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一首完美而典雅的五言诗
必须解释,能够识读释读考证甘桑石刻文,全赖好友许哲育兄及经哲育兄结识的李志强教授。他们供应给我的甘桑石刻文图片资料,特殊是李志强教授展示的,甘桑石刻文经美国贝塔实验室的检测结果,令我相信:甘桑石刻文将展现出一番全新的历史时空。它不同于甲骨卜辞,只做事于富商帝王的征伐游猎;也不同于两周乃至春秋战国上的金文,皆是帝王贵胄们刻于青铜礼器上的堂而皇之。在边陲的骆越故地,在历来的流放之荒蛮,石板上的笔墨将让众人见识历史的遮蔽、落泪的沧桑。
不错,当我将选择的甘桑石刻文QC021,刚刚识读了八行时,我已经迫不及待地要微信给哲育兄,题目便是“识读了前八行,潸然泪下!
”现在我已经识读了十六行计80字,差不多是甘桑石刻文QC021的一半篇幅了,是时候该拿出来听取一下同行的见地。
之以是选择识读甘桑石刻文QC021,是由于甘桑石刻文QC021被关注的最多,却迟迟未给出字面意义上的识读释读与考证。
一起读来,才知甘桑石刻文QC021是一首完美的五言诗。是只有经历了秦汉那样伟大变革,才可能的人类心智升华的结晶。五言诗的涌现最早源于民间歌谣。五言诗可以容纳更多的词汇,从而扩展了诗歌的容量,能够更灵巧细致地抒怀和叙事。在音节上,奇偶相配,也更富于音乐美。因此,它更为适应汉往后发展了的社会生活,从而逐步取代了《诗经》传统的四言诗的正统地位。与甘桑石刻文QC021形制相若的是其笔墨样态:三分之一的汉篆,三分之一的秦统一笔墨前的六国旧文,加之三分之一的古老金甲笔墨。
形制完备的文人五言诗最早涌现的期间是东汉期间(公元25年-220年)。当然,《诗经》中早就有五言的句子,如《召南·行露》:“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大约在春秋未、战国初,民歌中就已经有了较之文繁而意少的四言体更便于容纳双音词,以表现愈来愈丰富的社会现实生活和人们内心天下的五言体雏形。如《孟子·离娄上》所载楚地民歌《童子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班固的《咏史》是第一首文人五言诗。其后文人五言诗如雨后春笋,张衡的《同声歌》、秦嘉的《赠妇诗》、赵壹的《刺世疾邪诗》等。个中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最高造诣的,是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
本日,甘桑石刻文QC021可谓接续了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诗歌内涵更类于史诗,回顾讲述丹朱的后人们若何命运倾覆,又如何迁徙辗转;何等的悲欢离合,又终极学会放下以沧桑祭天。
关于甘桑石刻文形成的韶光,有美国贝塔实验室的检测结果:“成字年事不小于距今3000-3200年”,详细检测的是“样本GSSK”;现在,甘桑石刻文QC021的识读释读考证,又形成了一个距今2000年的下限。使人们得知,甘桑石刻文至少书写了千余年,从那个四处流落的商末到气候万千的大汉。
有志于甘桑石刻文者,都来推开这扇历史之门吧!
原诗:
供瞿(貢曲)楷(開)明車,
(開明)居車位聖乂。
(丹朱)椊棁萑丁雷,
乇(托)聖艿侯糺。
木粢(稷)霖郍習,
渔络痤琭籴。
風淪禡幔泖,
眉闪麻玄眔!
茭丙丁寞猱(夔)。
旅蚩蚘艿(乂)危,
稻蚄吉丕團!
射册玭鱼寽。
麒牄鵮槍敲,
福閦計臨沐。
诠蚺仞墓濡,
軨爇邵删禅。
翻译:
天上來的黃河不過是開明的駕車。
居車於中庭旁边,輔佐聖德管理。
木杖榫交成了塞狀,唤祸的鸱萑鸣叫于方雷氏的庙堂。
幸托禹圣于乱草中箭靶上补救丹朱,纠正了冤案。
命运如霖雨中的木稷,隐患重重叠叠,
六月络渔,河岸上的麦李,与河中的青青琭玉杂相颜色。
风掠荡漾,过河的将士们,师祭的锦幔缓慢了湍急的水流。
眉目闪动,目及之处,无尽的玄色孝装!
