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历史押题卷 【山东版】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粟是仰韶农业中广泛栽种的农作物。与热带早期农业的芋薯类作物不同,粟的播种、耕耘和收成都需特定时节,耕种者不得不不雅观察四季、景象、日月、星辰等,以总结履历。这反响出当时中国( )
A.早期农业与文化的发展密切干系 B.物种单一制约农业发展的水平
C.形成了精耕细作的农业技能特色 D.栽种业起源于黄河中下贱地区
2.西汉昭帝期间。霍光组织了一场有关经济政策的大辩论,史称盐铁会议、贤良文学在盐铁会议中说道:“窃闻治人之道,防淫佚之原,广道德之端,抑末利而开仁义,毋示以利,然后教养可兴,而风尚可移也。今郡国有盐、铁、酒榷,均输,与民争利。散敦厚之朴,成贪鄙之化。因此百姓就本者寡,趋末者众。”这表明贤良文学( )
A.仍旧秉持传统重本轻末的不雅观念 B.对汉武帝经济政策的通盘否定
C.仅从道德层面反思了盐铁政策 D.完备忽略了工商业的积极浸染
3.唐开元年间,关中农业的收成非常好。于是,开元二十五年(737)敕曰:“宜令户部郎中郑防,殿中侍御史郑章,于京畿据时价外,每斗加三两钱,和籴粟三四百万石,所在贮掌。江淮漕运,固甚烦劳,务在安人,宜令安歇。其江淮间今年所运租停。”据此可知,唐朝( )
A.漕运贸易退出历史舞台 B.政府对物资流利进行理性干预
C.经济重心南移趋势显现 D.官民交易具有逼迫和抢夺色彩
4.明代中后期到清代,江南戏曲书本印刷与刊行的数量迅速增加,“所制活板,甚精密,不数日而印本出”。明清江南书贾还采纳异地办刻书坊的做法,在广东偏远地区聘任劳动力刊刻书本,常常“携书入粤,售于坊肆,板成未下墨刷印,即携旋江南,以江纸印装分售,见者以为苏板矣”。材料征象的涌现紧张缘于当时江南地区( )
A.民众娱乐办法多元化 B.印刷技能得到提高
C.专业化市镇逐渐发展 D.市民阶层发展壮大
5.19世纪中叶,在上海为美商做事的年夜班吴健彰出资捐得候补道,后因帮忙上级弹压民众的抗英斗争,逐步升职为署理上海道(官名);广州同孚洋行出身的年夜班潘仕成,也以八万两白银捐得候补道,后被两广总督委以重任——处理“夷务”。这表明晚清( )
A.政治权力构造发生显著变革 B.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
C.新兴社会力量引领政治改革 D.年夜班人士情势凸显统治危急
6.1895年10月,孙中山在广州发起成立农学会,并在农学会成立宣言中称“且以化学详核各处当地货品资,阐明相生相克之理,著成专书,以教农人,照法耕植”。这表明孙中山( )
A.提出民生主义基本原则 B.重视发挥近代科技浸染
C.尚在革命与改良间摇摆 D.贯彻落实扶助农工理念
7.毛泽东在1938年指出,要“改订学制,废除不急需与不必要的课程,改变管理制度,以教授战役所需之课程及发扬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原则……广泛发动民众教诲,组织各种补习学校,识字运动,戏剧运动,歌咏运动,创办敌前敌后各种地方普通报纸,提高公民的民族文化和民族觉悟”。这一教诲政策( )
A.有利于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B.废弃了之前的教诲方法和传授教化内容
C.推动了中华民族意识开始走向觉醒
D.表示了教诲做事于民族战役的须要
8.20世纪60—70年代,我国以西南、西北地区为重点,开展了一场以工业交通、国防科技工业为根本的大规模基本培植,史称“三线”培植。下表为1963—1975年全国基本培植投资在大区域间的分配比重(%)。据此可知,“三线”培植( )
期间
沿海
内地
总计
个中“三线”地区
1963—1965年
39.4
58.0
38.2
1966—1970年
30.9
66.8
52.7
1971—1975年
39.4
53.5
41.1
注:沿海、内地的比重数字总计不即是100,由于统一购置的运输工具等投资是不分地区的,未划入地区内。
A.旨在构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根本 B.推动了东西之间交通状况的改进
C.意在调度工业布局提升国防力量 D.建立起了独立、完全的工业体系
9.中共中心发布的1985年“一号文件”规定:取消农副产品统购派购制度,对粮食和棉花等少数主要产品,条约收购以外的产品可以自由出售,或以协议价格卖给国家。别的多数产品,逐步放开,自由贸易。农业税由过去征收实物改为折征现金。该方法( )
