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序金秋,山色将斓,榧喷鼻香沁心。
在品尝暗香的新榧之前,我们先欣赏一下古人笔下有关东阳喷鼻香榧的诗文,领略经久弥喷鼻香的东阳喷鼻香榧文化。

自宋迄清的喷鼻香榧诗,见之于文献的区区不超过十首,诗文完全者仅六—七首,个中与东阳有关的至少五首。
书本、网络对喷鼻香榧古诗的引用、解读乃至作者,多有谬误,现予逐一辨析。

苏轼笔下“玉山果”

一代文豪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别称苏东坡、苏仙。
人生多波折,但都能坦然处之。
先后两次在杭州任职,第一次是与王安石变法产生不合,于是要求出京任职,熙宁四年至熙宁七年(1071—1074)任杭州通判。
第二次是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苏东坡被召还京,但夹在新旧党争之间,两不谄媚,又遭诬告陷害,再度自求外调。
元祐四年至绍圣元年(1089—1094),以龙图阁学士知杭州。

榧喷鼻香在此古诗文里品东阳喷鼻香榧

所谓“墨客不幸诗家幸,苏轼不幸杭州幸”,苏轼在任期间不仅带领杭州公民有效管理西湖,还留下了“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合适。
”的千古名句。
在此期间,苏轼还写了一首吟咏喷鼻香榧的诗,一欠妥心成了第一位为东阳喷鼻香榧代言的名人!
且看这首代言诗:

送郑户曹赋席上果得榧子

苏轼

彼美玉山果,粲为金盘实。
瘴雾脱蛮溪,清樽奉佳客。
客行何以赠,一语当加璧。
祝君如此果,德膏以自泽。
驱攘三彭仇,已我心腹疾。
愿君如此木,凛凛傲霜雪。
斫为君倚几,滑净不容削。
物微兴不浅,此赠毋轻掷。

这首五言咏物诗,前四句,从喷鼻香榧的产地、容器之美、饮酒送客入题,为下面进一步赞颂喷鼻香榧作铺垫。
中间十句,借喷鼻香榧治病养生的功效、凛然斗雪的风骨、堪称精良的材质,既赞颂喷鼻香榧的宝贵,又期盼以喷鼻香榧的风致来滋润津润民气,要像榧树一样凛然地迎霜斗雪,充满正气。
末了两句,强调喷鼻香榧虽小,给人的启示遐想不浅,希望珍惜此果。

苏东坡借咏喷鼻香榧“德膏以自泽”“驱攘三彭仇”“凛凛傲霜雪”“滑净不容削”,以榧在山野尚此,喻人当志存高远。
“此赠毋轻掷”,既劝人珍惜异物,也感自己被外放,模糊有期盼得到朝廷重用之意。

喷鼻香榧在北宋时就成为了士大夫餐桌上的珍果佳肴——“粲为金盘实”“清樽奉佳客”,把喷鼻香榧盛放在金盘里,恭敬地用手捧着羽觞,请贵客品榧饮酒。
苏东坡也是一位大美食家,对喷鼻香榧这一山珍情有独钟,在其著作的《物类相感志》载:“榧煮素羹,味更甜美。
猪脂炒榧,黑皮自脱。
榧子甘蔗煮,其渣自软。
”喷鼻香榧不仅仅可以炒着吃,还可以煮着吃、熬汁吃,真是“物微兴不浅”啊!

自苏东坡后,玉山果成了优质喷鼻香榧的代名词。
但历史上,对玉山果产地多有误解。
有人以为是江西的玉山县,古人专门作了考证。
如宋代严有翼著的《艺苑雌黄》记载:“予与潘伯龙食榧子,乃言诸处榧皆不及玉山者,予方悟东坡诗有‘彼美玉山果,粲为金盘实’之语,恐是上饶玉山县。
潘云:‘玉山地名,在婺之东阳县,所生榧子喷鼻香脆与它处迥殊。
’予考《集韵》榧字注云:‘木名,有实出东阳诸郡。
’而《本草》榧实注,亦云:‘今出东阳诸郡。
’”

