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默写
1.(5分)按题目哀求填空。
(1)人不堪其忧, 。(《论语》)
(2)“ ,此心吾与白鸥盟”出自墨客 的《登快阁》。
(3)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利用比喻暗示报国无门的句子是“ , ”。
二、填空
2.(3分)小明齐心专心读书,不愿参加课外社会调查活动。以下选项中适宜用以奉劝他的是( )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C.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由不知难。
D.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3.(3分)下列选项填入画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汉字字体演化的界线,有时并不是泾渭分明。在汉字的历史上,大篆和小篆、篆文和隶书都有同时通畅的阶段,彼此之间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二者的界线存在一定的模糊性。我们讲字体的发展,只是通过一种字体的范例形态来剖析它们的整体差别,很难 。
A.确定字体产生的准确韶光
B.把握字体演化的全体过程
C.区分不同字体的字形变革
D.阐明各种字体的演化规律
三、阅读(70分)
4.(15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杜诗何以为“诗史”
①杜诗何以为“诗史”?比较盛行的阐明是由于杜诗“善写时势”,具有“实录”的特点。这一阐明对杜诗的理解过于大略。宋人胡宗愈认为杜诗详陈个体经历、抒发主体情志,而读者却可以从墨客的“一人之诗”理解“一代之史”。这个意见显然更为看重墨客自我记述和主体表达对“诗史”的意义。问题是:个人化、主不雅观性的“一人之诗”,何以能呈现公共化、客不雅观性的“一代之史”?
②早期的诗论家,在谈论墨客的个体抒怀与时期社会的联系时,每每从儒家诗教不雅观“不雅观风知政”的角度来认识。循此思路,纵然是墨客最自然的饥寒之怨和温饱之乐,都具有知其政事之兴衰的意义。晚唐孟启《本事诗》称杜甫“逢禄山之难,流落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此说认为,杜诗之为诗史既源于对大历史的“推见至隐”,也来自对墨客个体小历史的“毕陈于诗”。胡宗愈进一步明确指出,杜诗能将墨客的“出处、动佚劳息”“一见于诗”。详陈个体人生经历,成为诗歌能知“一代之史”的必要条件,这种意见,在宋代十分兴盛的年谱和编年诗文集的编纂中,有很明确的表现。肤见洋二深入地剖析了这些文献整理形式所蕴涵的文学不雅观念,指出“对付宋代文人来说,年谱及编年诗文集,一言以蔽之,也可说是一种‘论世知人之学’”;这两种编纂形式,与宋人的“诗史说”有密切的关系,它反响出“时势”和“出处”是“诗史”的两个支撑要素。