搴长茭挽来丙丁之火,助兴寂寞水兽猱(夔)的雷鼓之乐。
旅居于蚩蚘族人那草莽深处的“芟(shan)危”之地,
(蚘)也變身為稻蚄,多麼吉祥的(族群)大團圓啊!
有射有册亦文亦武,大鱼玭珠,一手兼得。
(万众)麒麟牄牄,百鸟鵮鵮,熙熙攘攘,叮叮当当。
众民的福祗,期望得到监督,担保沐浴到每一位。
具說道理中,蚩尤化身为蚺蛇,仞长的身躯翻动在丘土之间,
就这里安家了,爇了车轮,删了诏书,以我们的沧桑祭天!
B、甘桑石刻笔墨QC 021前16句释读考证
圖1:甘桑石刻文QC 021(2)
圖2:甘桑石刻文QC 021(1)
圖3:甘桑石刻文QC 021(1-2)摹寫
第1,2字,乃“供瞿”合體(圖4)。藏語“貢曲”,本義“水溏”,衍生用稱黃河水源。
「共」叔向父禹簋 西周晚期 集成4242
「瞿」郭.語2.32
圖4:“共”與“瞿”字金文和楚簡
第3字,“楷”。把稳,此字用的《說文》篆體(圖5),早期不會出現。
「楷」說文‧木部 「皆」皆作尊壺 西周中期 集成9535
圖5:《說文》篆體“楷”字與金文“皆”字的比較。
第4字,“明”(圖6)。“楷明”或為“開明”異讀。
「明」後2.20.16合20190���組 「明」鄴初下.39.10合22193
圖6:甲骨文“明”字二型。
第5字,“車”(圖7)。
「車」前7.5.3合11446賓組
圖7:甲骨文“車”字
“供瞿(貢曲)楷(開)明車”。這頭一句蠻有氣魄!
翻译:天上來的黃河不過是開明的駕車。这里的“楷(開)明”便是诸史籍中的“丹朱开明”。《尚書·堯典》:“帝曰:‘疇咨若時登庸?’放齊曰:‘胤子朱啟明。’”又《史記·五帝本紀》記載:“堯曰:‘誰可順此事?’放齊曰:‘嗣子丹朱開明。’”
第6字,《說文》列出的“居”之異體字(图8)。這個字將通篇拉回到了漢以後。
[居] 异体字
圖8:《說文》列出的“居”之異體字。
第7字,“車”(图9)。
「車」坊間3.71
圖9:甲骨文“车”字。
第8字,“位”(图10)。“位”,《说文》:“列中庭之旁边謂之位。”
「位」包2.224
圖10:楚简文“位”。
第9字,“聖”(图11)
「聖」林2.25.14合18094賓組
圖11:甲骨文“聖”
第10字,“乂”。甘桑石板字“乂”,阁下添了一个“宜(yi)”字用来注音(图12)。由于“乂”一贯就有yi/ai两音,各自意义不同。“乂”,《尚书·尧典》:“有能俾乂。”《尔雅》:“乂,治也。”
「乂」乙2860反合3844反賓組
「宜」乙6879合376賓組
圖12:甲骨文“乂”与“宜”。
第二句“居車位聖乂”,翻译:居車於中庭旁边,輔佐聖德管理。“居車”是暗指丹朱開明協有著“陳豐氏”的庇佑(詳情見下文);“位”—“列中庭之旁边”,準確的呈現了堯與丹朱的關係。
第11,12字,“椊棁”。椊,柱真个榫子。《玉篇》:“柱頭枘也。”棁(圖13),《說文》:“木杖也。”“椊棁”即木杖榫交成塞狀。用如《竹書》所雲“舜囚堯,複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
