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追求物质上的知足,认为实现财务自由,有一处大屋子,春暖花开,面朝大海,这便是幸福

有人追求功名利禄,认为功成名就,衣锦回籍,这便是幸福。

还有人侧重于精神生活,认为“沾衣不敷惜,但使愿无违。
”,心愿的知足便是幸福。

不同的人肯定有着不同的幸福不雅观,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事段,也有不同的幸福感。

著名古诗词里的六种幸福您可曾拥有过吗

笔者精心选取了六首著名的古诗词,展现了从幼儿到老年的六种幸福,一个快乐的童年;一位知心爱人;一个和美家庭等等。

古诗词里的六种幸福,您可曾拥有过吗?一起来看看吧:

一、《赠外孙》

宋:王安石

南山新长凤凰雏,眉目分明画不如。

年小从他爱梨栗,长成须读五车书。

我的外孙长得眉清目秀,就像南山的小凤凰一样,纵然是图画上的小孩,都不如他俊秀可爱。
他小的时候想干什么就让他干什么,不要管得太严,但是,终年夜一些之后,一定要让他多读书。

王安石的女儿吴氏有了儿子之后,王安石前去道喜,他美滋滋地抱着可爱的小外孙,写下了这首诗,既表示了他对外孙的喜好之情,又传授了自己教子成才的心得体会。

年幼的时候,有家人的赞颂、关爱、呵护和细心培养,有一个快乐的童年,这便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有一句名言:“幸福的人生平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生平都在治愈童年。
”想一想是很有道理的啊!

二、《劝学诗》

唐:韩愈

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

患足已不学,既学患弗成。

子今四美具,实大华亦荣。

读书怕不足广博,故应“多读”;思考问题怕不明晰,故应“寻思”;怕自己知足了不再学习,故应“客气”;学习之后怕不付诸实践,故应“躬行”。
这四点古代学者称之为“四患”、“四美”。
如今,这四美你都具备了,实在是做得很好并且该当感到光彩。

这是韩愈写给他的朋友元集虚的一首诗,申明读书要避免四患、要有四美,夸奖元集虚拥有了这“四美”。
是一件值得光彩的事情。

人长成之后,能负责学习,节制精确的学习方法,进而学业有成。
这也是终生受益的一种幸福。

人们常说的一句话,辛劳三十年,幸福一辈子。
年轻时,树立远大的目标,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学习、拼搏,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打好根本,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诚哉此言!

三、《鹊桥仙·纤云弄巧》

宋:秦不雅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蓝天上,轻盈的云儿变革出各种奥妙的花样。
夜空中,流星通报着相思的哀怨,迢遥无垠的银河今夜我悄悄渡过。
在秋风白露的七夕节这一次幸福的相会,就赛过人间间那无数长相厮守却同床异梦的夫妇。

温顺缠绵的柔情就像流水般绵绵不断,相逢的好光阴如梦般须臾即逝,分别之时不忍去看那鹊桥路。
若是两情相悦,死心塌地,又何必在乎朝朝暮暮的卿卿我我呢?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到了得当的年事,寻觅一个知心爱人,只要两人能够彼此诚挚相爱、矢志不渝,纵然两人天各一方,也是天涯若比邻。

当两民气有灵犀、心领神会,怀着着共同的梦想,组建成一个和美的家庭,向着残酷光明的未来,同甘共苦,相濡以沫,永久同行,死活不渝。
这该是多么的幸福啊!

四、《清平乐·村落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清清的小溪,青青的小草,低矮的茅屋,男女主人喝着小酒,愉快地畅聊着今后的打算。
他们的三个孩子各尽所能,老大田里锄豆,老二力所能及地体例鸡笼,老小最可爱,在小溪边上采摘莲蓬,看样子小朋友吃的比摘的还多啊!

辛弃疾在带湖庄园闲居期间,写下了这首《清平乐·村落居》。
他一反常态,不用博识的典故,不用华美的辞藻,只用白描的手腕,描述了屯子一个五口之家的温馨生活画面。

他把这家人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以及他们美好的田舍生活,描写得有条有理,惟妙惟肖,活灵巧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展现出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一家人团圆在一起,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悠悠然然,不过多追求物欲,舒适惬意地过着通俗俗通的生活,这便是家的温暖,这才是真正的幸福生活啊!

五、《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担心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春晖普泽的慈母恩典呢?

孟郊是一位孝子,他十分尊重和孝顺母亲。
贞元十二年(796年),四十六岁的孟郊,屈服母亲的劝告,第三次参加科举考试,终于考中进士。
到五十岁时,孟郊才得到了溧阳县尉的小小官职,结束了他长年的流落流落的生活。

为了方便赡养母亲,孟郊将母亲接到溧阳同住。
孟郊长期在外奔波,饱尝了情面冷暖,此时见了白发苍苍的老母亲,更加以为亲情之名贵,于是写出这首发于肺腑、动听至深的赞颂母爱的千古名作。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在父母面前,不管我们多大岁数,我们永久都会以为自己是个孩子。
父母是这个天下上最爱我们的人,父母是坚持大家庭的纽带。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就像那首歌里唱的:“世上只有妈妈好 , 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投进妈妈的怀抱 ,幸福享不了。

六、《酬乐天咏老赐教》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人又有谁会不顾虑自己要朽迈,老了又有谁来对他表示爱怜?

身体渐瘦衣带越来越要收紧,头发稀少帽子也会斜到一边。

书卷搁置不看是由于爱惜眼睛,常艾灸是由于年迈诸病多缠。

经历过世事才能够见多识广,打仗的人多才能够一览无余。

细细想来老了也有好的一壁,战胜忧虑就会心情畅快痛快酣畅。

莫说太阳到达桑榆已近傍晚,霞光余辉还是可以映红满天。

唐文宗开成元年(836),在东都洛阳,刘禹锡与白居易这两位诗文至交,终于相聚在一起了。
两位六十四岁的老哥们在经历了长期的仕途辗转、阅尽了人间沧桑之后,能够再次相见 ,彼此都十分高兴。

白居易给刘禹锡写了一首诗《咏老赠梦得》:“与君俱老也,自问老何如?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
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

由于感到两人都垂垂老矣,并且都患有足疾、眼疾,白居易在诗里表现出对朽迈的一种悲观悲观感情。

刘禹锡性情倔强不屈、刚毅豪迈、乐不雅观豁达,他看到老友如此悲观,就写了这首《酬乐天咏老赐教》,来抚慰白居易。

刘禹锡认为人到老年虽然有人瘦、发稀、视力减弱、多病等不利的一壁,但是也还有处事履历丰富、懂得珍惜韶光、自奋自励等有利的一壁,对此如果细致全面地加以思考,就能树立精确的老年不雅观,就能从嗟老叹老的悲哀感情中解脱出来,从而有所作为。
他抚慰白居易对待朽迈不要过多的忧虑,只要精确对待,便可怡然自乐。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是全诗点睛之笔,意境幽美,豁达豪放,大有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义士晚年,壮心不已”之概。

人老心不老,放下年事的包袱,不怕老、不服老,依然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做到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这便是老年人的幸福。

以上便是笔者精心选取的六首著名的古诗词,这些诗词里的六种幸福,您可曾拥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