A.表示农业领域国家取消操持经济 B.旨在折衷农业与工业的折衷发展
C.是对家庭联产承包任务制的实践 D.利于屯子有操持的商品经济发展
10.在埃及古王国期间,涌现了买卖活动和转移财产的文契,此类文契记录了交易中的宣誓,但文契只是一种记录副本,不具有逼迫性和约束力,交易是否能成功完备取决于一方当事人是否乐意接管对方所供应的货色,并通过以物易物来实现。据此可知,这一期间的埃及( )
A.商业发展水平有限 B.私有财产缺少法律保护
C.左券意识尚未形成 D.交易过程尊重个体代价
11.11世纪,诺曼人入侵欧洲后对旧有的土木城堡进行了改造,用砖石垒成墙壁,并对塔楼进行加固。12世纪,城堡构造日益繁芜多样,相继发明了闸门、堞眼、瞭望塔、护城河等,城墙也开始增高加厚。欧洲城堡的发展缘于( )
A.政治权力的分散与斗争 B.城市经济水平持续增长
C.有限王权弊端不断凸显 D.民族国家意识逐渐觉醒
12.达·芬奇认为,“美,是一种聆听,来自内心,来自人对现实天下的切身感想熏染。美,是一种自觉崇奉,不屈服于任何居坐高大教堂中的红衣主教。”“绘画实际上是科学与太自然的合法女儿。”他的思想( )
A.看重追求理性与科学 B.否定了教会神学主见
C.凸显美学与自然结合 D.展现了人文主义理念
13.18世纪,当代板球运动在英国逐渐形成。进入19世纪,板球运动迅速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哪里插着英国国旗,哪里就有板球运动”。印度的板球运动发展迅速,土著精英被吸纳为俱乐部成员,精良的板球手还代表英国参加比赛。由此可见,板球运动的广泛传播紧张是由于( )
A.体育运动走向商业化 B.符合英国殖民扩展的须要
C.具有广泛的社会根本 D.适应国际互换的发展形势
14.下表是某一期间连续三年苏联各种型批发商业所占比重统计表(单位:%),这些数据( )
年份
国营商业
互助社商业
私人商业
第一年
49.9
32.0
18.1
第二年
52.9
38.6
8.5
第三年
49.5
42.6
7.9
A.反响了过渡期间商业的特点 B.预示新经济政策走向闭幕
C.解释农业集体化已开始履行 D.表明操持经济系统编制的建立
15.1967年在美国安娜堡召开了第27届东方学术会议,美国官方和民间对付这次会议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美国的“区域研究”新范式逐渐盘踞紧张学术场域,节制东方研究话语权,更加关注目标区域的“当下”问题。这反响了当时( )
A.战后天下文化发展的多样化 B.美苏两国的竞争领域不断拓展
C.美国重视东方地区文化研究 D.冷战背景下美国争夺知识权力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55分。
16.(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敦煌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其命名始于汉代,汉武帝于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敦煌郡,都尉府所在地实际上就成为敦煌郡城市的雏形,敦煌城市由此兴起。图1、图2、图3分别为汉代、唐代、清代敦煌故城形态演化,图中角墩、马面、羊马城等都属于城防系统。
——摘编自王新敏、石培基、聂晓英《历史期间敦煌城市演化与影响成分剖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唐代、清代三个历史期间敦煌城市方案的特点。(9分)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敦煌城市方案材料的认识。(5分)
17.(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解读史料,得到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下表为近代前期上海地区的社会盛行语汇。
种别
社会盛行语汇
商行文化
鞠躬、英蚨、领事厅、年夜班、十里洋场、酒楼、影院等
饮食习气
番菜、洋餐、自来水等
衣饰
爱斯头、高丽布、旗装、喷鼻香水、一字襟坎肩等
用品用具
自由车、洋车、轮船、自鸣钟、电线、电报、德律风(电话)等
娱乐活动
马戏、片子、赛车、赛马、跑狗等
——摘编自陶垠霖《近代上海竹枝词民俚语汇及社会盛行语汇研究》
