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漫笔》

文/宗璞

平生最喜好游山逛水。
这几年来,很改了不少闲情逸致,只在这山水上头,却还依旧。
那五百里滇池粼粼的水波,那兴安岭上起伏不断的绿沉沉的林海,那开满了各色无名的花儿的广阔的呼伦贝尔草原,以及那举手可以接天的险要的西岳……,曾给人多少有趣的思想,曾激发起多少变幻的感情。
一到这些名山大川异地胜景,总会有一种奇怪的力量震荡着我,险些忍不住要呼喊起来:\"大众这是我的伟大的、亲爱的祖国。
\公众

……

重读经典  宗璞西湖漫笔

正像每次一样,匆匆的来又匆匆的去。
几天中我领略了两个字,一个是\公众绿\"大众,只凭这一点,已使我乐不思蜀。
雨中去访灵隐,一下车,只以为绿意扑眼而来。
道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彷佛飘着的雨丝儿也都是绿的,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
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
在冷泉亭上小坐,直以为遍体生凉,赏心悦目。
亭旁溪水琮净,说是溪水,实在表达不出那奔流的气势,平稳处也是碧澄澄的,流得急了,水花飞溅,如飞珠滚玉一样平常,在这一片绿色的影中显得分外好看。

西湖胜景很多,各处有不同的好处,即便一个绿色,也各有不同。
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溪十八涧绿得闲。
不能逐一去说。
溜达苏堤,两边都是湖水,远水如烟,近水着了微雨,也泛起一层银灰的颜色。
走着走着,忽见路旁的树十分古怪,一棵棵树身虽然离得较远,却给人一种莽莽苍苍的觉得,彷佛是从树梢一贯绿到了地下。
走近看时,原来是树身上布满了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荫荫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
有的青苔,形状也很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树木,如云霞,有的整片看来,布局宛然,如同一幅青绿山水。
这种绿苔,给我的印象是坚忍不拔,不知当初苏公对它们印象若何。

在花港不雅观鱼,看到了又一种绿。
那是满地的新荷,圆圆的绿叶,或亭亭立于水上,或婉转靠在水面,只以为一种发达的活气,跳跃满池。
绿色,本来是生命的颜色,我最爱看早春的杨柳嫩枝,那样鲜,那样亮,柳枝儿一摆,彷佛蹬着脚见告你,春天来了。
荷叶,则要持重一些,初夏,则更成熟一些,但那透过活泼的绿色表现出来的茁壮的生命力,是一样的。
再加上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滚着,切实其实彷佛满池荷叶都要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

……

宗璞(1928~),原名冯钟璞,河南唐河人,生于北京。
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
历任政务院宗教事务处、中国文联干部,《文艺报》《天下文学》编辑部编辑。
她勤于创作,尤以散文见长。
紧张作品有小说《红豆》《我是谁》《南渡记》,散文《西湖漫笔》等。

本文写于1961年,揭橥后受到广泛赞誉,使宗璞第一次在散文界得到认可,从此享誉文坛。
文中最紧张的部分是六月烟雨中西湖的\"大众绿\公众,也是文中最精彩的地方。
作者利用直接的写实手腕,描述了徐虎丰富多姿的\公众绿\"大众:道旁古树苍翠欲滴,飞来峰上绿树层叠,有的绿得发黑,有的绿得发蓝;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绿色直渗透到石头缝里;黄龙涧绿得幽幽,屏风山绿得苍苍,九曲十八涧绿得自得其乐……将人们带进一个铺天盖地的绿色天下中。
文章层次丰富,描摹真切,笔墨极为简约,却真切尽意,而且富于韵律感,现实了作者非凡的才华和细致入微的不雅观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