「梲」說文·木部
圖13:《说文》篆字“梲”。
第13字,“萑(huan)”(图14)。《说文》:“鸱属。从隹从艹,有毛角。所鳴,其民有旤(huò同‘祸’)。凡萑之屬皆从萑。讀若和。胡官切。”
「萑」河746合18432���賓間
圖14:甲骨文“萑”
第14,15字,“丁雷”合文。丁,徐中舒主编《甲骨笔墨典》谓“用为先公先祖及先妣之庙号”。“丁雷”则为丹朱开明之先妣方雷氏之庙号。禹继位后,封帝尧之子丹朱为房邑侯,为方雷氏故地,在今河南遂平西南房故城,丹朱之子房陵以父封爵为氏。历夏、商、周,在周朝房为子爵小国,春秋末,公元前529年楚灵王灭许、胡、沈、道、房、申,并迁房人于今湖北荆山西北的房县,后封吴王夫概于此,史称吴房。子孙以国为氏,祁姓房氏的历史大约有2500多年。
「雷」存下87合13216賓組
「丁」者減鐘 春秋早期 集成198
圖15:甲骨文“雷”与金文“丁”。
第三句“椊棁萑丁雷”。翻译:木杖榫交成了塞狀,唤祸的鸱萑鸣叫于方雷氏的庙堂。
《竹书》云:“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椊棁”即为“偃塞”所用。
关于尧与方雷氏的谱系:尧的高祖黄帝(姬轩辕)+方雷氏(黄帝的次妃)【第一代】,生儿子玄嚣(少昊);尧的曾祖玄嚣(姬挚)+乌氏(玄嚣的妻子)【第二代】,生儿子蟜极;尧的祖父蟜极+握裒(蟜极的妻子)【第三代】,生儿子帝喾(姬俊);尧的父亲帝喾(俊)+庆都(帝喾的妻子)【第四代】,生儿子尧;尧本人(姓伊祁,号放勋)【第五代】。
须要讲求的是“放勋”。
《尚书·尧典》:“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勋 。”蔡沈“集传”:“放,至也;勋,功也。言尧之功大而无所不至也。”《史记·五帝本纪》:“帝喾娶陈锋氏女,生放勋。”正义:“放音方往反。勋亦作‘勋’,音许云反。言尧能放上代之功,故曰放勋。 谥尧。姓伊祁氏。”
綜合諸說可知:“放勳”既非姓氏亦非名,而是後天為稱其功所得之,故用之或“曰”或“言”或“號”。只是稱功之语用只在“勳”,是算不得“放”的。
其一,“放”上古之用尚未衍生出“至”之意。“放”《說文》:“逐也。從攴方聲。凡放之屬皆從放。甫妄切。”所謂“從攴”的“攴”,即“小擊打”(《说文》)。上古諸文獻,從先秦的“放驩兜於崇山”(《尚书·虞书》)“放其大夫。”(《左传·襄公二十九年》)“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战国策·齐策》》)“放弑其君则残之。”(《周礼·大司马》)“见伯夷之放迹。”(《楚辞·悲回風》);還是秦漢時的“雖放流,眷顧楚國,系心懷王。”(《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卿大夫外淫者放。”(劉向《列女傳》),“逐”之原義概莫能外!
