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端午节的古诗有很多,李白的《江上吟》便是个中的名篇,这首诗写得英气干云,不输他的很多名篇,可是却没有入选语文教材。
有人认为,李白想要追求富贵享乐的生活,不适宜学生阅读。
真的是这样么?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看看李白到底想表达什么感情。
木兰之枻沙棠舟,玉箫金管坐两头。 美酒樽中置千斛,载妓随波任去留。 神仙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 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 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
游船
1、木兰之枻沙棠舟,玉箫金管坐两头。 美酒樽中置千斛,载妓随波任去留。
木兰,喷鼻香木名;枻,船桨;沙棠舟,沙棠木很罕有,出自昆仑山,形容船的名贵;玉箫金管,用金玉装饰的箫笛,此处指歌妓;樽,盛酒的用具;置,盛放;千斛,形容船中置酒非常多,古时一斛为十斗,相称于现在的100升。
前四句的字面意思是:在木兰为桨的沙棠舟上,舟两头有箫管之乐在演奏;舟中还有千斛美酒和美艳的歌妓,我听凭它在江中随波逐流。
从表面看,这四句描写了墨客在船上的享乐生活。
但如果仔细琢磨,就会创造有问题。
首先,沙棠木非常宝贵,普通人根本见不到,更不用说坐在沙棠舟上。
其次,一斛酒相称于现在的100L,那么千斛便是10万升,相称于现在的20万斤酒。
假设均匀每个人可以喝20斤酒,那么最少也要1万人才能喝得完。
可是,什么样的船能容纳1万人?
郑和下泰西的大船,一艘大概可以容纳1000人。
李白乘坐的这个沙棠舟,难道比郑和下泰西时的船大10倍?
这明显是吹牛不打草稿,或者委婉点说,叫夸年夜的艺术手腕。
那么,他为什么要如此夸年夜?实际情形该当是什么样的?
我们连续读后两句。
白鸥
2、神仙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
乘黄鹤,传说费文祎乘黄鹤登仙;海客,海边的人。这两句话字面意思是:黄鹤楼上的神仙还在等待乘黄鹤而去,我这个海客却毫无机心地与白鸥狎游。
这两句含义很深,不太好理解。
很明显,这两句是比拟句:神仙心里有追求,以是等待黄鹤;而海客毫无机心,以是与白鸥为伴。
我们知道,黄鹤很宝贵,但白鸥很普通,如果把“黄鹤”比作功名富贵,那么“神仙”,便是比喻渴望追求功名富贵的人;“海客”,便是比喻无意追求功名富贵的人。
那么,李白是“神仙”还是“海客”?
当然是“海客”。如果他是等待黄鹤的神仙,该当在黄鹤楼中,而不是在船上。
由于他是海客,以是无心去追求富朱紫家的享乐生活。
这又可以印证前四句的享乐生活并不存在,只是墨客夸年夜的想象而已。
我们可以推测当时的场景:李白与几个朋友,坐在一艘普通木船上,船上摆了几坛酒,有2-3个歌女在一旁演奏,随波而流,很惬意。
那么,他为什么要如此夸年夜呢?
有两个目的:
(1)衬托“神仙”追求的生活更加富贵奢靡;
(2)反衬自己无心追求享乐的心态,虽然此刻彷佛正在享乐,可这并不是墨客的刻意追求。
这就很自然地引出了一个关键问题:墨客到底想要追求什么?
我们接着今后读。
屈原
3、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屈平。便是屈原;台榭,便是楼台亭阁。这两句的字面意思是:屈原的文章至今仍与日月并悬,而楚王曾经的楼台亭阁已经是空山丘了。
这两句很好理解,也利用了比拟手腕:屈原的文章可以流传千古,但是楚王的富贵生活不能长久。
诗人为什么不想追求富贵生活?
由于富贵生活不能长久。
他想要追求什么?
像屈原一样写出千古流传的诗文。
可是,李白如何能证明自己有这个能力呢?
泰山
4、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
兴酣,诗兴浓郁;凌,凌驾;沧洲,江海。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我诗兴浓郁之时,落笔可以摇动五岳;诗歌写成之后,啸傲之声凌驾沧海。
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写得英气干云,让人热血澎湃。
可见,李白非常相信自己的诗才,完备可以与屈原相媲美。
换句话说:他认为自己只要专心写诗文,就一定能够千古留名。
写到这里,墨客的感情彷佛已经表露无遗了,可是非常奇怪,他偏偏“多此一举”,又加了两句。
5、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
这两句的意思是:功名富贵如果能够长久,那么汉水也该当往西北方向流了。
汉水不可能往西北方向流,因此功名富贵也不可能长久。
这两句解释墨客在心里坚信:功名富贵是不可能长久的。
怪就怪在这里:前面“楚王台榭空山丘”已能解释这一点,诗人为何还要重复强调呢?
你李白已经决定要专心写诗文,又何必要在乎功名富贵是否长久呢?
难道说,如果功名富贵能长久的话,你李白就不会选择专心写诗文了?
对,这便是关键!
汉江
李白选择专心写诗文,有一个条件条件便是:功名富贵不能长久。
而一个人,他越是反复强调自己没有撒谎,那么他撒谎的可能性就越高。
同样的道理,墨客反复强调功名富贵不能长久,反而证明他渴望功名富贵能够长久。
可见,李白曾经是想追求功名富贵的。
那么,他又为什么会意识到“功名富贵不能长久”呢?
不是由于他看到了楚丘,而是由于他从想象回到了现实,前四句的富贵享乐生活压根就不存在,当然更不可能长久。
也便是说,李白根本没有过上富贵享乐的生活,此路不通,他才找情由来说服自己,选择另一条路(专心写诗文,追求千古留名)该当更好。
为了能说服自己,他找了三个情由:
(1)以楚王为例,证明功名富贵不会长久,末端两句再反复强调;
(2)以屈原为例,证明写好诗文可以千古留名;
(3)自己有写好诗文的能力。
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李白刚开始确实想追求功名富贵,可是没有追求到,考虑多种成分后,他改变了自己的追求。
因此,有人说李白想要追求富贵享乐的生活,这种不雅观点也是不足准确的,只能说他曾经有这个想法,当被现实打败后,他又树立了新的人生榜样,便是屈原。
我认为,这首诗不仅表示出了李白对自我的清晰认识,也表示出他碰着困境时睿智武断的决议,以及积极乐不雅观的态度。
因此,这是一首值得入选语文教材的好诗!
您认为呢?
欢迎留言。
(注:这首诗以前讲过,但是理解得有点偏差,本日重新修正了分享给大家,如果您有疑问,欢迎留言谈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