③那么,兼具“时势”和“出处”的诗作是否就能被称为“诗史”呢?详陈个体人生出处,蕴涵了展现大历史的可能,但这种可能要变为现实,对墨客本身参与社会历史的深度还是有很高的哀求。墨客不仅要经历丰富,而且在思想上要有深切的社会关怀,有深厚的主体情志。清人周济曾明确指出,只有“见事多、识理透”的墨客,其感慨寄托,才能成为“后人论世之资”。宋人认为杜诗深具美刺、比兴的寄托之旨意,而明清期间的论者则进一步将美刺、比兴与史家之褒贬联系在一起,例如钱谦益就认为,堪为诗史的作品表达了作者对付“兴亡升降”的“感叹悲愤”。杜诗有着强烈的感时忧世的情怀,哪怕是书写个人的遭遇和感想熏染,也每每在详述出处的根本上,将之置于社会时期的大画卷之下,表示出深切的现实关照,开拓了以“一人之诗”表现“一代之史”的艺术可能,因而被奉为“诗史”的典范。
④对付杜诗精神气局与其“诗史”品质的联系,有关的论者多有论述。然而,杜诗在艺术上是若何深入开拓将个体经历与社会历史相联系的表现形式的?现有的剖析大多失落之简单。不雅观察杜甫为数浩瀚的五古创作,对此可以有新的创造。杜甫五古创作上承中古五言诗的多种表现传统。参照《文选》中的分类,中古诗歌有赠答、祖饯、行旅、游览、咏怀、咏史、乐府等浩瀚体例。如果细致辨析,会创造在五古题材的选择上,“熟精《文选》理”的杜甫有很明显的侧重。行旅诗是杜甫五古创作中非常突出的一种类型。通过记述行旅细致地展开自我人生经历与社会时势的图景,是墨客的一种自觉的艺术选择。除了入蜀的二十四首游记诗等范例的行旅体作品,杜甫还将行旅体的格局融入到咏怀、游览等多种类型的作品中,例若有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和《北征》在艺术形式上都是咏怀与行旅体的领悟。类似阮籍《咏怀》那种范例的咏怀体创作,在杜集中是比较少见的。
⑤除了行旅诗,杜甫五古中赠答、祖饯诗的比例也很高。赠答、祖饯是盛唐五古中的常见题材,而杜甫对此有所发展。他的送别诗不落窠臼,很看重表达赠答双方共同的经历体验,不泛诉相思离情。如《送高三十五布告十五韵》中,墨客与被送行的高适互诉心曲,议论时势,内容丰富,表达十分详细细腻,抒怀因而表示得很深厚。浦起龙曾经夸奖杜甫的赠行诗,认为不作一赠行语,实在杜甫所不屑为的是赠行之套语与模式化的抒怀,而长于写详细之情事,有很强的情绪互换特色。这使得墨客的自我表达,可以较多带有外向的、公共性的品质,从而令读者在墨客个体的人生经历、交游行旅之中,更多地读出时期和社会的内容。
⑥五古只是杜甫诗歌的一部分,但这一部分作品,已经生动地表示了杜甫如何将个人的人生经历与天下之大历史相联系的努力,让我们明白诗歌并不会仅仅由于记载了某些史实就成为好诗。杜诗之为“诗史”的渊源,隐蔽着“杜甫是如何写诗的”和“杜诗是如何被读的”的双重密码,从一个主要的角度,揭示了中国诗学发展的脉络。
(有编削)
(1)如果要为第③段画线部分的说法供应支持,以下选项中最有效的一项是 。
A.《咏怀古迹》对王昭君等历史人物悲惨的出生、怀才不遇的人生表示深切同情。
B.《月夜》表现安史之乱中家庭离散的痛楚和思念,蕴含对时世清安然定的期盼。
C.《旅夜书怀》写行旅所见,流露出老年多病、功名未就、流落无依的感伤心境。
D.《蜀相》称颂蜀汉丞相的雄才大略、忠心报国,惋惜其出师未捷身先去世的命运。
(2)能依据第④段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
A.杜甫熟知《文选》中各种古诗的体例,并能够活学活用。
B.杜甫对《文选》各种诗的研读有主次之分,突出了重点。
C.阮籍《咏怀》侧重抒写内心怀抱,不涉及社会现实问题。
D.阮籍的《咏怀》内容比较狭窄单一,不及杜诗内涵丰富。
(3)第⑤段加点词“窠臼”在文中详细指的是 。
(4)第②段接连引用孟启、胡宗愈对杜甫的诗评,有何浸染?请联系第⑥段的内容,加以剖析。
(5)作者通过不断质疑发问,逐步揭示了杜诗成为“诗史”的缘故原由,请对其行文思路进行评析。
四、阅读
