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本蓝玄色封面的《千家诗》,就放在我家的书桌上,从口中吐出来的话却是:“契爷,我没拿,你再找找吧!

当契爷问我是否拿了他那本《千家诗》,我也不认账,不承认是我拿的,那本书我还没看够呢,诗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了我,我怎么会轻易还给他,那时的我便是那么赖皮,喜好书不舍得买书,反正他家还有别的书。
“窃书不能算偷 。
”已忘了这话是从哪里看到的。

如果我承认了那本书是我拿的,那我不便是偷书了吗?这名声也不好听啊!
我不能承认。
如果我承认了,往后我怎么再去契爷家。
我喜好农闲的时候去他家看看,他家的孩子我不管叫契哥契姐契弟契妹,比我大的叫表哥表姐,比我小的叫他们的名字。
他家的孩子喜好看一些文学杂志,也买了不少 ,以是我喜好去他家,晚上也在那住,好看书看报。

我也不知道怎么形容自己那时的心情,那次偷拿了那本《千家诗》,面对契爷有点尴尬了。

那年偷了契爷的千家诗在家看地津津有味他问我我也不认账

“家里那都翻遍了,没有啊!
”契爷有些失落望。

我推说自己有事,就离开他家 ,去文化站租书来翻翻。
临走的时候,契爷还激情亲切地挽留我说:吃了午饭再走吧。

我怎么美意思,就说不吃了,我还有事。

我这个契爷是认的,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母亲找算命师长西席给我算命,他说我命里缺金,要认一个属金的男人当契爷,吃他的米才好终年夜(按现在的说法大概是迷信吧)。

母亲正在发愁找谁给我认契爷,我有一个远房舅舅知道了这事,激情亲切地见告我母亲:“我便是属金的,让阿妹认我当契爷就行!

后来我年年拿礼物去这个舅舅家拜年,契娘都会给几斤米,让我拿回家吃。

我的契爷也是屯子人,分田到户后,去城里做点小买卖,先是租房,有点钱就买平房了。
事情之余,喜好看报纸诗词 ,写羊毫字的他,事情之余他常常用羊毫字在报纸上抄诗词,像《千家诗》,《唐诗三百首》等,有一年我去他家拜年,见他家大门口的红纸对联上写的苍劲有力:炮竹声中一岁除,东风送暖入屠苏。

房门口的对联是: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几十年过去了,那年契爷家春节贴的对联我还记得,只是忘了横批。

那年的我在街上转转,创造许多人家都用宋朝王安石的《元日》这首诗做对联。
由于契爷家的对联是这样的,以是印象很深刻。

读一些古诗词后,偶尔地我也学写几首诗了

读《千家诗》的五绝,孟浩然的《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诗最能与自然界联系在一起,我是广西的,春天雨水有点多。
晚上睡着了,下雨也不知道,地面湿漉漉的,天麻麻亮起床后,去河边洗衣或挑水,途经邻居家,梨树着落了一层白色的花瓣,村落边的树木和竹林经由雨水的洗濯,更加青翠,鸟儿吱吱喳喳地叫着。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样的诗句与那时的情景联系在一起,是不是很贴切。

那时看刘禹锡的《玄都不雅观桃花》

“紫陌尘凡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不雅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还有“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羽士归何处,重作冯妇今又来。
”就非常喜好这两首诗,更何况我喜好的年轻人也姓刘呢。

以前看桃花以为很普通的,那年不知是喜好了那个姓刘的年轻人,还是读了刘禹锡关于桃花的诗,还有崔护的《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东风。

溘然就以为那年的桃花格外鲜艳,梨花也分外洁白。

那个年轻人就如早春的一抹新绿,永驻我的内心。
可惜我们无缘在一起 ,这是后话。
那时的桃花梨花的枝头刚刚抽芽 ,枝条上就有许多花骨朵了,那些花骨朵依次盛开,我觉得好美啊!

从来没写过诗的我心中溘然冒出这两句:“有的枝头才抽芽,未见叶子先着花。
”怎么也想不出末了两句来。

不知道过了一年还是两年的一个初夏夜里,睡觉的时候,溘然我就想到满地绿荫的果树,枝头上挂满了累累的果实。
于是就想到这样两句诗“等到满地绿荫时,累累果实树上挂。

这首诗连起来后来我起的题目是《春》

有的枝头才抽芽,未见叶子先着花。

等到满地绿荫时,累累果实树上挂。

读韦应物的《涂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后来我阔别了家乡,在天津某地屯子生活,听大弟说家乡的鹿鸣河修睦了桥,心里很激动。
由于以前我们进城都是坐渡船过河的,人多时要等良久,非常未便利。
进城弯弯曲曲的土公路也修了水泥路,以为太好啦。
我也不知道自己是读了韦应物的《涂州西涧》 ,或者是其它古诗词,我溘然想到一首诗:《闻鹿鸣河通车有感》:

鹿鸣渡口今还在,不见船在河中行。

政府架桥通两岸,行人过桥笑盈盈。

想到我在天津,以前没有手机,紧张还是由于我夫家穷,外家也穷,与亲人的联系紧张靠写信。
也没钱回外家,那时很难听到乡音,从天津朝南方的广西望去,便是一个小山丘也丢脸见。
我就想到了这样几句,作为乡愁的诗:

阔别家乡久,乡音心中留。

津门望八桂,难见一山丘。

我是读了《千家诗》,和别的古诗词,还有其他墨客的诗,才会有灵感写出一些顺口溜似的诗。
在这里我要感谢我的契爷,由于他喜好一些诗词,顺便地我也喜好了。
我的契爷姓欧,叫欧世金 ,他以前在广西平南生活。
后来搬到鹿寨。
我在北方生活时,读了一些欧阳修的诗词和文章,就突发奇想。
契爷那么喜好古诗词,说不定几百年前他和我外公的先人,和欧阳修还是一家呢!
哈哈哈!

我的想法是不是太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