即便逐漸有衍生出“棄、置、放縱”義,也俱不晚於秦漢。離“至”較近的“釋放”之義,也须要等到唐代的大詩人們的“且放白鹿山崖間”(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才見出。南宋學者的蔡沈(1167—1230)強用晚近去釋上古之“放”,應該是受將“放勳”連作一詞之累。其二,《尚書·堯典》《史記·五帝本紀》記帝堯詢征群臣,誰有德能配做一國諸君的時候,第一個詢問的人就叫“放齊”。“放勳”“放齊”並出,不由不令人想到《史記·五帝本紀》記黃帝所言的“弱而能言,幼而徇齊”。幼時的堯,是長在母親陳豐氏身邊的,“寄伊長儒家產,甲申歲而生堯。”(《金樓子》,梁 孝元帝(蕭繹))故而被外家長輩仿高祖黃帝例,與自家兄弟得幼名“放徇”“放齊”。後因堯做到了“其仁如天,其知(智)如神”(《史記·五帝本紀》),才改幼名“放徇”號曰“放勳”。“勳”者確如前賢之釋“功”也。
其三,那麼“放勳”的“放”究竟何意?“放勳”“放齊”以幼名並出,則“放”只能是姓氏,且與其母陳豐氏關係密切。陳豐氏是黃帝族的姻族,也便是姜姓的炎帝族。因此“陳豐氏”應做羌語解。黨項羌的西夏文告訴我們:《簡》(2635)“〔㗋音,音房〕①〔房〕、〔方〕、〔逢〕、〔風〕、〔匈〕、〔興〕、〔奉〕、〔雄〕也。(音)②又音〔放〕、〔雍〕、〔封〕、〔馮〕、〔風〕(音201)。”原来,在羌語中,方放豐是相通的,陳豐氏原来便是方雷氏一支。“放勋”者,“方(方雷氏)勋”是也。而“陳”,原字即“陣”,陳車為陣,車陣成陳。陳豐氏因為是方雷氏中發明車的一支而得名。(图16)
圖16:“陳”“陣”金文關係圖
過去習慣稱夏朝的“奚仲造車”,然奚仲之前中國就出現了車。《左傳·定西元年》:“薛之皇祖奚仲,居薛,以為夏車正。”沈約在《宋書·禮志》中曾指出:“蓋奚仲以擅技巧為夏車正,前世製作之美歸之耳。”這大概是事實。清代考據家畢沅說:“《左傳》奚仲為車正之官,爾非造車也,《堯典》雲‘車服以庸’,則車由來久矣,蓋實始於黃帝。”仔細說來,造車者即黃帝的妻族方雷氏一支陳豐氏。
由是,石刻文開篇即云“供瞿(貢曲)楷(開)明車”的內裏便就此明瞭了。
第16字,甘桑石刻文“豆、乇”合体,揭示了《说文》“豆”异体字之古体。“乇”者托也,【六書正譌】借爲寄乇,委乇。
「豆」甲1613合29364何組
「豆」异体字
「乇」乙5783合1076賓組
圖17:“豆”“乇”之甲骨文和《说文》异体字。
第17字,與第九字同為“聖”。
第18字,“艿”(图18)。《说文》:“艸也。从艸乃聲。如乘切。”《列子·黄帝》:“趙襄子狩於中山,藉艿燔林。”
圖18:甲骨文「艿」續3.28.6合37517黃組
第19字,“侯”(图19)。《说文》:“春饗所䠶矦也。从人;从厂,象張布;矢在其下。”
圖19:甲骨文「侯」佚372合3379
第20字,“糺”异体字(图20)。《说文》:“纠,绳三合也。”(按,纠俗字作糺。单股曰纫,两股曰纠,三股曰纆,亦曰徽。)甘桑石刻文其字呈爪在两股中间纠合状,当取“糺”之“纠正”之义。譬如《周礼·大司马》:“以纠邦国。”注:“犹正也。”
圖20:“糺”異體字
第四句“乇(托)聖艿侯糺”。翻译:幸托禹圣于乱草中箭靶上补救了丹朱,纠正了冤案。《史记·五帝本纪》:“禹践天子位,尧子丹朱,舜子商均,皆有版图,以奉先祀,服其服,礼乐如之,以客见天子,天子弗臣,示不敢专也。”
第21字,“木”。
第22字,“粢”字说文或体(图21)。粢,从米,次声。本义为供敬拜用的谷物。《说文解字》注:“稷也。釋艸曰:秶,稷也。《周禮·甸師》齍盛注云:秶者,稷也。”甘桑石刻文“米、次”合体,甚至“米”的高下都多了一点。当为更古老的“粢”字。