又,南宋袁文《瓮牗闲评》: “亦言苏东坡《榧子诗》,赵次翁注云:‘出信州玉山县。
’然信州初不出榧子。
此玉山乃在婺州,婺州榧子冠于江浙。

由此可见,婺州东阳县玉山乡所产“榧子喷鼻香脆与它处迥殊”,以至“婺州榧子冠于江浙”。
南宋高似孙《剡录》中直指:“东阳玉山出榧,曰玉山果。

现在,对“玉山果”产地仍有许多误解。
以为玉山乡便是现在磐安县的玉山镇,现在玉山镇所产的喷鼻香榧才可称“玉山果”。

实在不然。
在1983年东阳、磐循分县之前,玉山一贯属于东阳县。
查1993年版《东阳市志》,宋咸平四年(1001),东阳县合并灵泉、玉山两乡为玉山乡。
辖岭口、西营、张村落、马塘、里光洋、胡宅、雅庄、山宅、尚湖、南坑、玉村落、上路研、尖山、新宅等村落。
这个区域,大概便是苏东坡作此诗时的玉山。
此后,玉山乡的区域范围在各个朝代,都有调度。
民国32年底,东阳县共5个区,64个都乡,个中玉山区辖廿四都、廿五都、廿六都、廿七都、三十一都。
廿四都为今东阳市三单乡,廿五都为今东阳市佐村落镇西营片。
1982年时玉山区11个乡:西营、岭口、玉峰、尖山、胡宅、三单、玉溪、万苍、尚湖、山环、九和,1983年东磐分县,原玉山区西营、三单乡、玉溪乡留在东阳,其它州里划归磐安。

以是玉山果的产地,在1983年东磐分县之前在东阳县,东磐分县之后,应包括现东阳市、磐安县的部分区域。
当然,随着喷鼻香榧良种的推广,东阳喷鼻香榧良种系列栽种区所产的榧子,是否可以称为“玉山果”,那又另当别论。

不愧是苏大学士,对喷鼻香榧治病养生的功效理解的如此详尽。
“驱攘三彭仇”,意为驱除人体内作祟的仇敌三虫。
三彭,也叫“三尸”、“三虫”,玄门指在人体内作祟的三种害虫。

对喷鼻香榧的药用功效记载,最早在公元三世纪初,魏吴普《神农本草经》: “彼子 ,味甘温,主(治)腹中邪气,去三虫,蛇蛰,蛊毒,鬼疰,伏尸。

公元五世纪末,南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味甘,主治五痔,去三虫,蛊毒,鬼疰。
生永昌(注: 永昌郡,南朝时位置相称于当代的中国云南省西部、缅甸克钦邦东部、掸邦东部的地皮。
产云南榧,与浙江的榧树不同种)。
今出东阳诸郡。
”陶弘景增加了“主治五痔”功效,并明确产地为“今出东阳诸郡”。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谥贞白师长西席,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
南朝齐、梁时玄门授教化者、炼丹家、医药学家。
陶弘景的玄门师父孙游岳是东阳人,他又与当时的东阳郡太守沈约交情深厚,当是所言不差(不知何因,在东阳西岘峰山麓建有陶岩殿,供奉陶弘景塑像),这是东阳市也是金华市为喷鼻香榧产地的最早记录,距今已有1500年以上的历史。

唐显庆四年(659年),苏敬等人根据《本草经集注》编修的《新修本草》,对榧实有相同的记载。
这是天下上现存最早的一部药典。

苏东坡博学多才,估计看到过以上记载,以是用“驱攘三彭仇”的诗家语,描述喷鼻香榧的功效,并研究食谱。

东阳古榧树

苏东坡之后500年,明代李时珍(1518—1593)对喷鼻香榧的功效作了更深入的研究,在其《本草大纲》中记载:“榧亦作斐,其木名文木,斐然章采,故谓之榧”。
“治五痔,去三虫蛊毒,鬼疰毒辣”,“疗寸白虫,消谷,助筋骨,行营卫,明目轻身,令人能食”,“治咳嗽白浊, 助阳道”。
喷鼻香榧不但能“治五痔,去三虫”,还能“消谷,助筋骨,行营卫,明目轻身,令人能食”。
这些功效,被当代医药科技逐一证明。

