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颇为耐人寻味的是,作为父亲苏洵自己从前却落第,儿子双双成名后,宋仁宗曾亲自劝他再参考,他谢绝了。有人说他谢绝是由于自己已有名气和官职,没必要再考;也有人认为他是恐怕自己考不中,在两儿子面前丢人。不过苏洵自己写诗为文的水平到底如何?我们倒是可以一窥究竟的。
1059年父子三人二次进京,出发时每人写下了一首同名诗,诗名《初发嘉州》,而这一次苏轼兄弟俩都输给了老爹,令人不得不感慨:姜还是老的辣。让我们先来读一读都老爹苏洵的作品:
《初发嘉州》
家托舟航千里速,心期京国十年还。
乌牛山下水如箭。忽失落峨眉枕席间。
苏洵写的是一首七言绝句,写得是灵动而又大气。由于这一次两个儿子都有功名在身,以是他们是打算长期定居京城的。开篇“家托舟航千里速”指的是这次带上了全部家眷,这一艘帆船上载着的便是他的家。“千里速”解释此时他的心情是不错的,有点儿李白“千里江陵一日还”的意思,与后一句的“水如箭”遥相呼应,都是形容舟行得快。
颇故意思是末了一句,由于舟快以是峨眉群山似一晃而过,枕席小睡的功夫它就像忽然不见了似的,墨客用了一个夸年夜的比喻,可谓十分奥妙了。纵不雅观这首小诗,明快俊朗,颇有气势,令人面前一亮。我们再来看看苏轼的诗:
《初发嘉州》
朝发鼓阗阗,西风猎画旃。故乡飘已远,往意浩无边。
锦水细不见,蛮江清更鲜。奔驰过佛脚,旷荡造平川。
野市有禅客,钓台寻暮烟。相期定先到,久立水潺潺。
这是苏轼最早的诗作之一,与其后来的经典放在一起,自然是没法比的。苏轼写的是一首五言古诗,全诗紧张写的是自己舟中见到的一起美景,既有鼓阗阗的声音入诗,又有平川细水的美景,再加上了禅客垂钓,可谓美不胜收。纵不雅观全诗,无论是粘对比样韵律,都是十分工致的。但在对水的咏叹中,过于繁复,相对付苏洵的作品少了一丝灵动。
而弟弟苏辙则显然是受到了哥哥的影响,同样写的是一首五言古诗,洋洋洒洒写了170个,也是写的一起美景,现截取部分大家来看一看:
《初发嘉州》(节选)
飞舟过山足,佛脚见江浒。
舟人尽敛容,竞欲揖其拇。
俄顷已不见,乌牛在中渚。
移舟近山阴,壁峭上无路。
在这首诗中苏辙由船上写到岸边,再由岸边写到水中,而后回顾经由的每一次风景。诗中之景受到了苏轼的影响,写景的层次不足光鲜,对仗上也不及哥哥工致,总体来说和老爹苏洵的诗还是有较大差距的。
事实上,这一次的出行,父子三人一起拼诗写诗,一共写下了百余首诗篇,编成了一部《南行集》。听说由于三人当时别号动京师,路上每有所作必被传至京城,文人墨客纷纭吟诵,成一时嘉话。
苏洵若是再考进士是否能中,我们不得而知,但能培养出这样的两个儿子,苏老泉或许早就不屑所谓功名了。毕竟天下才子那么多,但能与两儿子一起博奕饮酒,对诗唱和,这样的美事不是每个进士都能经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