「粢」說文或體
「米」拾4.16合73賓組
「次」次卣西周中期集成5405
圖21:《說文》或體“粢”與甲骨文“米”及金文“次”。
第23字,“霖”(图22)。《说文》:“霖,雨三日以往也。”
圖22:甲骨文「霖」前4.47.2合11010賓組
第24字,“郍(fu)”(图23)。《字汇补》:“房六切,音伏。隱也。”楚系简帛的“郍”字,“邑”左“舟”右。
圖23:楚系簡帛「郍」上(2).容.45
第25字,“習”+“水”(图24)。《説文•習部》:“習,數飛也。”然“習”计有13义,甘桑石刻文特意加“水”旁,该当是表达“習”字中的“累積;重疊”义。用如《周易•坎》:“坎卦第二十九:初六,習坎,入于坎窞,凶。” 【译文】 初六,面临重重险陷,落入陷穴深处,有凶险。
圖24:「習」粹1550合31669無名組
第五句“木粢(稷)霖郍習”。翻译:命运如霖雨中的木稷,隐患重重叠叠。
第26字,“渔”,第27字,“络”(图25)。《广雅》:“络,缠也。”《楚辞·招魂》:“郑绵络些。”
「漁」粹877合9980
「絡」天策
圖25:甲骨文“漁”與楚系簡帛“絡”
第28字,“痤”。果名,即麦李。《尔雅·释木》:“痤,接虑李。”郭璞注:“今之麦李,与麦同熟,因名。”
圖26:楚系簡帛「痤」望1.9
第29字,“琭”。《廣韻·入聲·屋韻》:“琭,玉名。”《老子·道德經》:“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此字之前尚未見上古字體摸樣。然將“王”與“錄”的甲骨文(圖27)合體,恰好可呈現為甘桑石刻文第28字樣。
「王」鐵198.4合2740
[彔]粹987合33378無名組
圖27:“王”與“錄”的甲骨文
第30字,“籴”(图28)。《集韻·合韻》:“籴,不一也。通作雜。”《莊子·天下》:“禹親自操橐耜而九雜天下之川。”唐陸德明釋文:“雜,本或作籴,音同。”
圖28:《六書通》「糴」001
第六句“渔络痤琭籴”。翻译:六月络渔,河岸上的麦李,与河中的青青琭玉杂相颜色。
第31字,“風”(图29)。
圖29:秦系簡帛「風」睡.效42
第32字,“淪”(圖30)。《说文》:“小波爲淪。从水侖聲。《詩》曰:‘河水清且淪漪。’一曰没也。力迍切”
: 圖30:金文「淪」伯駟父盤西周晚期集成10103
第33字,“禡”。《说文》“師行所止,恐有慢其神,下而祀之曰禡。从示馬聲。《周禮》曰:‘禡於所征之地。’莫駕切。”
图31:《说文》小篆「禡」說文‧示部
第34字,“幔”。《说文》:“幕也。从巾曼聲。莫半切。”
第35字,“泖”。结束不湍急的水流。宋·何䓕《春渚纪闻·卷七·三泖》:“今不雅观所谓三泖,皆漫水巨浸……或谓泖是水去世绝处,故江左人目水之停滀不湍者为卯(泖)。”
第7句“風淪禡幔泖”。翻译:风掠荡漾,过河的将士们,师祭的锦幔缓慢了湍急的水流。
第36字,“眉”(图32) 。
圖32:「眉」小臣言口口簋 西周早期 集成4238
第37字,“閃”(图33)。
圖33:「閃」說文‧門部
第38字,“麻”(图34)。穿丧服。《礼记·杂记》:“麻者不绅。”
圖34:「麻」師麻髟口子叔簠 西周晚期 集成4555
第39字,“玄”(图35)。
圖35:甲骨文「麻」粹816 合20948
第40字,“眔”(圖36)。《說文》:“目相及也。從目,從隸省。徒合切。”
圖36:金文「眔」令鼎 西周早期 集成2803
第8句“眉闪麻玄眔”。翻译:眉目闪动,目及之处,无尽的玄色孝装!
