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本身哀求的字数比较少,而且还讲究对仗。这无疑给诗歌的创作增加了难度,但是却成为了那些真正有才华墨客们的乐园。虽然说诗歌的创作都是内心真实情绪的吐露,但是要想达到“不着一字尽得风骚”的境界,还须要很多很多的心思。
然而我们年少时所学到的一首唐诗,墨客就像是不经意地流露出,却蕴藏着无比深刻的内涵。短短两句14个字,个中却蕴藏了八种悲情。少年时只会读只会背,但是直到人到中年才能懂。
这首唐诗便是杜甫的《登高》,我们年少时都曾经学过。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羽觞。
这一首唐诗当中最经典的诗句莫过于第三联,也便是这首唐诗的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我们之前学习的时候,也能觉得到这两句唐诗的美感。至少从对仗的角度来讲,这两句确实纹丝合缝,不着痕迹。
但是对诗歌的内涵来讲,这两句唐诗堪称是愁到最深处时不言愁的最佳证明。
宋代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认为此联:
“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
他所说的“八意”,也便是诗歌当中的八件可悲之事:
可悲者一:作客他乡,旅途飘零;
可悲者二:常常做客,颠沛流离;
可悲者三:做客之地,万里之遥;
可悲者四:做客之时,满眼萧瑟;
可悲者五:人到晚年,一事无成;
可悲者六:亲朋好友,生离去世别;
可悲者七:独自登台,无人陪同;
可悲者八:年近晚年,身患疾病。
孤独的杜甫在这个秋日登上高台,原来或许是为了排解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伤悲。但是登高所见之景并没有宽慰墨客的心灵,反而更把他的愁绪推向了极致。
《登高》这首唐诗被誉为七律之冠,实在也是墨客生平坎坷、颠沛流离命运的集中写照。从空间当中的“万里”到韶光当中的“百年”,都融入到墨客此时此刻的心境之中。而在此时,才能把墨客人到晚年而又落魄的这生平展现出来。对付读者来讲,唯有人到中年,经历人间纷纭,才能真正懂得杜甫在这首唐诗所描述的各类悲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