5.(15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放蜂人之歌
项丽敏
①昨晚又梦到太平湖,梦到湖边的黄檫和山樱着花了,油菜地浮起一片明黄,蜜蜂倾巢而出,驮着阳光的金色粒子在低空飞舞。还梦到一位戴着面罩的放蜂人,在湖边的大树上搭了个树屋。到处都是暖色调的浓稠阳光,在梦里我同那些蜜蜂一样,被放蜂人的歌谣催眠,跟在他后面,从一座山到另一座山,走着走着竟然轻飘飘地飞起来。
②但是很快,这个梦就变成灰色调﹣﹣飞在半空中的我撞进一团乌云,灰蒙蒙什么也看不见。恐怖从四面袭来,绳索一样捆住我,喊救命,却若何也喊不出声音。在冒死的挣扎中醒了过来,回忆方才的梦境,以为那个放蜂人有几分面熟,虽然戴着面罩看不清眉眼。
③十多年前住在太平湖时认识一个放蜂人。仲春末端放蜂人的帆布帐篷溘然涌如今湖边的油菜地旁,一同到来的还有放蜂人的妻子、孩子,一只大黄狗和围在地上的一排排木头蜂箱。从我的窗户就可以瞥见放蜂人的帐篷,放蜂人的妻子将头发随意挽在脑后,怀里搂着孩子,安静地晒着太阳。
④放蜂人的家在北方,祖孙三代以养蜂为业,放蜂人说他自记事起就随着父亲到处跑,没有读过书,终年夜后想转业也弗成了,只有接过父亲的蜂箱,长年在野外过着流浪者样的生活。“等孩子上学就不出来了,自己延误也就算了,不能再延误孩子。现在蜜蜂也不好养,到处都在建楼,蜜源地越来越少,好不容易找到蜜源地又是打过农药的,蜜蜂采了打农药的花就会去世,前年有十多箱蜜蜂就这样没了。”
⑤放蜂人离开的时候是春末,也不知道是哪天,当我打开窗户望出去,以为少了一些什么的时候,才发觉帐篷已经不在了。想起几天前有辆大货车停在帐篷表面,放蜂人一家该当是随着货车迁徙到别处去了。
⑥如果不是这个梦,我早已忘却了那个放蜂人。不过我梦里的放蜂人彷佛又并不是他。我梦里的放蜂人是会唱歌的,一首没有歌词的春之歌,可以把全天下的蜜蜂和花朵领着,翻过一座又一座山的歌。就在我醒来的那刻,耳边还响着歌声。
⑦梦到放蜂人可能跟最近看的一部记录影片有关。影片的拍摄地在欧洲的北马其顿。哈提娜是养蜂女,也是这部记录片的主角,与年迈的母亲生活在已然成为废墟的村落落里。
⑧哈提娜的养蜂手艺很古老,近于天然,高山岩壁、村落落废弃的石墙、树洞,便是她的养蜂之所。对她来说,蜜蜂是她除了母亲之外的亲人,须要她看顾照料,也给予她生命和情绪的喂养。哈提娜已经不年轻了,样貌苍老,乃至有些丑陋,不过她的身体还是轻盈的,如同一只野鹿,当她背着蜂笼逆光走在山间,或跪在地上,将蜜蜂放飞在开满花朵的草地,嘴里发出温顺的充满魔力的歌调时,完备便是山野牧神的样子。和那些蜜蜂、树木、石头一样,哈提娜属于这片山野。
⑨哈提娜在固定的月份收成蜂蜜,她撬开墙洞的石块,看着储满蜜糖的蜂脾﹣﹣“恩赐,这是上天的恩赐”。无论蜂巢里的蜂蜜多么丰足,哈提娜遵照祖辈的规矩,只收取一半,留下一半供蜜蜂食用,繁衍它们的族群。
⑩哈提娜很随意马虎就能得到知足和快乐,尤其是和孩子们在一起时,她乃至比那些孩子更像个孩子,拉着他们的手唱歌舞蹈,舞姿有让人冲动的笨拙与天真。那些孩子是在某天随着父母来到这个村落庄的。一同涌进村落庄的还有大群饥饿的牛。村落庄的宁静被溘然到来的这一家人冲破了,尘土和繁盛热闹繁荣声四处鼓吹。
⑪很显然,这户人家的到来意味着某种入侵。不过哈提娜彷佛并不那么在意,她领着孩子们唱歌舞蹈之后又喂他们吃蜂蜜,这是她能拿得出来的最好的东西,也是她乐意与邻居分享的东西。当邻居向她请问养蜂技艺时,她毫无保留地见告了他们。
⑫邻居很快用车子拖来了蜂箱,在与哈提娜一墙之隔的空地喂养起蜜蜂。起初他们还能依照哈提娜所说的“取一半留一半”的规矩,但没多久邻居就抛开了这个规矩,他们有那么多孩子要喂养,这就使得他们以为拥有的始终不足,还须要更多。