第41字,“茭”(图37)。 篾缆,即用薄竹片或芦苇编成的大索。《史记·河渠书》:“搴长茭兮沈美玉。”即用此义。
圖37:「茭」說文‧艸部
第42,43字,“丙、丁”合體。丙丁:古代以十幹配五行,丙丁屬火,因稱火為“丙丁”。
第44字,“寞”(圖38)。寂靜;無聲響。例:《楚辭》“巡陸夷之曲衍兮,幽空虛以寂寞”。
圖38:楚系簡帛「寞」郭.唐.24
第45字,“猱(夔)”。《说文》:“獿㺒也。从犬夒。女交切。”注:“夔今作獶、作猱。獿則別一字、別一義。从犬。夔聲。女交切。”按:猱(夔),人名。尧、舜时的乐官。《书经·舜典》:“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礼记·乐记》:“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熏风,夔始制乐,以赏诸侯。”汉·郑玄·注:“夔,舜时典乐者也。”《山海经·大荒北经:“有獸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名曰夔。黃帝得其皮爲鼓,橛以雷獸之骨,聲聞五百里,以威天下。”知在传说中“猱(夔)”不仅是乐官,还是水兽。
第九句“茭丙丁寞猱(夔)”。翻译:搴长茭挽来丙丁之火,助兴寂寞水兽猱(夔)的雷鼓之乐。
第46字,“旅”(圖39)。《說文》:“軍之五百人爲旅。從㫃從從。從,俱也。”衍生為軍隊,如《論語·先進》:“加之以師旅。”;衍生為旅居,如《左傳·莊公二十二年》:“羈旅之臣。”
圖39:甲骨文「旅」後2.4.8合30267
第47字不识。其字从“爻”,《说文》:“(爻)交也。象《易》六爻頭交也。凡爻之屬皆从爻。”然也只录:得一个“从爻”之字,即“棥”:第47字的右部上“甾”下“且”,皆当得音“z/c”。结合后一字“蚘”,第47字当读如“蚩(chi)”。
第48字,“蚘”(图40)。《集韻》:“于求切,音尤。蚩蚘,古諸侯號。通作尤。”《越绝书》说:“蚩尤,少昊之末,九黎之君。”《史记·五帝本纪》“集解”也说:“九黎君号蚩尤。”“三苗”又被称作“有苗”,曾是九黎部落中的一个部族。
圖40:「蚘」魚顛匕戰國晚期集成980
第49字,“艿”(圖41)。
圖41:「艿」說文‧艸部
第50字,“乂、危”的合體字(圖42)。“危”者,本義“險”也(《說文》:“危,在高而懼也。”《國語·晉語》:“榣木不生危。”注:“高險也。”)。至於“乂”,本義“芟草”(《說文》:“乂,芟草也。”);衍买卖為“治”(《爾雅》:“乂,治也。”);為“懲戒”(《集韻》:“(乂)牛蓋切,音艾。懲創也。或作㣻。 通作刈艾。”)。由其本義,“乂”又通“芟”(《芟,刈草也。》)。史書歷來稱三苗流放地為“三危”。《尚書·虞書·舜典》:“流共工於幽州,放歡兜於崇山,竄三苗於三危,殛鯀於羽山,四罪而天下鹹服。”又《尚書·夏書·禹貢》:“三危既宅,三苗丕敘。”《史記·夏本紀》:“三危既度,三苗大序。”舊釋皆把此三危與西北具體的“三危山”聯繫在一起。尷尬的是,史書中三苗的具體遷徙地卻俱在南方。甘桑石刻文的“乂、危”的合體字出,才徹底解開了這一謎團。原來“三危”便是“芟(shan)危”,“懲創危險”之意。作為地名,即“懲創危險之地”。商朝甲骨文則屢屢稱為“下危”。
「危」前7.38.1
「乂」前1.44.7合10969
合6497賓組
圖42:甲骨文“危”與“乂”字
第10句“旅蚩尤艿(乂)危”。翻译:旅居于蚩尤族人那草莽深处的“芟(shan)危”之地。
第51字,“稻”字讹误(圖43)。
圖43:金文「稻」曾伯口雨口二口簠 春秋早期 集成4631
第52字,“蚄”之异体,即在“蚄”字上加注音字“凡”。虸蚄(fang),蟲名,古书上说的一种吃庄稼叶的害虫;另有蚄(bang),古同“蚌”。《論衡》:“月毀于天,螺蚄臽缺。疑卽蚌也。”正因“蚄”有“fang/bang”二音,以是第52字才在“蚄”上加一“凡”字注音。
第53字,“吉”之异体,“吉”字甲骨文即有两体(图44),甘桑石刻文则将其合为了一体:
「吉」乙7819反
「吉」佚247合28628無名組
合6461反賓組
图44:“吉”字甲骨文二体
第54字,“丕”之传抄古笔墨(图45)。《说文》:“(丕)大也。从一不聲。敷悲切。”《尚書·大禹謨》:“嘉乃丕績。”《史記·司馬相如傳》:“天下之壯觀,王者之丕業。”例皆是。
圖45:傳抄古笔墨「丕」海1.7
第55字,“團”(圖46)。《说文》:“團,圆也。”《周禮·冬官考工記·梓人》:“小首而長,摶身而鴻。”【註】摶徒丸反。圓也。
圖46:「團」召卣 西周早期 集成5416
第11句“稻蚄吉丕團”。翻译:(蚘)也變身為稻蚄,多麼吉祥的(族群)大團圓啊!