值得一提的,诗句“斫为君倚几,滑净不容削”一句还隐含一个典故:书圣王羲之“尝诣学生家,见棐(榧)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
后为其父误刮去之,学生惊懊者累日。
”(《晋书·王羲之传》)

因落子富弹性,闻声如沉水,悠悠有余韵,喷鼻香榧木遂成为制作围棋墩的上好材料。
浙江喷鼻香榧产区的雌榧树多为嫁接树,分枝低下,雄榧树高大挺立,树干通直。
田舍都取雄榧树木材制作高档家具。
因其边材白色,心材黄色,纹理直,构造细,硬度适中,有弹性,有喷鼻香气,不反挠,不开裂,耐水湿,所以是一等的八仙桌、橱柜等的面板。
喷鼻香榧雄树本来就比较稀少,二十世纪60—80年代田舍为女制嫁妆竞相无度砍伐,导致喷鼻香榧产量锐减,乃至绝收。
如果苏东坡看到此情此景,不知会作何感想!

石洞书院“蜂儿榧”

郭钦止(1128—1184),字德谊。
东阳郭宅人。
从横浦张子韶游,轻财好施。
宋绍兴十八年(1148)独力创办石洞书院。
捐田数百亩和石洞之山为书院家当,以家中藏书充足书院。
延聘叶适主师席。
朱熹、吕祖谦、魏了翁、陈亮、陈傅良、陆游等相继来此讲学交游。

《石洞贻芳集》记载:“蜂儿榧:书院后,古有喷鼻香榧一本,较常稍尖,小如黄蜂状,味尤暗香。
叶水心、何韦轩各赋诗志美。
今缺其种。

叶适(1150—1223),字正刚,号水心居士。
温州永嘉人。
淳熙五年(1178年),叶适中榜眼。
历仕孝宗、光宗、宁宗三朝,历官平江府不雅观察推官、太学博士、尚书左选郎、国子司业、知泉州、兵部侍郎等职。
叶适对外力主抗金,反对制定条约。
主见功利之学,与当时朱熹的理学、陆九渊的心学并列为“南宋三大学派”,对后世影响深远。

叶适西席于石洞书院时,郭钦止父子对他恭敬有加,炒制好的蜂儿榧,总是请他第一个品尝。
纵然后来离开石洞书院后,还每年派人专送给他。
喷鼻香榧成为敬师的重礼,交情的青鸟使,又是一段佳话。

叶适有感于玉山果的宝贵,蜂儿榧的独特,遐想到世事的浮云变幻,有感而发,特作《蜂儿榧歌》诗一首:

蜂儿榧歌

叶适

石洞有蜂儿榧,名于果中久矣,且只一本别无生者,恐异日失落其传也,故为歌以记之。

平林常榧啖狸蛮,玉山之产升金盘。

洞中一树断崖立,石乳荫根多岁寒。

形嫌蜂儿尚粗率,味嫌蜂儿少标律。

前人取意欲高比,今我细论翻下匹。

世间异物难并兼,百年不许赢载添。

馀甘作甚满地涩?荔枝正复漫天甜。

浮云变革嗟俯仰,灵芝醴泉成独往。

后来空向玉山求,坐对蜂儿还想像。

这首古风体诗文,第一联,以平常的榧子只是鼠狸食料,来陪衬需用金盘盛放、招待嘉宾的玉山果之宝贵。
第二联,描述了石洞那棵榧树的生境,立于断崖,靠石缝渗水滋养,老根虬枝斗风寒。
既夸榧树的刚毅,又忧“异日失落其传”。
第三、四联,过去人们把石洞榧子称为蜂儿榧好象是往高了取意,但它形不似蜂儿粗率,味胜于蜂蜜更俱风范,今我细论以为反而是把它比低了。
第五、六联,意为世间奇异的物品难以兼有品性,纵然过几百年不会增长物性。
馀甘虽然苦涩却以嚼后甘甜而遍植大地,荔枝虽然甘甜但缺余韵而著称天下,以此比拟,说石洞蜂儿榧神形兼备、风味独特更是难得,与前翻下匹对应。
第七、八联,感叹俯仰之间的浮云变革,灵芝、醴泉已孤来独往,不知何时石洞蜂儿榧会失落其传,那时只能空向玉山求,坐对蜂儿想像罢了。