⑬邻居喂养的蜜蜂在失落去食品后开始大量减少,哈提娜的蜜蜂也随着遭殃,被邻居家前来夺食的蜜蜂攻击、咬去世。哈提娜再也没有地方放飞她的蜜蜂,草木来不及成长就被牛群啃食,村落落和周围的山野变得更为荒凉。当哈提娜在该当收取蜂蜜的月份撬开岩壁石块时,没有像从前那样瞥见里面挂满蜂蜜的蜂脾,她原来宁静自足的生活被击溃了。
⑭这部名叫《蜜蜂之地》的记录片拍摄了三年之久。在这三年里,哈提娜失落去了她的蜜蜂,后来又失落去了她的母亲。哈提娜的母亲半失落明,长年卧在靠窗的窄床上。记录片里有很多母女的对话,那些随意说出来的,有一搭没一搭的话,听起来又温暖又心伤。当哈提娜问母亲“你能想象春天来的时候吗?”母亲说:“有春天吗?我已经历了太多冬天。”
⑮母亲去世之后,村落庄里就剩下哈提娜一个人了﹣﹣那户有着浩瀚孩子的邻居也走了。
⑯不知道那些消逝的蜜蜂是否还会回到哈提娜身边﹣﹣该当还会回来的,在村落庄规复了宁静、春天来临、草木又成长起来的时候。
(1)赏析第①段加点词“浮”“驮”“飞舞”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2)第⑧段画线部分是如何塑造哈提娜这一人物形象的?请加以剖析。
(3)作者为何要以梦境入笔?请结合全文加以剖析。
(4)评析本文所表达的思想的意义。
五、诗歌阅读
6.(8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羌村落①
[唐]杜甫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
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
世乱遭飘荡,生还有时遂!
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
更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注】①《羌村落》:公元757年,杜甫在左拾遗任上因上书援救房琯而触怒唐肃宗,险些开罪,被放还鄜州羌村落(在今陕西富县北)探家时所作。
(1)出版社准备编辑一套古代文学作品选,可以收录本作品的一书是
A.《乐府诗选》
B.《古诗菁华》
C.《诗余选集》
D.《律诗集粹》
(2)对画线部分赏析精确的一项是 。
A.“峥嵘赤云西”以满天的灿红云霞反衬归家的喜庆。
B.“日脚下平地”写落日的下沉移动,陪衬归心之迫。
C.“柴门鸟雀噪”衬托家人守门等待归客的迫切不安。
D.写景角度由下而上,由远而近,荒村落晚景,历历在目。
(3)这首诗歌写个人归家的小场景而不乏“诗史”意味,请对此加以赏析。
六、文言文阅读
7.(19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①宗测字敬微,宋征士炳孙也。测少静退,不乐人间。州举秀才、主簿,不就。
②骠骑豫章王征为参军,测答府召云:“作甚谬伤海鸟,横斤山木?”豫章王复遣书请之,辟为参军。测答曰:“性同鳞羽,爱止山壑,眷恋松筠,轻迷人路。纵宕岩流,有若狂者,忽不知老至,而今鬓已白,岂容课虚责有,限鱼慕鸟哉!
”
③欲游名山,乃写祖炳所画《尚子平①图》于壁上。测宗子宦于京师知父此旨便求禄还为南郡丞付以家事。刺史安陆王子敬、长史刘寅以下皆赠予之,测无所受。赍《老子》《庄子》二书自随。子孙拜辞悲泣,测长啸不视,遂往庐山,止祖炳旧宅。
④鱼复侯子响为江州,厚遣赠遗。测曰:“少有狂疾,寻山采药,远来至此。量腹而进松术,度形而衣薜萝,淡然已足,岂容当此横施!