第56字,“射”(圖47)《說文》:“射,弓弩發於身而中於遠也。”
圖47:令鼎 西周早期 集成2803
第57字,“冊”(圖48)。《說文》:“冊,符命也。諸侯進受於王者。象其劄,一長一短,中有二編之形。古文又從竹。”
圖48:「冊」甲1557合30673
第58字,“玭”(圖49)。《說文》:“玭,珠也。從玉比聲。宋弘雲:“淮水中出玭珠。”玭,珠之有聲。蠙,《夏書》玭从虫賓。步因切。”
圖49:說文篆字 「玭」說文‧玉部
第59字,“魚”(圖50)。
圖49:金文「魚」戌嗣口子鼎 商代晚期 集成2708
第60字,“寽”(圖51)異體字。《说文》:“五指持也。从寽一聲,讀若律。呂戌切。”甘桑石刻文第60字上部改为了“五”(图51)字的横写,将象形的“寽”换成了会意的“寽”。
「寽」番生簋蓋
「五」餘15.3
西周晚期 集成4326 合5651賓組
圖51:金文「寽」與甲骨文「五」
第12句“射册玭鱼寽”。翻译:有射有册亦文亦武,大鱼玭珠,一手兼得。
第61字,“麒”。《说文》:“仁獸也。麋身牛尾,一角。从鹿其聲。渠之切。”以往“麒”字体只追溯至《说文》篆字。甘桑石刻文以甲骨文体上“鹿”下“其”(圖52)合為“麒”,使吾辈得以窥见上古“麒”之原态,幸矣!
「鹿」前2.26.4合37432
「其」鐵117.2合19390
圖52:甲骨文“鹿”與“其”
第62字,“牄”异体字。《说文》:“鳥獸來食聲也。从倉爿聲。虞書曰:鳥獸牄牄。”甘桑石刻文以“爿”為聲,以上“米”下“口”示意“倉”,当为比现下所见最早的《说文》篆体更加原始的“牄”字。
第63字,“鵮”的异体“
”。《广韵·平声·咸韵》:“鹐,鸟啄物也。”唐·章孝标《鹰》诗:“可惜忍饥寒日暮,向人鹐断碧丝绦。”
第64字,“槍”(圖53).《說文》:“歫也。从木倉聲。一曰槍,欀也。七羊切。”注:“搶攘、亂皃也。”
圖53:秦系简帛「槍」睡.為23
第65字,“敲”的异体“
”。《说文》:“橫擿也。从攴高聲。口交切。”《左传·定公二年》:“夺之杖以敲之。”释文:“击声也。”
第13句“麒牄鵮槍敲”。翻译:(万众)麒麟牄牄,百鸟鵮鵮,熙熙攘攘,叮叮当当。
第66字,“福”异体字。甘桑石刻文左“畐”右“月”合体(图54)。“畐”,《说文》:“滿也。从高省,象高厚之形。凡畗之屬皆从畗。讀若伏。”则“畐”“月”即“满月”也。《礼记·祭统》:“福者,备也。备者,百顺之名也。”“满月”正是“备”最形象的比喻。
金文「畐」士父鐘
甲骨文「月」粹201合22798出組
西周晚期集成145
圖54:金文「畐」與甲骨文「月」
第67字,“閦(chu)”异体字“
”,呈“束”在“門”中形(图55)。“閦”,《玉篇·門部》:“閦,眾也。”
「門」甲1180
「束」乙3594合9212
合30288何組
圖55:甲骨文“門”與“束”
第68字,“許”(圖56)。《說文》:“聽也。从言午聲。虚呂切。”又“期”也。《尚书·金滕》:“爾之許我,我其以璧與珪歸俟爾命。爾不許我,我乃屛璧與珪。”
圖56:「許」口比簋蓋 西周晚期 集成4278