叶适的《蜂儿榧歌》,从赞颂喷鼻香榧的宝贵入手,描述了石洞蜂儿榧的生境、形态、韵味,感叹世间奇物之难得,世事变幻之无奈。

石洞蜂儿榧,明代郭铁编撰《石洞贻芳集》时,已“今缺其种”。
但可以告慰叶适师长西席的是:只管石洞书院的蜂儿榧已失落,但作为喷鼻香榧的良种资源幸以得到保存,现已广播于东阳,以至流传到外县、外省。

喷鼻香榧果实

有人以为何坦是福建人,又有说是江西人。
实在都错了。
笔者查找历代东阳志书、《东阳古诗文选》《石洞贻芳集》及民国22年(1933)《东阳何氏宗谱》等资料,作喷鼻香榧诗的何坦是妥妥的浙江东阳人。

何坦(1140—1219),字一叟,号韦轩。
东阳上湖(现南上湖)人。
自幼聪敏,刻意就学。
以文章豪于乡。
宋淳熙五年(1178)叶适同榜进士。
历任抚州宜黄县尉,台州黄岩县丞、徽州州学教授、沿海制司干官等职。
任宜黄县尉时,与县令不合,一时罢归。
陆九渊(1139—1193)为其作《送宜黄尉何坦归东阳》(见《康熙新修东阳县志》等),夸其为官清正。

何坦与郭钦止为同乡,两家相距不敷十里,两人相差十二岁。
两者关系,何坦《挽郭君德谊》吊悼诗中说是“道在余师友”,志同道合,亦师亦友。
郭德谊把石洞的蜂儿榧送给何坦,何坦品尝后,讴歌有加,久久难以忘怀。
后来竟以为老母亲祝寿之名,向郭德谊乞讨。
且看其诗:

乞蜂儿榧于郭德谊(二首)

何坦

其一

味甘宣郡蜂雏蜜, 韵胜雍城骆乳酥。

一点生春流齿颊,十年飞梦绕江湖。

其二

银甲弹开喷鼻香粉坠,金盘堆起乳花圆。

乞君东阁永生供,寿我北堂难老仙。

(选自清代厉鹗辑撰《宋诗纪事》卷五十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亦见之于历代《金华府志》《东阳县志》《东阳古诗文选》等,但标题为《蜂儿榧》)

第一首,赞颂喷鼻香榧的味道之美和吃后难忘的觉得。
前一联,用比喻,说喷鼻香榧的味道甘美如安徽宣城雏蜂蜜,韵致胜于陕西秦古都雍城的骆乳酥。
后一联,用夸年夜的手腕,先写咬开一点点喷鼻香榧就齿颊生津,满口留喷鼻香。
而吃喷鼻香榧后还有长远的觉得,纵然十年后身在江湖,那喷鼻香味还会在梦中萦绕。
从十年韶光之长和江湖空间之大,都显示出了吃喷鼻香榧感想熏染之深。
古人写喷鼻香榧味道之美,这首诗应推第一。

第二首,紧扣诗题,提出向郭德谊讨要喷鼻香榧及其情由。
前一联,赞颂喷鼻香榧的喷鼻香气扑鼻和形状的俊秀。
后一联末了点题。
喷鼻香榧树是龟龄树,喷鼻香榧果是龟龄果。
提出讨喷鼻香榧给母亲吃,祝母亲龟龄。
原来墨客是为了祝母亲龟龄向朋友讨喷鼻香榧,情由可信,孝心可嘉。
须要指出的,诗题的乞,并不是一样平常的乞讨,而因此乞为题,实为赞颂。
在何坦留存的诗中,不乏《乞酿郭伯瞻》《乞酿郭伯山》之类的诗。