”子响命驾造之,测避不见。后子响不告而来,奄至所住,测不得已,巾褐对之,竟不交言。子响不悦而退。尚书令王俭饷测蒲褥。
⑤顷之,测送弟丧还西,仍留旧宅永业寺,绝宾友,唯与同道庾易、刘虬等往来讲说。刺史随王子隆至镇,遣别驾宗哲致劳问,测笑曰:“贵贱理隔,何以及此。”竟不答。建武二年,征为司徒主簿,不就。卒。
(选自《南齐书•高逸传》)
【注】①尚子平:东汉隐士。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饷测蒲褥 ②绝宾友
(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精确的一项。
①止祖炳旧宅
A.被拦阻
B.逗留
C.居住
D.留守
②遣别驾宗哲哲致劳问
A.求取
B.赠予
C.招致
D.表达
(3)用“/”为第③段画线部分断句。
测宗子宦于京师知父此旨便求禄还为南郡丞付以家事
(4)把第④段画线句译成当代汉语。
后子响不告而来,奄至所住,测不得已,巾褐对之,竟不交言。
(5)第②段画线句宗测“答府召”,措辞凝炼而意味丰富,请剖析这样答复的妙处。
(6)第③④段都叙写了宗测谢绝赠礼之事,请结合高下文,剖析两者各清闲塑造人物形象上的浸染。
8.(12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各题
论梁元帝读书
[明]王夫之
①江陵陷,元帝焚古今图书十四万卷。或问之,答曰:“读书万卷,犹有今日,故焚之。”有恶其不悔不仁而归咎于读书者,曰:“书何负于帝哉?”此非知读书者之言也。帝之自撤消亡,非读书之故,而抑未尝非读书之故也。取帝之所撰著而不雅观之,搜索骈丽,攒集影迹①,以夸博,非破万卷而不能。于其时也,君父悬命于逆贼,宗社垂丝于割裂,而晨览夕披,疲役于此,义不能振,机不能乘,则与六博投琼②、耽酒渔色也,又何以异哉?夫民气一有所倚,□圣贤之训典,足以锢志气于寻行数墨之中,得纤曲而忘大义,迷影迹而失落微言,且为大惑之资也,况百家小道,取青妃白③之区区者乎?
②呜呼!岂徒元帝之不仁,而读书止以导淫哉?宋末胡元之世,名为儒者,数《五经》《语》《孟》笔墨之多少而总记之,辨章句合离呼应之形声而比拟之。餍饫终日,以役役于无益之较订,而发为文章,侈筋脉排偶以为工,于身心何与耶?于伦物何与耶?于政教何与耶?其穷也,以教而锢人之子弟;其达也,以执而误人之国家;则亦与元帝之兵临城下而讲《老子》者奚别哉?故程子斥谢上蔡之玩物丧志④,有所玩者,未有不丧者也。
(节选自《读通鉴论》,有删节)
【注】①影迹:指史实、典故,或金石文献。②六博投琼:古代博戏名。③取青妃白:指虚假笔墨技巧。④程子斥谢上蔡之玩物丧志:程门弟子谢良佐录五经语作一册,程颢见之,谓曰“玩物丧志”。
(1)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①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2)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而
B.则
C.因
D.以
(3)对第①段论证特点剖析精确的一项是 。
A.批驳元帝的愚蠢,肯定“读书万卷”的代价,论证角度全面。
B.指出元帝所标榜的“读书万卷”的夸年夜不实,驳论针对性强。
C.以元帝所撰著的作品的特点推论其读书心态,论据范例适切。
D.借引他人评价和举赌钱事例,阐发元帝之过,论证方法多样。
(4)本文“题小而旨意宏深”,请对此加以赏析。
七、写作(70分)
9.(70分)写作
人们每每希望从平凡的日常生活中追寻到生命的意义,然而有时,这种追寻会变成廉价的自我冲动。对此,你有若何的思考和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想法。