第69字,“臨”。《說文》:“臨,監臨也。從臥,品聲。”《爾雅》:“臨,視也。”甘桑石刻文稍有不同,將“品聲”換成了“令聲”(图56)。應該是地方口音差異,令甘桑石刻文作者認為“臨”字音更近於“令”的緣故。
「臨」大盂鼎 西周
「令」睡.日甲157
早期 集成2837
圖56:金文“臨”與秦系簡帛“令”
第70字,“沐”(图57)。《说文》:“沐,濯发也。”又“芟除”,《管子》:“沐涂树之枝。”又治也。《禮·檀弓》:“役夫助之沐槨。”
圖57:甲骨文「沐」河639合28002何組
第14句“福閦許臨沐”。翻译:众民的福祗,期望得到监督,担保沐浴到每一人。
第71字,“诠”(圖58)。《说文》:“具也。”《晉書·武陔傳》:“文帝數與詮論。”【音義】謂具說道理也。又真理。《淮南子·兵略》:“发必中诠,言必合数。”
圖58:「诠」說文‧言部
第72字,“蚺”(圖58)。《說文》:“大蛇。可食。从虫冄聲。”三国魏嵇康《答难养生论》:“蚺蛇珍於越土。”
圖58:說文小篆「蚺」
第73字,“仞”(圖59)。《說文》:“仞,伸臂一尋八尺也。”
圖59:「仞」說文‧人部
第74字,“墓”(圖60)。《說文》:“丘也。從土莫聲。莫故切。”《论衡·讥日》:“墓,土也。”
圖60 傳抄古笔墨「墓」汗1.5季
第75字,“濡”。甘桑石刻文之前,“濡”字亦只能追溯至说文篆字。其字单一个“雨”字,早已蜕变得没有了丝毫商周金甲文踪影(圖61)。甘桑石刻文“濡”让人们重睹其上古面貌,难能名贵。濡本义为地名。《说文》:“濡,濡水,出涿郡故安,东入涞。”引申为迟缓;滞留。《孟子》:“是何濡滞也。”即其用。
「濡」說文‧水部
「雨」鐵32.3合12554
圖61:說文篆字“濡”與甲骨文“雨”
第15句“诠蚺仞墓濡”翻译:具說道理中,蚩尤化身为蚺蛇,仞长的身躯翻动在丘土之间。
第76字,“軨”。《說文》:“車轖閒橫木。”又車輪,《禮記·曲禮》:“君車將駕,則僕執策立於馬前。已駕,僕展軨效駕。”
第77字,“爇”之傳抄古笔墨(圖62)。《說文》:“爇,燒也。”《左傳·昭公二十七年》:《遂令攻郤氏,且爇之。》晉·杜預·注:“爇,燒也。”
圖62:傳抄古笔墨「爇」汗1.5裴
第78字,“邵”。甘桑石刻文上的“邵”比《毛公鼎》上的“邵”略了一“口”字(图63),但未改笔墨形意。邵本古地名。《说文》:“邵,晉邑也。”又姓。與召通。召公奭之後。《史記·白起傳》:“雖周、邵、呂望之功,不益于此矣。”
图63:《毛公鼎》金文拓片(局部)
第79字,“删”。《说文·刀部》:“删,剟也。从刀册。册,书也。”甘桑石刻文中的“删”字与甲骨文“删”大致相同(图64)。
图64:甲骨文“删”
第80字,“禅(chan)”。《说文》:“祭天也。”又,帝王让位给他姓。《尚书·尧典》:“遂禅(shan)之。”
第16句“軨爇邵删禅”翻译:就这里安家了,爇了车轮,删了诏书,以我们的沧桑祭天!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