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大年夜诗工资当官写给引诱歌功颂德溜须拍马的诗竟成为千古绝唱

坐不雅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是一首干谒诗。
干谒诗是中国古代文人为钻营进身机会,写给王侯将相展示才华抱负以获赏识提拔的一种诗歌形式,类似于当代求职者的自荐信。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唐玄宗开元21年(公元733年),孟浩然西游长安时写赠给当时的中书令(丞相)张九龄的。
张九龄官做的高,诗也写的不错。
现在每逢八月十五中秋佳节,全天下华人都要吟诵的千古名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就出自他的《望月怀远》。

干谒诗是时期的产物,寒门布衣为求进身的台阶,只有竭尽才思写诗撰文呈送高官显贵、社会贤达。
也正由于此,干谒诗常常由于内容单调、多乞怜语而被众人唾弃。

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具备光鲜而独特的艺术特色,表现出了丰富而蕴藉的美学,是干谒诗中的经典之作。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开篇写景,八月的洞庭湖,秋水盛涨,水面险些与岸边齐平。
远了望去烟波浩渺,交相照映,水天一色,汪洋浩荡,波澜壮阔,给人一种苍茫的美感。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颔联连续写景,是描写洞庭湖景致的千古名句。
云梦泽,古代洞庭湖水域非常广阔,长江之南为梦泽,长江之北为云泽,后淤积为陆地,并称为云梦泽。
洞庭湖上水汽弥漫,笼罩了周围大片的陆地,水波袭来,拍打湖岸,仿佛可以撼动整座岳阳城。
云雾环抱,波涛彭湃,澎湃激荡的洞庭湖极具气势与力量,十分壮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文人固然清高,但毕竟有求于人,在对洞庭湖进行一番大气磅礴,气势恢宏,有条有理的描摹之后,颈联终于进入正题,由写景转到抒怀,表述墨客内心的真实目的和想法:“我想要渡过云雾环抱,波涛彭湃的洞庭湖,但遗憾的是我没有渡湖的船只。
不到湖对面,闲居此岸而无所作为,实在有愧于圣明的君主和如今的太平盛世。

“舟楫”语出《尚书·说命上》:“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若岁大早,用汝作霖雨。
”后世便用“济巨川”喻指宰相(丞相)。
此处的“舟楫”既是字面意义上渡湖的“舟楫”,也指官居高位,可能引荐墨客步入仕途的“张丞相”。

以是说这里墨客说得实在是无限直白的:“我想要做官,想要施展我的才华,实现我的抱负。
您如果不让我做官,我这一身才华无处施展,对不起皇上,对不起这个时期啊。

创作这首诗的时候,墨客赋闲无事,内心忧郁而彷徨。
因此以浩浩的湖水发轫,通过景象陪衬起求官出仕,施展抱负,有所作为的足够的氛围,才用“欲济”表达自己的渴望;用“无舟楫”表露自己的无奈;用“端居”表现自己的苦闷;用“耻圣明”表明自己的真切。

“坐不雅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墨客连续委婉地表达自己渴望出仕的心情:“我坐在岸边,悄悄地不雅观看那些垂竿钓鱼的人,心中空有对那些中计的鱼的倾慕之情,由于这那些鱼有人为它们垂钩,有人给它们机会。

此句中的“羡鱼”,历代解读多认为是翻新《淮南子·说林训》中“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笔者认为这里是化用“姜太公钓鱼”的典故。
将张丞比较作“垂钓者”毫无异议,但如果“羡鱼”的结果是“退而结网”,意思就偏了,由于墨客渴望的不是“捕鱼”而是成为被捕的“鱼”。
“羡鱼”该当是倾慕那些被给予“愿者中计”的机会的“鱼”,倾慕那些渴望有所作为,又能得到“知遇之恩”的有为之士。
孟浩然自认是条有代价的“鱼”,他急迫须要上张九龄丞相这位“垂钓者”的“钩”。
对“鱼”的钦羡之情实在是墨客渴求踏入仕途,施展才华,报效朝廷的急迫心情。

诗的下半段,即颈联和尾联是全诗的主题所在,便是谋仕。
但“欲济”、“无舟揖”、“垂钓”都与首联的“湖水”关联照料,没有分开前文洞庭湖的景致。
墨客如此弯曲地表露自己的心迹,是极力消耗“干谒”的痕迹,但墨客渴望得到进身机会的心情虽蕴藉却不难体味。

作为诗词中不太多见的一种题材,干谒诗的创作难度是非常大的。
写好干谒诗,除了须要相称的才华,还得具备练达的人情光滑油滑。
干谒诗有求于人,一定要称颂上级领导,但歌功颂德不能太过谄媚肉麻;干谒诗都是想得到赏识和任用,自我介绍却不能恃才傲物太过张扬。
干谒诗要写的得体、平衡,有分寸,不失落身分。
说话要不卑不亢,不露寒乞相,才是第一等笔墨。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不落俗套,以洞庭湖的景致起兴,一半的笔墨纯粹写景,从诗的意境上来看,气势浩大,景象雄浑,十分生动,对墨客内心情绪的表达起到了非常好的陪衬浸染。
诗的后半部分体物写志,寄情于景,情绪上层层深入,言语谦卑但从容不迫,心情迫切却不失落蕴藉委婉。
不能不说是干谒诗中的俊彦之作。

可惜的是,孟浩然并没有由于这首干谒诗中的精品而急速进入仕途,又过了几年,才被降职担当荆州长史的张九龄召到幕府中任职,但仕途并不顺利。
意气消沉的他重回故居,纵情于吟风弄月、宴饮山林的隐逸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