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创造的历史征象,并得出一个结论。(哀求:征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18.(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江西萍乡的安源煤矿和湖南株洲到萍乡的株萍铁路,合称安源路矿。1921年冬,安源路矿一些工人写信给中国劳动组合布告部,要求派人到安源帮助并辅导事情。布告部派毛泽东前往。他跟工人下到又黑又脏的矿井,同工人交朋友,理解他们的疾苦。他见告工人们该当联络起来争取自己的利益。根据调查理解到的安源路矿的实际情形,毛泽东提出要争取以合法形式开展斗争。1922年“五一”劳动节这天,安源工人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活动。9月初,毛泽东第五次来安源,和蒋先云、朱少连等剖析安源斗争形势,同等认为罢工机遇已经成熟。9月14日,安源路矿工人举行大罢工,工人俱乐部“未伤一人,未败一事,而得到完备胜利”。这年冬天,毛泽东第六次来安源,召开工人代表会议,在会上作了全国工运情形的报告。1923年4月,毛泽东第七次到安源,辅导安源工人应对工运低潮。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领导并完备取得胜利的工人斗争,是中国工人运动史上的一次壮举。
——摘编自(澳)罗斯·特里尔《毛泽东传》
材料二:侯一民是中心美术学院教授,新中国第一代美术家,曾参与第三套、第四套公民币的设计。他于1976年创作了油画《毛主席与安源矿工》,描述了毛泽东向安源路矿工人宣扬罢工的场景。拥挤的坑道里,矿工们围坐在青年毛泽东的周围。阴暗的矿灯下,毛泽东正在作宣扬,煽惑矿工们行动起来,和欺凌工人的矿主与成本家们作斗争。矿工们听了毛泽东的宣扬,看到了希望。该画当选入2020年中共党史出版社的《中国共产党百年画典》。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解释《毛主席与安源矿工》画作入选《中国共产党百年画典》的情由。(哀求:逻辑严密,史论结合,表述成文,200字旁边)
19.(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根据图1、图2概括不同期间人口流动的方向并剖析缘故原由。(9分)
(2)如果让你绘制一幅二战后人口流动的舆图,说说你的设计并解释情由。(7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仰韶农业中紧张作物是粟,这种作物的播种收成有固定的时节,因此耕种者不得不不雅观察四季、景象、日月、星辰等,以总结履历,这一定推动人们对节气规律的总结,反响了早期农业与文化的发展密切干系,A项精确;粟是仰韶农业中栽种广泛的作物,并不即是仰韶农业中不栽种其他作物,打消B项;精耕细作农业形成于春秋战国期间,打消C项;通过材料信息并不能证明栽种业起源于黄河中下贱地区,打消D项。
2.答案:A
解析:材料“今郡国有盐、铁、酒榷、均输,与民争利”表示的是部分贤良文学认为郡国的经营盐铁会与民争利,不利于民生的发展,解释这些贤良文学秉持传统重本轻末的不雅观念,A项精确;材料只反响了贤良文学对盐铁政策的态度,没有涉及对其他经济政策的态度,不能得知“通盘否定”,打消B项;据材料“今郡国有盐、铁、酒榷,均输,与民争利”可知,贤良文学在考虑盐铁政策时,也考虑了经济层面,打消C项;据材料可知,贤良文学看到了工商业不利于农业发展的一壁,但没有涉及是否忽略了工商业的其他积极浸染,打消D项。
3.答案:B
解析:由材料“开元二十五年……其江淮间今年所运租停”可知,由于关中地区农业收成好,以是政府决定根据京城市场粮食的价格,就地购买粮食物资进行储存,不再利用漕运把江南物资转运过来,具有理性色彩,表示了政府对物资流利的理性干预,B项精确;A选项漕运退出历史舞台不符合史实,元明清期间漕运依旧发挥了主要浸染,打消A项;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安史之乱之后(763年),与材料的韶光背景不符合,打消C项;官民交易的逼迫和抢夺色彩与材料中的据时价,加钱购买相违背,打消D项。
4.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明清期间戏曲书本的印刷数量和效率都得到提高,商人为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减少本钱,采纳异地刻书的做法,这解释明清期间戏曲书本的刊印面向市场,而书本的紧张受众是市民阶层,故戏曲书本市场的生动缘于市民阶层的发展壮大,D项精确;娱乐办法多元化与题干主旨无关,打消A项;明清期间印刷技能的提高为戏曲书本的刊印供应条件,但这并不是戏曲书本市场生动和贩子异地刻书征象涌现的紧张缘故原由,打消B项;材料并没有专业化市镇发展的干系信息,打消C项。
