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这幅画上所题长诗的内容(见文末),居然因此隋朝历史为题材,紧张写的是隋炀帝巡游江都(扬州)和隋朝覆亡之事。初看这首诗及其背景,不由得让人遐想:同样是王朝第二位天子,同样是巡游江南,诗中又有“丧家之子亡隋脉”之语,难道是在预言康熙难道要步杨广的后尘?
笔墨狱的尺度这不禁让我想到了有些人由于西游记里常常影射、讽刺明朝天子,以是调侃吴承恩“头铁”。但实际上《西游记》在明朝,不仅不是禁书,而且是非常盛行的脱销书。
被认为影射了嘉靖帝的车迟国国王↗
事实上,像这种抓不到证据的影射,在清朝这个笔墨狱的高峰期,也不像后人想像的那么的危险。首先这首诗中并没有直接对应清帝或清廷的字眼,也没有表现对明朝的怀念。其次,就算有所谓罪证也是须要别人来创造和检举的。
还有便是清代的不同阶段,对笔墨狱的尺度是不一样的。学者邓之诚师长西席引过一个段子,说清朝有位毛师长西席写了墓志铭,被笔墨狱揪出来了,拉到吴山城隍庙去审。官吏喝问,哀求毛师长西席阐明明朝、清戎、夷、虏都是什么意思。毛师长西席引经据典,用《孟子》、《尚书》等阐明,还聪明地说,“清戎”不是说清朝是蛮夷外族,而是说戎兵,也便是普通的军兵。官吏问不出什么来,而毛师长西席巧舌如簧,结果毛师长西席得以无罪开释。
但邓师长西席又补了句,大意是:这是康熙朝二十五年的笔墨狱,当时正是三藩之乱,须要拉拢读书人,不能让他们去相应三藩,才如此宽容的。
到了晚清期间龚自珍乃至直接写出“避席畏闻笔墨狱”这样的诗句,也解释当时的思想掌握较康乾期间松多了(但当时社会有其他更突出的问题)。
顾炎武的《阳虞引》石涛写这首诗是不是在谩骂清朝,咱们暂且不谈。就在此之前几十年,另一位文人在诗中明确地谩骂过清朝,他便是大名鼎鼎的顾炎武。他对清朝的谩骂,集中地表现在《阳麌引》(又作《羌胡引》)一诗中。这首诗除了写明朝灭亡的景象和原由,还认为清朝犯下的罪会有报应,它会像历史上的暴秦或其它少数民族政权一样迅速覆灭,而自己“翘足而待”商汤、周武一样平常的伟人降世。结局果真如他所料,但不知他会失落望还是满意,由于清朝吸取了历朝历代的统治履历,享国韶光和明朝差不多。
除了这首诗,顾炎武之前还有大量反响满清入关屠掠和抗清活动的诗。这些如果被论罪的话,绝对是欺君谋反的大罪。但他后来被卷入了黄培诗案,关了几个月就被李因笃、朱彝尊等人救出来了。该案是别人拿他明朝遗臣的身份以及过去与南明势力之间的通信而告发他,并没有拿他的诗作为罪证。而且之后一段韶光清朝还屡次请他出来做官,但都被他所谢绝。这也是三藩之乱期间,笔墨狱不甚严苛的一个例子。
下面附上这两首诗:
题淮扬洁秋图
石涛
天爱平生易近民不载,人倚世欲天不载。
天人至此岂无干,写入空山看百代。
百代悠悠甚渺茫,空山对客较短长。
山川陆海结中心,南奔北走辟淮扬。
黄海之水广汪洋,黄海之山西蜀冈。
九河不断分六合,水阔山横无处说。
遥思文帝早知儿,丧家之子亡隋脉。
隋家炀帝画图空,人性荒诞我述中。
当年不废迷楼意,歌管楼台处处风。
隋才自捷天难比,隋心自敏通经史。
隋仁隋义孰爱慕?胶结杨素传遗旨。
遗旨元符一望开,隋家处处起瀛台。
西池诏起十六院,南州又凿五湖来。
五湖八曲风味多,随心称意映天秋。
红粉不到隋家去世,彩女如何陆地过。
隋荒自绝不斟酌,米珠薪桂天遑遑。
征辽日日甲兵起,可怜社稷无人理。
宫中李实共杨梅,不重杨梅重玉李。
伤情目断平原颠,兴亡不在征辽边。
一年三百六旬日,只对烟花夜夜眠。
扬州刺史新承宠,喷鼻香车自走复懵懂。
曲槛层楼迷不述,能使神仙入情冢。
河南杨柳谢,河北李花荣。
杨花飞去落何处,李花结果自然成。
迷楼宫人抗声咽,隋心犹恋云中阙。
隋家歌管谁家阅,咫尺风骚看饮血。
荡心一丧天地轻,怎知天下无刀兵。
纵教千年万载去世,不知一顾一倾城。
倾城不见迷楼无,西院十六隋毒屠。
河开千里幸江都,至今目电焉可诬。
我行隋地试难解,我图黄海笔难停。
精靡亦有荒凉日,桑田亦变沧海形。
今年居九夏,黄海千里崩腾下;
隋河亦已竭,雨水平陵谁得悦。
谁思禹注淮南北,民间争颂亦无勒。
功深只令四海息,息时又树稼与穑。
山川陆海没风波,一日绚起鱼盐色。
久知隋地空傍徨,又询禹甸高翱翔。
北顾南瞻尽天长,分淮沿水画岐扬。
老夫自笑非屑屑,老夫自爱非忙忙。
长歌短行非吾别,纵有图画神不结。
今移结神出涤楼,门前水退屋哀舟。
破砚拂开当日月,突笔写入洁时秋。
禹功隋荒具之两不论,而吾之冲口划目有不尽。
阳麌引(又作羌胡引)
顾炎武
今年祖龙去世,乃至明年亡。
佛狸去世卯年,却待辰年戕。
历数推迁小嬴缩,天行有余或不敷。
东支跳梁历三世,四十五年称伪霁。
牂牁越巂入舆图,两戒山河归宰制。
佳兵不祥,天网恢恢。
为贼自贼,为残自残。
我国金瓯本无缺,乱之初生自支孽。
徵兵以愿州,加饷以愿州。
土司一反西蜀忧,妖民一唱山东愁。
以至神州半流贼,谁其嚆矢繇支尤。
四入郊圻躏鲁齐,破屠邑城不可数。
刳腹绝肠,折颈摺颐,以泽量尸。
幸而得囚,去乃为支。
支口呀呀,凿齿锯牙。
建蚩旗,乘莽车。
视干城之流血,拥艳女兮如花。
呜呼支德之残如此,而谓天欲与之国家。
但是苍苍者其果无知也耶,或谓完颜氏之兴不亦然与。
中国之弱,盖自五代。
宋与契丹,为兄与弟。
上告之神明,下传之子孙。
一旦与其属,支攻其主人。
因此祸成于道君,而天下遂以等分。
然而天监无私,馀殃莫赎。
海水云昏,幽兰景匆匆。
彼守绪之遗骸,至临安而埋狱。
子不见夫五星之丽天,或进或退或留或疾。
大运之来,固不终日。
盈而罚之,天将弃蔡以壅楚,如欲取而固与。
力尽敝五材,火中退寒暑。
汤降文生自不迟,吾将翘足而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