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

唐 白居易

水波文袄造新成,

绫软绵匀温复轻。

一天一首洛阳古诗词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

晨兴好拥旭日坐,

晚出宜披踏雪行。

鹤氅毳疏无实事,

木棉花冷得浮名。

宴安每每叹侵夜,

卧稳昏昏睡到明。

百姓多寒无可救,

一身独暖亦何情!

心中为念农桑苦,

耳里如闻饥冻声。

争得大裘长万丈,

与君都盖洛阳城!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望庐山瀑布》

日照喷鼻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①水波文:水波纹。

②鹤氅:一种以鸟毛为质料的毛织物,大概样子像道袍,而不缝袖,以是披在身上像一只鹤。
毳疏:鸟兽的细毛。

③农桑:农业,农事。

译文

表美如水波纹新袄刚做成,

面料绵软匀细温暖又轻盈。

晴天晨起抱它倚墙晒太阳,

夜间赏雪应该不忘披在身。

袍里夹绒不干吃苦的活儿,

说木棉花儿冷是徒有其名。

宴罢朋侪嗟叹声中黑夜至,

稳稳躺下一觉睡到大天明。

民众大多饥寒交迫无力救,

一人独享荣华没啥好心情。

心里咋就难忘农人耕种苦,

彷佛听到饥民受冻不绝声。

啥时能有万丈之长保暖衣,

与您分享护住洛阳至更多。

背景

这首诗是白居易于太和五、六年冬在洛阳任河南尹时所作。
白居易青年时期就家居洛阳,对洛阳有着一种分外的乡情、乡恋。
他在诗文中常用“归洛”一词,墨客早就把洛阳当成他的家乡,盼叶落归根,冀魂归故里,把洛阳作为自己的退老之地。

“水波文袄造新成,绫软绵匀温复轻”是先容新袄的用料、模样形状。
“绫”是一种提花软缎,制成绵袄,自然地呈现出水波状的衣纹,这是外表,至于袄内则是丝绵絮成,故温暖而且轻盈,可见,这是一种极高档的过冬御寒之物。
冬天的清晨景象寒冷,清晨睡醒起床能够晒会儿太阳自是舒适可人,而晚上出门探友,穿着暖而轻的绵袄,踏雪赏月更不失落为雅事。
鹤氅是古代官僚贵族时髦的披戴,木棉在当时也是珍稀品,但它们徒有浮名,都不如丝绵。
墨客这件用丝绵所絮的绫袄更加实用舒适,穿着这样高等舒适的衣服,安然睡到天明也就不奇怪了。

然而,墨客真的能够“卧稳昏昏睡到明”吗?不然,“百姓多寒无可救,一身独暖亦何情!
”作了光鲜的回答:想到大多数贫民百姓都处在饥寒交迫之中,无法得到救援,他独唯一个人温暖,心中滋味并不好受。
由于想着农人的困难,致使他的耳旁常常响起贫民冻馁饥饿之声,这当然是一种错觉,这种错觉的产生,却是墨客昼夜为贫寒百姓思考所致。
“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正是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又一表示。
杜甫身受贫寒之苦,仍旧想到天下寒士,白居易则是自己温饱而不忘耐劳的寒民。

当时墨客已是六十岁的老人了,由于仕途上的多次挫折,青壮年时的锐气逐渐消逝,甚至“露饱蝉声

提示:本内容来自网络,旨弘扬中华文化,仅用于学习互换,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