5.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年夜班险些都是通过纳捐入仕的,其后每每和列强打仗甚密,乃至直接参与弹压民众的反侵略行动,这一情势反响了晚清财政的困难、外交人才的匮乏以及民众斗争的兴起,D项精确;晚清政治权力构造的显著变革紧张缘于地方汉族官僚的崛起,这在材料中未表示,打消A项;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的标志是西方国家与清政府联合弹压太平天国运动,打消B项;材料未涉及晚清政治改革的干系信息,打消C项。
6.答案:B
解析:据材料“且以化学详核各处当地货品资,阐明相生相克之理,著成专书,以教农人,照法耕植”可知,孙中山认为可以通过将化学等近代科技的干系知识教给农人,以提高农业生产,反响了孙中山重视发挥科技浸染,B项精确;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基本原则是均匀地权、核定地价,与材料中通过化学推动农业发展,没有直接关系,打消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期间孙中山已经转向革命,且材料内容与革命和改良没有关系,打消C项;扶助农工的理念是1924年国民党一大提出,与材料韶光不符,打消D项。
7.答案:D
解析:据材料“以教授战役所需之课程……为原则”“创办敌前敌后各种地方普通报纸”“提高公民的民族文化和民族觉悟”等并结合所学可知,1938年正值抗日战役期间,毛泽东提出要以教授战役所需之课程及发扬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原则,创办敌前敌后各种地方普通报纸,提高公民的民族文化和民族觉悟,解释此时教诲做事于民族战役的须要,D项精确;材料中的教诲政策提高公民的民族文化和民族觉悟,有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但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1937年七七事变后已经建立,打消A项;据材料“废除不急需与不必要的课程”可知,这一教诲政策改革了之前的教诲方法和传授教化内容,废弃的是不急需与不必要的课程,打消B项;材料中的教诲政策方向于根本教诲(识字班、普通报刊等),目的是增强民众民族意识,但中华民族意识开始觉醒在戊戌变法后,打消C项。
8.答案:C
解析:据材料“我国以西南、西北地区为重点,开展了一场以工业交通、国防科技工业为根本的大规模基本培植”,结合所学可知,该方法是为了调度工业布局提升国防力量,C项精确;“一五”操持的完成,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根本,打消A项;材料突出的是国防力量的提升,并不是交通状况的改进,打消B项;“独立、完全的工业体系”材料无法反响,打消D项。
9.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取消农副产品统购派购制度,对粮食和棉花等少数主要产品,条约收购以外的产品可以自由出售”可知,改革开放后,在屯子逐步冲破操持经济系统编制,向社会主义有操持的商品经济发展,D项精确;据材料“别的多数产品,逐步放开”可知,操持经济并没有完备取消,打消A项;材料中1985年农业方法是为了推动农业的发展,材料不能表示与工业的折衷发展,打消B项;家庭联产承包任务制指的是包产到户,分户经营,材料内容关于家庭联产承包任务制没有直接关系,打消C项。
10.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文契只是一种记录副本,不具有逼迫性和约束力”“交易是否能成功……接管对方所供应的货色……以物易物来实现”可知,这一期间的埃及,买卖交易缺少制度性规范且无一样平常等价物作为交易媒介,处于物物交流的初始阶段,这表明商业有所发展,但是水平有限,A项精确;材料只反响出身意营业文契没有逼迫性和约束力,未提及法律对交易的规定,打消B项;材料没有反响出身意营业中是否遵照诚信精神等左券意识,打消C项;D项不是材料论述的重点,打消D项。