哀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020年上海市普陀区高考语文二模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默写
1.【解答】故答案为:
(1)回也不改其乐(重点字:改)
(2)万里归船弄长笛 黄庭坚(重点字:弄)
(3)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重点字:蔽、愁)
二、填空
2.【解答】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思是国家兴盛或衰亡,每个普通的人都有任务。句中是参加课外社会调查活动,不合语境。
B.“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用来比喻生活的松紧和事情的劳逸要合理安排。句中是说“读书”与“社会调查活动”,不能说是劳逸结合,不合语境。
C.“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由不知难”意思是书本上的知识等到真正用到的时候才知道自己读的书太少了,许多事情如果不亲自经历过就不知道它有多难。明显与参加课外社会调查活动的语境不合。
D.“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意思是把人情光滑油滑彻底弄明白、并且搪塞自若便是学问、便是本事。语境中参加课外社会调查活动便是弄懂人情光滑油滑的一种办法,符合语境。
故选:D。
3.【解答】语段先容了汉字字体演化的界线。根据“同时通畅的阶段”、“二者的界线”推断,该当是说“大篆和小篆、篆文和隶书”同时通畅,难以确定某种字体产生的准确韶光。
故选:A。
三、阅读(70分)
4.【解答】(1)B“感时忧世的情怀”,只有B项有干系表述。故选:B。
(2)A.结合第四段“参照《文选》中的分类,中古诗歌有赠答、祖饯、行旅、游览、咏怀、咏史、乐府等浩瀚体例。如果细致辨析,会创造在五古题材的选择上,‘熟精《文选》理’的杜甫有很明显的侧重”可以推断出选项A精确。
(3)送别诗泛诉离情的套语、模式
(4)阐述杜诗中个体抒怀与时期社会的联系;揭示晚唐到宋“诗史说”研究发展的脉络/诗学家对杜诗“诗史”特色认识的深化;证明详陈个体人生经历对“诗史”的支撑浸染。
(5)本文先借“一人之诗,何以呈现一代之史”的问题,阐明“时势”和“出处”是诗史两个支撑要素;然后进一步以“兼具‘时势’和‘出处’的诗作是否就能被称为诗史”之问,剖析诗史对墨客本身参与社会历史的深度的哀求;通过这两个问题,作者梳理了中国诗学对“诗史”认识的发展,然后就现有剖析中较为欠缺的“杜诗艺术表现形式的选择”进行追问阐发,论述了杜甫对五古行旅、赠答等题材体例的选用和发展,使“杜诗何以为诗史”的缘故原由剖析不仅层次清晰,而且更为全面而深入。
四、阅读
5.
(1)“浮”描述远眺油菜花盛开的景象,富有动态感地刻画出其面积之广、花瓣之柔柔、色调之轻盈。“驮”“飞舞”将蜜蜂拟人化,既形象地表现出阳光撒射蜂群光阴芒的残酷,又生动地表现出蜜蜂在阳光下清闲飞行的生命活力。阳光、蜂群与花海,共同构建出一幅自然和谐、诗意盎然的梦幻景象。
(2)欲扬先抑,以苍老丑陋样貌反衬哈提娜身处自然温顺圣洁的形象;以野鹿的比喻,生动地刻画出她行走于山间的轻盈体态;以“背”“跪”“放飞”等一系列动词描述山野放蜂的动作,古老而天然的生活办法表示出哈提娜的纯洁朴实、热爱自然。
(3)引出标题中的“放蜂人之歌”,以梦境的形式对空想中的自然生活进行诗意化的展现,增长抒怀义味;以梦为线索,引出并勾连起两个放蜂人的故事;梦中的“乌云”等充满隐喻,暗示现实中放蜂人的黯淡命运,引发读者的关怀。