这两首咏喷鼻香榧诗不仅赞颂喷鼻香榧的味道到了极致,而且还包含了墨客朴拙深厚的孝道精神。

崇山峻岭说榧喷鼻香

请先看一下清人周显岱的一首竹枝词。

玉山竹枝词(之一)

周显岱

磴是金蒙历道场,杜家岭外已斜阳。

秋风落叶黄连路,一带蜂儿榧子喷鼻香。

周显岱 (1770〜1832),东阳玉山铁店(今属磐安)人,善诗亦从医学。
曾著有《玉山竹枝词》二十三首,记录了当时玉山的风土人情,以上为个中之一。

这是一首游历诗。
记录了墨客从外地返乡的所见所感。

这里不得不先先容下墨客返乡的一条古道。
墨客在诗中,说到了金蒙、道场、杜家岭和黄连等四个地名。
对前两个地名,有人臆想,说是玉山的金蒙山和茶场庙。
实在又错了。

《新修康熙东阳县志》载:“金蒙山,在县东八十里孝顺乡三十七都,高三百丈,周二十里。
山产花节竹,相传徐端六公于其上得神龟,因甚至富。
其下为石门。

查1993版《东阳县志》,原“三十七都,辖浦川、施下施、木杓湾等村落。
”古时的三十七都,大致为今东阳江镇八达片范围。

笔者实地拜访,金蒙山坐落在东阳江镇岭下村落至周庄村落一带。
经由金蒙山有一条东阳至玉山、晒台的主要古道。
在当地老人的影象里,这条古道曾经是诗人商贾相继而来的通衢大道,挑桐油、白蜡、粮食、食盐等的小贩整日不绝。

该古道从东阳可乘舟筏至浦潭,从岭下村落沿金蒙溪登上桃花岩岭,十里至桃岩岭头,即为金蒙山主峰附近。
下岭后五里至前庄村落,在此分为高下两条道路。
上线,越五里至西坑岭头,行三里至石门庵,再行二里到学陶(即道光志中的下陶)村落。
下线,前行十里到木杓湾村落,经道场岭五里至下范村落,与学陶村落至下范村落道路合并。
然后过黄里村落(原名黄连村落)上牛皮岭翻杜家岭到岭口村落。

周显岱返乡是早上从岭下村落登山,经金蒙山到周庄,沿下线历经道场岭,过黄连村落,傍晚到杜家岭回玉山。
诗文中金蒙山在今东阳境内,“道场”是指道场岭。

历史上,岭下村落以栽种油桐有名,桃岩岭头、前庄、木杓湾、学陶、下范、黄里等村落,都有成片或零散的古榧树。
当地有民谣:“黄里学陶坑,全靠榧栗生。
榧栗不生,神色饿成竹叶样。
”因此,让墨客由衷地感叹:“一带蜂儿榧子喷鼻香”。
其喷鼻香还含有喷鼻香榧养育了一方崇山峻岭中的老百姓而欣慰之意。

周显岱的这首诗以一天行程为线索,四个地名嵌于句中,写出秋日喷鼻香榧产地特有景致,如一幅山色迷人、喷鼻香榧飘喷鼻香的深秋林区画面。
墨客在一起不雅观景过程中,奥妙地抒发了自己的不雅观感,自然朴实,诗味隽永。

实在,又何止是黄里、学陶那一带榧子喷鼻香?据《民国东阳县志》记载:“榧,产玉山乡,其他乡亦间产之。
”东阳“七山二水一分田”,多崇山峻岭,历史上,在东阳通往诸暨、嵊州、晒台、永康等周边县的古道上,村落落周围、溪水两侧随处可见或成片或零散的古榧树,惜于历经冰冻雪雨、虫蛀风折、刀耕火种而丢失大部分。

二十世纪90年代末起,东阳市通过机制创新、技能创新,大力发展喷鼻香榧家当,目前,东阳喷鼻香榧面积已近九万亩,产量不断提高,加工水平不断提升,“一带蜂儿榧子喷鼻香”,成为现在东阳山区的真实写照!
(文/倪新火 《绿色中国》2021.8B)

本文来自【绿色中国】,仅代表作者不雅观点。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供应信息发布传播做事。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