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唐代〕

故人栖东山,自爱丘壑美。

青春卧空林,白日犹不起。

松风清襟袖,石潭洗心耳。

一天一首古诗词  唐诗李白题元丹丘山居

羡君无纷喧,高枕碧霞里。

题元丹丘山居,唐诗宋词古诗词,6分钟

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杏儿朗读诗词

译文

朋侪元丹丘,居住在嵩山脚下、颍水岸上的颍阳山居,自是由于喜好山林丘壑之美。

美好的青春,独卧空林,自由清闲,就算到了日上三竿也照睡不误。

松风打消襟袖中过多的希望;石潭洗濯心耳中的污浊。

倾慕你啊,阔别尘世,没有骚动,沉醉云霞,终日无忧无虑。

注释

东山:东晋谢安隐居的地方,这里借指元丹丘山居。

洗心耳:洗心,《易·系辞》:贤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
洗耳,据《高士传》记载,尧要让天下给许由,许由禁绝许,跑到嵩山隐居起来;尧找到他,又要让他做九州长,许由不愿意听,就在颖水里洗耳朵,表示尧的话污了自己的耳朵。

赏析

这是唐代墨客李白的一首托物言志诗。

“故人”,即题中的“元丹丘”。
“栖东山”,对应题中“山居”,为嵩山脚下、颍水岸上,元丹丘的颍阳山居。
“自爱”,自己喜好。
“丘壑美”,在墨客眼中已然不但是山林之美,更是一种空想追求,这也是朋侪选择山居的详细缘故原由。

李白于天宝元年至三载曾奉诏入翰林院,其间结识了同被征召入长安的羽士吴筠,吴筠也极其喜好山林,留有佳句“超然风尘外,得意丘壑美。
”“超然风尘外”,亦可作这首诗的一个注脚,也是对付朋侪高洁人格的一种赞颂。
裴迪曾劝朋侪,“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
”亦是对付叮嘱崔九武断隐居空想之志。

李白讴歌孟浩然也说,“吾爱孟役夫,风骚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对付山林之爱的人,李白总是格外的倾慕,由于他自己本身就神往这样的生活。
只是由于心中的报国空想,暂时不能归隐。
他说,“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等到空想实现了,他就会去归隐山林,做丹丘生、孟浩然一样的隐士。
当然,自始至终,李白这个空想都没有实现,以是,一贯到生命的尽头,他也没有真正做到归隐,可谓是辜负了那一份“须尽丘壑美”归隐空想。

“青春卧空林,白日犹不起。
”大好春光静卧山林,日头高照犹不起床,一个疏

看看诗中的丹丘生,想高卧山林就高卧,想睡多久就睡多久,多么清闲得意。
“青春卧空林,白日犹不起”绝不是摧残浪费蹂躏青春、虚度光阴,而是“自爱丘壑美”的一种人生选择,“超然风尘外”不也可以成为一种民气抱负。

当墨客明白了朋侪的空想,才知道他有多么快乐。
他用“松风”洗濯“襟袖”,用“石潭”洗濯“心耳”。
他只想做一个身心俱净、超凡脱俗、眼前无尘、不惹尘埃的隐士。
墨客想打消的是希望,想洗去的是污浊,留下的是无为虚静,与万物冥合。
“松风”“石潭”这两个意象,也象征着朋侪摆脱世俗、追求高雅的志趣。

“松风清襟袖,石潭洗心耳。
”这里用了两个意象。
松风、石潭。
墨客借这两个意象,表现了朋侪摆脱世俗、追求高雅.

“羡君”二字极其主要,一下子用对话办法,带入了墨客自己的志向,也是想做元丹丘一样的隐士。
墨客不仅倾慕他居住环境皆丘壑,也倾慕相伴他的是“松风”“石潭”,更倾慕的是“无纷喧”,无忧无虑,沉醉碧霞,不问世事。

“闲中我乐人应笑,忙处人争我不争。
”老子说,“天知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
”元丹丘遵照自己的空想,选择“爱丘壑”的生活,自然也很随意马虎得到自然的赠送“无纷喧”。
凡事有得有失落,只有减少希望,才能每天乐呵呵。

纵览全诗,托物言志,借景抒怀,寓情于景,措辞清新,音韵和谐,情绪朴拙,韵味悠长,空想武断,是为托物言志诗中的绝妙佳作。

赏析来源"大众号:古诗词日历,作者:严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