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琪瑞

“金花花、银花花,山坡上,藤蔓爬,爬上树来爬刺架。
采摘不怕刺儿扎,多多采摘送妈妈.....”

这首童谣里说的是金银花
记得母亲的小院旁,有一蓬金银花老藤,每到春末夏初,那盘盘绕绕的藤蔓间绽发出一簇簇鲜亮的花儿,先是白花居多,后是金花白花斑驳刺目耀眼,宛若一对对展翅欲飞的白蝴蝶、黄蝴蝶,照映得母亲的小院金灿灿、白亮亮一片。

金银花为多年生半常绿灌木,因初开为白色,后转为黄,一柄双色而得名,也有叫做双花、二宝花的。
此花木经冬不枯,早春绽芽吐叶,暮春双花盛开,故而又称“忍冬”“忍冬花”。

金花花银花花金银花花喷鼻香满架

南北朝梁代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云:“似藤生,凌冬不凋,故名忍冬。
”明代陈嘉谟的《本草蒙筌》也说:“忍冬,凌冬不凋,名由此得。
”有的医书还称之为“忍寒草”“耐冬”,都是强调其耐寒性强的特点。

古代文人对金银花多有赞颂。
南宋墨客范成大晚年隐居石湖,自号石湖居士,写有一首《馀杭》诗:

春晚山花各静芳,从教红紫送韶光。

忍冬清馥蔷薇酽,薰满千村落万落喷鼻香。

诗中描写暮春时节,烂漫的山花先后凋零,依次送别春天。
这时节,忍冬和蔷薇开放了,忍冬花暗香悠悠,蔷薇花浓喷鼻香扑鼻,熏染得村落村落寨寨都浸润在淡淡的芳香之中。
这首田园诗意境幽美,作者以忍冬和蔷薇自喻,表现出平和闲适的心态。

明代文人郑文康曾写有一首《药名诗》:

使君有子正乌头,双眼空青气伏牛。

半夏里来知母健,忍冬归去亦忘忧。

诗中嵌有九种中药名,个中即有“忍冬”,表达了对故土对母亲的一往情深。
明末思想家王夫之对忍冬评价甚高,认为它有高士之风。
其《金钗股》诗云:

金虎胎含素,黄银瑞出云。

参差随意染,深浅一喷鼻香薰。

雾鬓欹难整,烟鬟翠不分。

无惭高士韵,赖有暗香闻。

“金钗股”为金银花又一别名,诗句描述了它的美态和韵致,读来令人倾慕。

诗坛“清初六家”之一的查慎行在《金银花》中写道:

天公省事压粉华,淡白微黄本一家。

却被毫端勾染去,无端分作两般花

描述出金银花巧夺天工、不同凡响的奇景。

清末文人萧道管写有《窗前树金银花一架》一诗,赞颂金银花清丽脱俗,犹如天女散花一样平常。
诗曰:

酴醾喷鼻香梦何匆匆,花散天女褪紫红。

天然金玉抱奇相,锦绣照耀谢化工。

晚清墨客陈曾寿也有诗赞颂忍冬:

疏篱翠蔓玉交加,雨后暗香透幔纱。

独表芳心三月尽,忍冬宜唤忍春花。

——《忍冬花》

三月将尽、百花凋零之际,历经苦寒的忍冬花把一蓬蓬清婉与馨喷鼻香留给晚春,表达对春的绵绵情思。

金银花生命力极强,随意一段花木,扦插于竹篱院落或田园地畔,年复一年蔓延开来,沿着枯枝乱杈攀援,缠绕成一蓬蓬篱架,每年春末夏初或深秋时节,繁花似锦,绿叶婆娑。
有的金银花藤木可经年繁茂,乃至长成千百年的古藤老木,与紫藤、凌霄、葡萄并列为“蔓木四品”“四大藤花”,成为一道不可多得的园林风景。

不过,金银花的药用代价比之不雅观赏代价要高得多。
其性甘寒,入肺、胃经,紧张功能为清热解毒、消炎退肿,对细菌性痢疾和各种化脓性疾病都有效。
中医经典《名医别录》中被列为上品,明代医学家李时珍称它为“消肿、散毒、治疮为要药”。

当代医学运用中,金银花有抗菌、抗病毒、抗炎、解热、抗过敏、降落胆固醇、抗肿瘤、降血压等浸染。
常见的中成药中,金银花制剂的即有鼎鼎大名的“银翘解毒片”“银黄片”“银黄注射液”等。
更为名贵的,在2003年抗击“非典”中,金银花发挥了独特的浸染,在国家公布的预防“非典”中药处方中,金银花是必选和首选的一味。

我倒是爱着金银花的暗香微苦,晨起偶觉嗓子沙哑热痒,出外闲步,于农夫的篱院旁揪得两朵,含入口中品咂,顿感苦喷鼻香满口,格外舒惬。
记得小时候,我偶感风寒,嗓子肿痛,眼睛赤红,母亲采摘了大把黄黄白白的金银花,加上山里割来的土蜂蜜煮粥,吃不几次,炎症逐渐消去。
炎酷暑季,蚊虫叮咬,我们小孩子常患皮疹,痛痒难耐。
家人烧煮一锅金银花汤,盛于木盆里让我们泡澡,并饮金银花茶,连泡加喝,不消多久,解鸩杀菌,止痒消痛,让我们轻松惬意去上学。

“喷鼻香,一朵如霜一朵黄,金银灿,富丽满庭芳。
”——清.陈尔茀《十六字令.藤花》

金银花盛开的时候,总让我想起年轻时邻家那个清丽的女孩。
窄长的小巷口里常常相遇,见了我总是羞涩一笑,露出一对小虎牙,就像《诗经.硕人》里的样子,“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不由记起《红楼梦》中,贾宝玉第一次遇见林黛玉,这呆鸟说过的一句话:“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那标致若霞的金银花仿佛梦境似的,总有似曾相识之感,让我留下无限遐思。

作者:刘琪瑞,男,山东郯城人,一位资深文学爱好者,出版散文集《那年的歌声》《乡愁是弯蓝玉轮》和小小说集《河东河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