(4)答案示例:本文讲述了两个当代放蜂人的故事,既有对融于自然、充满诗意的生活办法的讴歌,又有对放蜂这种古老而天然的生活办法普遍难以为继的忧虑,更有对未来坚持生态平衡、规复自然宁静生活的深切期盼,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在当代化的城市进程和家当发展中,人们每每为利益所驱,主动或被动地阔别自然,失落去心灵的宁静自足。本文使我们对急功近利的生活追求有所反思,鼓舞读者纵然现实不如人意,依然可以怀抱对大自然“春之歌”的纯净追求和温暖希冀。
五、诗歌阅读
6.【解答】(1)此诗为五言诗,但共有十二句,不属于近体诗中的绝句(四句),也不属于律诗(八句),从是非来看也不是乐府诗,乐府诗更长,该当属于古体诗,以是得当收录于《古诗菁华》。故选B。
(2)B(A.“反衬归家的喜庆”有误,没有反衬归家的喜庆,这样的景致唤起了“归客”亲切的影象,没有采取反衬的手腕;B.精确;C.“衬托家人守门等待归客的迫切不安”有误,不写人而写鸟儿的繁盛热闹繁荣声,反衬出那年月村落的萧索荒漠;D.“由下而上”有误,写景先写天上红云,再写阳光斜射到地面,是由上而下。)
(3)这首诗除了个人归家团圆的欣喜,更写出了朴拙浓厚、凄凉凄苦的浊世离情,表现出墨客感时伤世的情怀。开篇写景,“柴门鸟雀噪”等具有特色性的村落庄薄暮景致折射出兵荒马乱年月的萧索与荒漠。家人远隔千里,信息不通,飘零离散,朝不保夕,以至于初见时“怪我在”“惊”,不敢信,不敢认。反常的情态,弯曲反响出那个非常时期的影子:“世乱遭飘荡,生还有时遂”,“有时”二字含有对朝堂、对社会、对浊世人道命运的无限感慨。邻里围不雅观“感叹亦歔欷”,使这种浊世患难的遭际和慨叹不再局限于杜甫一家一户的范围,团圆的场景勾起村落夫们普遍的伤痛,也勾起同情与共鸣。短短数语,富于人情味,而又蕴藉蕴藉。
译文:
西天布满重峦叠嶂似的红云,阳光透过云脚斜射在地面上。经由千里跋涉到了家门,目睹萧瑟的柴门和鸟雀的聒噪,好生冷落啊!
妻子和孩子们没想到我还活着,愣了好一下子才喜极而泣。在这兵荒马乱的时候,能够活着回来,确实有些有时。邻居闻讯而来,围不雅观的人在矮墙后挤得满满的,无不感慨嗟叹。夜很深了,夫妻相对而坐,仿佛在梦中,不敢相信这都是真的。
六、文言文阅读
7.【解答】(1)①句子翻译为:尚书令王俭送给宗测草做的垫子。饷:赠予。
②句子翻译为:反面客人来往。绝:与……断绝往来。
(2)①句子翻译为:住在他的祖父宗炳的老宅中。止:居住,故选C。
②句子翻译为:叮嘱消磨别驾宗哲前往慰劳问候。致:表达。故选D。
(3)测宗子宦于京师/知父此旨/便求禄还为南郡丞/付以家事
(4)后来子响没有提前告之就前来,溘然到达宗测所住的地方,宗测没有办法,就戴着头巾、穿着粗布衣服面对他,究竟反面他交谈。
(5)以海鸟、山木自比,暗示逼自己为官就似伤鸟砍树,侵害爱好自然的天性,以此表示谢绝,答复简短有力、态度光鲜,而又表述委婉,不至于让被回绝的一方过于尴尬。
(6)第③段简单交待宗测谢绝浩瀚官员的赠礼,仅携《老子》《庄子》二书,一身轻松遁隐山林,更表现出其无欲无求、忽略尘俗的洒脱不羁。第④段通过“淡然已足,岂容当此横施!”等措辞描写,突出宗测鄙视厌弃权贵厚礼,淡然自守的节操。
参考译文:
宗测字敬微,南朝宋时征士宗炳的孙子。宗测年轻的时候好静而不张扬,不喜好人间俗事。州中保举精良人才,(推举他作)主簿,他没有接管任命。
骠骑将军豫章王征召宗测为参军,宗测答复官府的征召说:“为什么胡乱侵害自由清闲的海鸟,蛮横地砍伐不问世事的山中的树木?”豫章王又派人送信来请他做官,召他为参军。宗测回答:“我的本性和鱼儿鸟儿相同,喜好停息在山间林泉间。我眷恋着松竹美景,轻视而不太认识人间做官做官的道路。我在山间游憩,在激流中冲荡,有点像猖獗的人。溘然间不知道老年的到来,现在我鬓发已经苍白,怎能承受时时时的督匆匆求全谴责,不让鱼儿倾慕自由清闲的鸟儿呢?”
