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雄投阁
《汉书卷八十七下·扬雄列传下》
【原文】
王莽时,刘歆、甄丰皆为上公,莽既以符命自主,登基之后欲绝其原以神前事,而丰子寻、歆子棻复献之。
莽诛丰父子,投棻四裔,辞所连及,便收不请。
时雄校书天禄阁上,治狱青鸟使来,欲收雄,雄恐不能自免,乃从阁上自投下,几去世。
【典故】
西汉末年,王莽当权,政治混乱,王莽树立同党,在朝廷中安插自己的亲信,刘歆、甄丰都做了上公(刘歆为国师,甄丰为鼎新将军)。
还有甄丰的儿子甄寻,刘歆的儿子刘棻,都是王莽的心腹、谋士、爪牙,王莽都让他们做了大官。
王莽为了让自己称帝光明正大,费尽了心思,他先将居摄三年(公元8年)改为初始元年,以便去掉“摄政帝”的摄字。
接着又认为,要想让天下人认同自己称帝是定命所归,就须要有符命。
所谓“符命”便是编造的“天符之命”,或者“圣王受命之符”。
于是,各地确当局投契分子纷纭制造符瑞来谄媚王莽。
王莽既是假藉“符命”自主,已经当上了天子,登基之后想禁绝这种做法来使前事得到神化(欲绝其原以神前事),而甄丰的儿子甄寻、刘歆的儿子刘棻又制造符瑞,供献符瑞(丰子寻、歆子棻复献之)。
王莽杀了甄丰甄寻父子,流放刘棻到四裔,他命令狱吏将所有供辞与刘棻有牵连的人,都立即抓起来鞠问,事先不用奏请、请示。
(扬雄(前53 ~ 公元18年),字子云,蜀郡成都人,西汉期间文学家、哲学家、措辞笔墨学家,成帝时为给事黄门郎。王莽时,校书天禄阁,官为大夫。扬雄博览群书,学识丰富,多识古文奇字,曾续《仓颉篇》;长于辞赋;哲学著作有模拟《易经》作《太玄》,鼓吹“玄”为宇宙万物的根源的学说;模拟《论语》,撰写《法言》,《法言》是一部学术思想著作。)
(扬雄在成都时,感到读古书每每不随意马虎理解,这是由于古今措辞起了变革,各地的方言又各不相同,以是他想研究古代的措辞和各地的方言。
为了调查方言,他常常背着一只包裹,在街上随处奔驰,凡是见到有空的人,就找来发言,一壁发言,一壁打开包裹,拿出一块白绸和一支羊毫,把发言内容记录下来,另日间整日一直地去讯问、调查,晚上把调查所得整理出来,这样年复一年费力努力,一贯持续地干了整整27年。
他把方言调查的内容整理成书《方言》。
《方言》是我国第一部通过个人努力完玉成国方言调查的学术专著,也是我们研究先秦至西汉措辞发展的主要文献。
扬雄为什么中断他的方言研究呢?原来王莽篡位往后,形式骤变,他那挂名的郎官做不成了!
)
刘棻曾向扬雄学认一些生僻的奇字(刘棻尝从雄学作奇字),扬雄曾教过刘棻古文,以是扬雄也被当作与刘棻有牵扯的人,当办案的狱吏来找他,要抓捕扬雄时,当时扬雄正在天禄阁上校正书稿。
扬雄认为自己肯定不能幸免于难,便从阁上跳下,跳楼自尽,险些丧命。
被人救起后,王莽召他为大夫,不久扬雄去世,去世时71岁。
扬雄家贫,其貌不扬,加上说话口吃,生前很少有人看重他(除了汉成帝以外),当他去世了40多岁往后,他的文学、哲学、措辞学著作终于被人们所赏识和赞颂,成为东汉最盛行的书本。
“投阁” 扬雄曾被牵扯进一起政治案中,当狱吏前来搜捕他时,他跳楼自尽,险些丧命。 也作“子云阁”、“投天禄” 、“扬雄阁” 、“扬雄投阁” 后用来形容文人受牵连无辜致罪,断港绝潢。
(在王莽政权风雨飘摇之时,统治集团内部也乱了起来,他部下的权臣王舜、甄寻、刘歆等人都想趁机夺位。结果让王莽察觉,他大怒之下,将这些人全部杀去世,连子孙都屠戮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