1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城堡改造“用砖石垒成墙壁,并对塔楼进行加固”“发明闸门、堞眼、瞭望塔、护城河等,城墙也开始增高加厚”,这反响了城堡的军事防御功能,这与政治权力的分散与斗争有关,A项精确;城堡的军事防御功能与城市经济的发展没有逻辑关联,打消B项;有限王权始于大宪章,与材料中的韶光不符,打消C项;此时民族国家意识尚未觉醒,打消D项。
12.答案:D
解析:据材料“美,是一种聆听,来自内心,来自人对现实天下的切身感想熏染。美,是一种自觉崇奉,不屈服于任何居坐高大教堂中的红衣主教”可知,达·芬奇强调人的感想熏染是美的来源,表示了重视人的浸染和代价,展现了人文主义理念,D项精确;达·芬奇强调的是人的感想熏染,认为科学和大自然影响绘画,没有涉及对理性的追求,打消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期间的思想家批驳天主教会,并不否定神学,打消B项;达·芬奇思想凸显的人文主义,并非自然与美学的结合,打消C项。
1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9世纪英国是最大的殖民国家。题干表明,板球运动从英国传到了其外洋殖民地,英国还积极接管印度板球手代表英国参加比赛,这是为了强化殖民地公民对英国的认同,这符合了英国殖民扩展的须要,B项精确;材料并未强调体育运动走向商业化的特色,没有表示体育运动与商业之间的联系,不符合题意,打消A项;材料强调的是板球运动与殖民扩展的关系,无法据此得出社会根本广泛的结论,没有表示板球运动的社会根本,打消C项;材料内容紧张表示了英国通过板球运动渗透其殖民扩展,因此板球运动的传播适应了其殖民扩展的须要,不是正常的国际互换,打消D项。
14.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苏联批发商业呈现多种经济身分并存的情形,各种商业中,私营商业所占比重不断降落,互助社商业占比逐渐增加,表示了苏联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商业特点,A项精确;仅仅通过材料中的数据无法判断出新经济政策是否闭幕,打消B项;材料表示的是各种型批发商业的占比,与农业无关,打消C项;材料没有表示操持经济系统编制的信息,打消D项。
15.答案:D
解析:根据韶光1967年,可以判断为冷战期间,材料陈述了美国节制东方研究的话语权,表示了对知识权力的争夺,D项精确;材料表示的是美国对东方学术文化话语权的垄断,没有提到文化的多样化,打消A项;材料没有表示美苏竞争领域的拓展,打消B项;美国重视东方地区文化研究只是一种表象,表示的是一种文化霸权,打消C项。
二、非选择题
16.答案:(1)汉代敦煌以单城为主;城市形态近似方形,构造大略,形制单调;其功能紧张是军事防御。(3分)
唐代敦煌发展为子罗双城形制,构造较成熟,形态表示传承性。城市功能分布逐渐完善,行政、军署机构集中于子城,民居和商业区等分布于罗城。城防举动步伐更为繁芜,城址外围有羊马城,为战时护城增加了一道防线。(3分)
清代敦煌为内城外关构造,外城半包围内城,内城防御力增强。城市空间秩序重修,军事布防和衙署机构设置完善,且集中于内城之中;外郭城为商业、居住、文化教诲的集中地。城市功能布局紧凑,采取了开放街巷形态。(3分)
(2)纵不雅观历史,敦煌城市方案紧张受到自然条件、政治、人口、军事、丝路贸易等成分的影响。西汉时在敦煌设置郡县,徙民实边,戍兵屯田,敦煌初建充分表示出军事防御功能的需求;唐代丝绸之路繁荣,佛教兴盛,商业和宗教成为敦煌发展的主导动力,其城市功能逐渐丰富,城防培植也更为成熟;清代,敦煌已长期处于中原王朝的掌握范围内,其作为地方行政单位和区域互换枢纽的代价更加突出,城市职能涌现复合。敦煌城市方案表示出了时期性、继续性与创新性。(5分)
解析:第(1)问,须要通不雅观三个图,找到差异,这是解题的关键点。图3的特点是布局大略。图4的特点是城市分成两部分。图5的特点是城市方案更繁芜,有各种功能区。第(2)问,属于认识类设问,从不同期间城市方案的内在关联、影响城市方案的成分等方面思考即可。不同期间城市方案具有继续性,影响城市方案的成分是多样的,比如经济发展、统治须要、地理环境等。
17.答案:示例 历史征象:商行文化中的“年夜班”“十里洋场”“影院”等盛行语汇,反响了新商业类型的兴起;饮食习气中的“番菜、洋餐、自来水”等盛行语汇,反响了西方饮食和生活办法已影响到上海百姓生活;衣饰中的“爱斯头”“喷鼻香水、一字襟坎肩”等盛行语汇,反响了人们衣饰的西式化、个性化;用品用具中的“自由车、洋车、轮船、自鸣钟、电线、电报、德律风”等盛行语汇,反响了交通、通信走向便捷化和近代化;娱乐活动中的“马戏、片子、赛车、赛马”等盛行语汇,反响了人们娱乐活动日益西方化、多样化。(10分)
