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禛

在他流传下来的诗作中,有一首《将至桐城》,这首诗虽不是王士禛的代表作,但也具有很高的文学代价,还被编入了一些小学教辅材料。
奇怪的是,不仅先容这首诗的有关资料非常简单,而且在对有限的资料进行剖析研究之后,创造目前对《将至桐城》诗意的解读,有很多缺点之处,尤其是末了四句,更是南辕北辙。

我们先来理解一下原文,再逐一阐发,力求正解。

溪路行将尽,初过北峡关。

王士禛将至桐城被误读今人不知何为鸡岂有白鹇寄远思

几行红叶树,无数夕阳山。

家信凭黄耳,归心放白鹇

龙眠图画里,安得一追攀。

王士禛诗集

有人认为,《将至桐城》是一首还乡时的作品,其背景不详。
这种说法是缺点的,通过诗中的描述和其他资料,是可以找到蛛丝马迹的。

从诗的题目和内容可以看出,作者是刚过了位于安徽桐城北面的北峡关,并往桐城方向走,也便是说,他是自北向南而行,而王士禛的家乡是山东淄博,越走离家乡越远,以是这肯定不是一首表达归乡之情的诗。

哪他到安徽去干啥?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又是什么?我在王士禛的平生年表中,创造了这样的记载:

清康熙二十三年甲子(1684年 )

十月,迁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讲学士。
十一月,奉命祭告南海。
十九日,动身。
除夕,至宿松。

这是唯一能查到的王士禛到过安徽的证据。
上面所说的南海,是指处于广州的南海神庙。
宿松就属于安徽,距桐城一百多公里,位于桐城西南方向,古时候该当是从安徽到广州的必经之路。
由此可以推测,1684年11月,王士禛奉旨到南海神庙祭告,路子安徽,在除夕前(1685年元月)快要到桐城的时候,写了《将至桐城》这首诗,再遐想到诗中的“红叶”一词,韶光、地点都非常吻合。

如今北峡关、桐城、宿松的路线和位置示意图

对《将至桐城》这首诗的曲解,集中表示在后面四句上。

包括一些有名网站在内,目前对末了四句险些清一色地阐明为:

“家信凭黄耳,归心放白鹇”:将家书请托给黄耳灵犬,思乡的心由白鹇鸟带回故乡。

“龙眠图画里,安得一追攀”:面前便是龙眠居士李公麟所描述的龙眠山水,我能否仿效先哲归隐此地,终老斯乡。

如果仔细研究,就可创造这样的阐明很勉强,疑点颇多。

疑点一,“凭”字从来没有类似请托的意思,“黄耳传书”也只是用来比喻通报家书,王士禛远在千里之外,不可能写出请托灵犬通报家书这样的诗句。

黄耳传书示意图

疑点二,白鹇体色洁白、翎毛华美,自古以来便是名贵的不雅观赏鸟。
但它属于大型鸡类,一样平常很少起飞,只有在紧急情形或夜栖时才飞上树,没有长途飞行的能力,而且在地上的活动范围也很小。
因此,绝不可能把白鹇当作鸿雁一样,成为通报远方思念之情的意象,那么目前对此句的阐明便是缺点的。

白鹇

疑点三,末了两句如果真的表达了归隐之意的话,前一句说思念家乡愿望回去,后一句立时又想隐居在异域,岂不是前后抵牾?其余,根据我推断的韶光,此时春节将近,在外之人的思乡之情会更加浓厚,这时候冒出归隐龙眠山的欲望,显然有违常理。

要解读一首诗作,必须结合时期背景、作者生理、性情特点等,才能更加全面准确。

在古代,常日官服上不同的图案代表着不同的官阶。
1684年,王士禛的官职是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讲学士,官阶大体上为五品,而清代五品文官的官服上,所绣的图案正是白鹇。
以是,我认为,诗中的“归心放白鹇”,是采取了借代的手腕,直白地理解便是把“归心”放在身上,实际上是藏在心里的意思。

清代五品文官 白鹇补子

其余,王士禛素有纵情山水的嗜好,每当投身美景之中,便诗兴大发,为此留下了数百首与之干系的作品。
北峡关雄踞于桐城和舒城两县之界,古时候险要而奇秀,名震天下。
而桐城龙眠山集江北名山之秀,蜿蜒俊逸,风景绝佳,历来为文人雅士所钟爱。

置身于这样的风景之中,王士禛肯定是欢畅雀跃,喜不自禁。
但由于皇命在身,韶光上不许可他随意游山玩水,发出“安得一追攀”的感叹,才符合王士禛的脾气。
由此可见,诗中的“龙眠”十有八九指的是龙眠山,而非龙眠居士李公麟。

龙眠山风光

综合上面的剖析,《将至桐城》的轮廓就越来越清晰,对这首诗的解读也就相对随意马虎多了。

当年,王士禛奉命赶往广州公干,来到安徽境内,跨过了雄峻的北峡关,看到了龙眠山苍峰翠谷、绝壁清流的旖旎风光,立时要进入桐城,而桐城又是江淮文化圈的发祥地和集中地。
他想到时近年终,本是亲人团圆的时候,但自己年已50岁,却仍旧阔别家乡,奔波在外,身处美景之中也不能仔细游览,心中感慨万千,便写下了《将至桐城》这首诗。

王士禛

我认为,这首诗的精确阐明该当是这样的:

临溪的道路快要走到尽头了,我也刚刚翻过了舒城和桐城交界的北峡关。
道路两旁树上的叶子已经红了,夕阳照耀着远处无数的山峰。
家里的情形全靠家书通报,回家团圆的动机也只能深深埋在心底。
而面前龙眠山的风景如诗如画,不知若何才能攀登游览一番。

你认同我的不雅观点吗?

我是@琳琅文斋,此文只愿厘清事实,去伪存真。
敬请方家雅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