未圆七字,以为借福之道,保泰之法,莫精于此,曾屡次以此七字教诫春霆,不知与弟道及否?

这是什么意思呢,曾国藩这个弟弟,张扬进取,总想做到最大最好,难免得失落心重,结果自己用力过猛,不但心情沮丧,而且中年之后,自己也各种疾病上身。
曾国藩给他寄去了药,写了这封信,说你的志向总想像春夏那样做出繁荣极致,但是我要见告你,蕴藉沉淀才是活气厚重的正途,我平生最喜好“花未全开月未圆”,这是说的人要在任何时候都要给自己给事情留有余地,不要过分张扬,或者刻意追求张扬和极致。
这是惜福保养之道,也是为人处世的道理。
我曾经屡次拿这句劝人,不知道你听说过没有?

花毛茛

那么这句“花未全开月未圆”,不单是写蕴藉饱满的春景,更隐喻到人生的行止,欲望,不是张扬和极致是最美,是厚积的同时,给自己留有余地。
而完美未必是花好月圆,花未全开月未圆,也是一种完美,更有蕴藉的后力。

那么央视名嘴白岩松曾经有过一段烦闷期,他走出烦闷的方法,也得之于曾国藩喜好的这句诗“花未全开月未圆。

那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是若何的呢?

初衣胜雪为理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