结论:这些社会盛行语汇描述了近代上海在商业、饮食、衣饰、用品用具和娱乐活动等方面的变革,反响了在西方文明的影响下上海社会生活的转型,社会生活日益西方化、多元化和开放。(2分)
解析:第一步,针对表格中的社会盛行语汇,分别从商业、饮食、衣饰、用品用具和娱乐活动等方面,第二步,结合所学知识从西方文明其反响的历史征象;明传入的影响等角度,解释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转型,日益走向开明、开放。要把稳结论明确、笔墨严谨、阐述充分。
18.答案:情由:其一,该画作的选题具有主要意义。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领导并完备取得胜利的工人斗争,是中国工人运动史上的一次壮举。其二,画作中的人物具有代表性。毛泽东是最早一批在中国宣扬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之一,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的成功与他的辅导密不可分,表示了毛泽东领导工人斗争的高超艺术,也是毛泽东同道看重调查研究实践与理论结合的历史见证。其三,该画作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这幅作品人物刻画细腻,再现了青年毛泽东和当年被压迫矿工的形象,突出表现了工人群众在党的领导下找到光明的思想内涵,是不可多得的美术佳作。其四,该画作具有较高的史料代价。与该画作密切干系的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在中国共产党百年景长史上具有主要意义。综上,本油画入选《中国共产党百年画典》实属一定。(13分)
解析:第一步,剖析设问。本题哀求解释《毛主席与安源矿工》画作入选《中国共产党百年画典》的情由,不仅要从画作本身的艺术代价进行剖析,还要挖掘画作展现的事宜的深层意义,更要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剖析其在百年党史中的浸染。第二步,提取材料信息。根据第一步的剖析,从艺术代价、事宜意义、史料代价等角度提取材料信息,将其进行归纳。第三步,表述成文。把稳逻辑严密,史论结合。
19.答案:(1)图1方向:欧洲人流向美洲特殊是北美洲,非洲黑人流向美洲。缘故原由: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展;奴隶贸易。(5分)
图2方向:欧洲人连续向美洲流动,同时扩展到亚洲、大洋洲等地区;亚洲人口特殊是华工也向美洲、大洋洲流动;印度人向非洲流动。缘故原由: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殖民扩展的扩大;天下市场的形成。(4分)
(2)设计:劳动力呈现大规模环球流动的趋势。(1分)南欧、北非、东南亚、拉丁美洲等向西欧、北美和大洋洲等发达地区流动;非洲劳动力向中东地区流动;亚非移民向日本以及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流动。(3分)情由:经济环球化加速发展,国际分工日益深化,生产的国际化大大加强,环球劳动力市场逐渐形成;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东地区的石油工业快速发展;日本经济崛起和亚洲新兴经济体相继呈现。(3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图1中美非欧之间的连线并结合所学可以看出,欧洲人口向美洲流动,非洲黑人向美洲流动。根据图2中环球各大洲的连线可以看出,欧洲人口向美洲、亚洲、大洋洲流动,亚洲人口向美洲、大洋洲、非洲流动。第二小问,图1,结合16-18世纪走向整体的天下这一历史阶段特色进行作答。图2,从工业革命、天下市场等方面剖析即可。第(2)问,根据材料两幅图片中人口流动路线以及所学知识可以推断出,二战后随着经济环球化趋势的发展,大量欠发达地区的人口逐渐向发达地区流动,据此回答出不同地区人口的流向,并根据所学知识从经济环球化加速发展、中东地区石油工业的发展、日本经济崛起和亚洲新兴经济体的发展等角度剖析情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