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作者:王维

华韵雨寒: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今日诗词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译文

薄暮时寒冷的山野变得更加苍翠,秋水昼夜缓缓流淌。

我拄动手杖伫立在茅舍的门外,迎风倾听着那暮蝉的吟唱。

渡口一片寂静,只剩斜照的落日,村落庄里升起缕缕炊烟。

又碰到狂放的裴迪喝醉了酒,在我面前唱歌。

注释

辋川:水名,在今陕西省蓝田县南终南山下。
山麓有宋之问的别墅,后归王维。
王维在那里住了三十多年,直至晚年。
裴迪:墨客,王维的好友,与王维唱和较多。

转苍翠:一作“积苍翠”。
转:转为,变为。
苍翠:青绿色,苍为灰白色,翠为墨绿色。

潺湲(chán yuán ):水流声。
这里指水流缓慢的样子,当作为“缓慢地流淌”解。

听暮蝉:聆听秋后的蝉儿的鸣叫。
暮蝉:秋后的蝉,这里是指蝉的叫声。

渡头:渡口。
余:又作“馀”。

墟里:村落。
孤烟:直升的炊烟,可以是倚门看到的第一缕村落烟。

值:碰着。
接舆:陆通师长西席的字。
接舆是春秋时楚国人,好养性,假装猖獗,不出去做官。
在这里以接舆比裴迪。

五柳:陶渊明。
这里墨客以“五柳师长西席”自比。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又碰到狂放的裴迪喝醉了酒,在我面前唱歌。

赏析

本首诗所要极力表现的是辋川的秋天景色。
一联和三联写山水原野的深秋晚景,墨客选择富有时令和韶光特色的景物:苍翠的寒山、缓缓的秋水、渡口的夕阳,墟里的炊烟,有条有理,动静结合,勾勒出一幅和谐宁静而又富有活气的田园山水画。
诗的二联和四联写墨客与裴迪的闲居之乐。
倚杖柴门,临风听蝉,把墨客安逸的神态,超然物外的情致,写得维妙维肖;醉酒狂歌,则把裴迪的狂士风姿表现得淋漓尽致。
全诗物我一体,情景交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此诗、画、音乐完美结合的五律。
首联和颈联写景,描述辋川附近山水田园的深秋暮色;颔联和尾联写人,刻画墨客和裴迪两个隐士的形象。
风光人物,交替行文,相映成趣,形成物我一体、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抒写墨客的闲居之乐和对朋侪的真切情意。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首联写山中秋天景色。
时在底细毕露的寒秋,山间泉水一直歇地潺潺作响;随着天色向晚,山色也变得更加苍翠。
不待颔联说出“暮”字,已给人以时近薄暮的印象。
“转”和“日”用得奥妙。
转苍翠,表示山色愈来愈深,愈来愈浓;山是静止的,这一“转”字,便凭借颜色的渐变而写出它的动态。
日潺湲,便是日日潺湲,逐日每时都在喧响;水是流动的,用一“日”字,却令人觉得它始终如一的守恒。
寥寥十字,勾勒出一幅有色彩,有音响,动静结合的画面。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颈联写原野暮色。
夕阳欲落,炊烟初升,是野外薄暮的范例景象。
渡头在水,墟里在陆;落日属自然,炊烟属人事:景物的选取是很见匠心的。
“墟里上孤烟”,显系从陶潜“暧暧远人村落,依依墟里烟”(《归田园居之一》)点化而来。
但陶句是拟人化的表现远处村落上方炊烟萦绕、不忍拜别的情味,王句却是用白描手腕表现薄暮第一缕炊烟袅袅升到半空的景象,各有各的形象,各有各的意境。
这一联是王维修辞的名句,历来被人称道。
“渡头余落日”,精确地剪取落日行将与水面相切的一瞬间,富有包括地显示了落日的动态和趋向,在韶光和空间上都为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
“墟里上孤烟”,写的也是富有包括的少焉。
“上”字,不仅写出炊烟悠然上升的动态,而且显示已经升到相称的高度。

首、颈两联,以寒山、秋水、落日、孤烟等富有时令和韶光特色的景物,构成一幅和谐安谧的山水田园风景画。
但这风景并非纯挚的伶仃的客不雅观存在,而是画在人眼里,人在画图中,一景一物都经由墨客主不雅观的过滤而带上了感情色彩。
颔联:“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这便是墨客的形象。
柴门,表现隐居生活和田园风味;倚杖,表现年事已高和意态安闲。
柴门之外,倚杖临风,听晚树鸣蝉、寒山泉水,看渡头落日、墟里孤烟,那安逸的神态,洒脱的闲情,和“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不雅观”(《归去来辞》)的陶渊明有几分相似。

事实上,王维对那位“古今隐逸墨客之宗”,也是十分仰慕的,就在这首诗中,不仅仿效了陶的诗句,而且在尾联引用了陶的典故:“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陶文《五柳师长西席传》的主人公,是一位忘怀得失落、诗酒自娱的隐者,“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实则,生正是陶潜的自我写照;而王维自称五柳,便是以陶潜自况的。
接舆,是春秋时期“凤歌笑孔丘”的楚国狂士,墨客把沉醉狂歌的裴迪与楚狂接舆比较,乃是对这位年轻朋友的赞许。
陶潜与接舆──王维与裴迪,个性虽大不一样,但那超然物外的心迹却是附近相亲的。
以是,“复值接舆醉”的复字,不表示又一次遇见裴迪,而是表示诗人情感的更加和进层:既赏佳景,更遇良朋,辋川闲居之乐,至于此极啊!
末联生动地刻画了裴迪的狂士形象,表明了墨客对他的由衷的好感和欢迎,诗题中的赠字,也便有了着落。

颔联和尾联,对两个人物形象的刻画,也不是伶仃进行,而是和景物描写密切结合的。
柴门、暮蝉、晚风、五柳,有形无形,有声无声,都是写景。
五柳,虽是典故,但对王维说来,模拟陶渊明笔下的人物,植五柳于柴门之外,这是自然而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