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在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的镜头不是很多,而且负面形象居多,比如逼迫其弟曹植七步作诗、逼汉献帝逊位等。
但实在,历史上的曹丕,不仅是一位开国天子,更是一位精良的文学家和墨客,与其父曹操、其弟曹植并称为“建安三曹”。

曹丕自幼文武双全,通达诸子百家,善于诗、文、赋,尤其是在诗歌方面,造诣颇高,其七言古诗《燕歌行二首》可以说是后世七言诗的首创之作,更难得名贵的是,他著有文艺批评作品《典论》,个中的《论文》更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有系统的文学批评专著。

当得了天子,写得出名诗,作得了文艺批评,曹丕的生平,可以说是开挂的生平,不仅在三国的历史上,在所有的封建朝代中,也是屈指可数的。

曹丕最具代表性的诗歌之一,当数这首《燕歌行》了(燕歌行不见古辞,有许多人认为便是创始于曹丕),其在文学和诗歌形式上的影响力,都十分长远,以是我们重点来看一下这首著名的七言诗作。

曹丕最著名的一首诗除了当皇帝写诗也极佳被誉为古今无两

燕歌行二首·其一

曹丕

秋风萧瑟景象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

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小注:(1)慊慊[qiàn],指空虚或失落意之感;(2)茕茕[qióng],指孤单寂寞的样子。

开头三句,“秋风萧瑟景象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渲染深秋肃杀的景象,为下面女主人公的出场而作铺垫。
三句话,将视觉、听觉、觉得融为一体,给人一种悲惨、空旷、衰败的觉得,正是传统的悲秋情怀,正如宋玉笔下所说的:“悲哉,秋之为气也!
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接着三句,女主人公登场,“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这位满面愁容、思君断肠的主人公,望着远方,自言自语,爱人离家已久,为何还不归来?一句“何淹留”,将女主人公的柔肠顾虑,是由于什么久留他方呢?是战役,生病,还是有了别人?由于胡思乱想,更增沉重的心情!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这三句描述了女主人公在家独守空房的景象,另日间思君,晚上哭泣,令人冲动。
这一方面表现了她的孤寂无聊,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她的忠贞专一,除了思念爱人,她没有别的心思。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在秋夜的月色下,她取过瑶琴想要弹奏一曲,借以寄情,可是弹来弹去都是一些哀怨凄婉的短调,这更加令人断肠了。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明月透过帘幕照在了她空荡荡的床上,她创造后举头一望,看到银河西转,才知道夜已经很深了。
银河西转,极言夜之深,可见她临风而立,操琴低吟,早已经由去良久良久了。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她看到了牛郎织女星,不禁充满了同情,质问苍天,为什么要将这有情人隔断在银河两边呢?这是双关的手腕,也是说自己和爱人的处境,看似痴话,却表现了女主人公的一片情痴,她不接管这样的安排,以是她敢于质问苍天,这在古代是非常有勇气的。
以是这个结尾,结的俊秀,言有尽而意无穷。

整体来看,曹丕的这首诗,思想不算繁芜,题材也并非独创,但是在曹丕笔下,却将写景、抒怀奥妙地融为一体,再通过对女主人公的生理描写,酝酿成了一篇凄婉哀怨的诗篇,辞藻华美但不滥用,精心布局却又不带雕琢痕迹,足见这首诗艺术上的成功。
难怪后世评价极高,王夫之说:“倾情倾度,倾色倾声,古今无两”;吴淇说:“风调极其苍凉,百十二字,首尾一笔不断,中间却具千曲百折,真杰构也”。

其余,《燕歌行》的七言形式,在诗歌发展史上也是非常具有开拓性的,《诗经》主体是四言诗,《楚辞》虽然是七言,但险些每句话中都有一个“兮”字,还不是纯粹的七言,自《楚辞》之后,虽然偶有七言诗作,但多不纯粹,直到曹丕的《燕歌行二首》,句句压平声韵,清丽婉转,才真正摆脱了《楚辞》的羁绊。
以是说,曹丕的首创之功,是不可磨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