宗测想要去名山游赏,就在墙壁上画下他的祖父宗炳所画的《尚子平图》。宗测的宗子在京城做官,理解到父亲这个心意,就辞去朝中官职,回到南郡作县丞,宗测把家事请托给儿子。刺史安陆王萧子敬、长史刘寅以下的众人都赠予钱物给宗测,宗测一概不接管。他只拿了《老子》《庄子》两部书随身携带。子孙们拜别宗测,悲哀地哭泣,宗测长啸一声,看都不看他们一眼,就往庐山去了,住在他的祖父宗炳的老宅中。
鱼复侯子响作江州地方官,派人拿丰硕的东西赠给他。宗测说:“我年轻的时候有猖獗之病,寻访名山采摘草药,从老远的地方来到这里。估计着自己的食量吃松果,估量着自己的身形穿草木作成的衣服,心境淡然,已经很知足了,怎能接管这样的溘然的施舍!
”子响命人驾车去访问他,宗测避开不相见。后来子响没有通知布告径直来了,溘然到达宗测所住的地方,宗测没有办法,(只好接待他),却只是带着头巾穿着粗布短袄面对他,一贯反面他说一句话,子响很不高兴地回去了。尚书令王俭送给宗测草做的垫子。
不久往后,宗测送弟弟灵柩往西回家,仍旧留住在永业寺老屋子里,反面客人来往,只是和志同道合的庾易、刘虬、宗人之尚等来往清谈。刺史随王萧子隆到任,叮嘱消磨别驾宗哲前往慰劳问候。宗测笑道:“朱紫贱人按理该当分开,为什么(对我关照)到这个地步?”一贯没有回访报答。建武二年,官方征召宗测为司徒主簿,(他)不接管,后来去世了。
8.
(1)利用比喻、对偶等,生动地表现出君父和国家的命运悬于一线的危急紧迫,与梁元帝不顾大局、整日耽于读无用之书形成比拟,突出其无所作为;末了利用反问,语势强烈地批驳了元帝的读书实质上和耽于博戏、酒色无异。
(2)B大意是民气一有沉迷依赖,则圣贤的训典,就足以禁锢志气,只有咬文嚼字专在笔墨高下功夫。这里该当用表承接的虚词,且前后泥构成因果关系,用“则”最为得当。(3)C(A.“肯定'读书万卷'的代价”有误,据原文“君父悬命于逆贼,宗社垂丝于割裂,而晨览夕披,疲役于此,义不能振,机不能乘”可知,作者认为梁元帝在国家面临灭亡的危急还在读万卷书,与沉迷于赌钱,饮酒,美色没有不同,没有肯定其读万卷书的代价;
B.“指出元帝所标榜的'读书万卷'的夸年夜不实”于文无据,原文只说到“取帝之所撰著而不雅观之,搜索骈丽,攒集影迹,以夸博,非破万卷而不能”,他网络华美的史料典故,用来夸耀自己的博学,认为自己是读破万卷书,才有今日的造诣;
C.精确;
D.“借引他人评价”有误,原文是“而晨览夕披,疲役于此,义不能振,机不能乘,则与六博投琼、耽酒渔色也,又何以异哉”意思是梁元帝在国家危亡之时,仍旧早晚苦读,和沉迷于赌钱,饮酒,美色没有不同,这里没有借引他人评价。)
(4)本文从评论梁元帝错判读书之罪的史实写起,剖析梁元帝固然好读书、破万卷,然而读书不当,舍本逐末。然后由元帝的不善读书联系到宋元儒者的不善读书,指出其同样不究微言大义,沉迷雕虫小技,于身心、伦理、政教无益,有误人子弟、误人国家之害。从个别到一样平常,从历史到现实,探究了读书与成材、治国的关系,使不善读书的危害更凸显其普遍性,立意深远,耐人寻味,堪称警策之语。
参考译文:
(梁武帝承运三年)江陵沦陷,元帝烧掉古今图书十四万卷。有人问他,(为什么要焚书)他回答说:“我读书万卷,还落得本日的了局,以是把书烧了。”有厌恶元帝不仇恨自己治国不仁,而归罪于读书的人说:“书哪里对不起元帝呢?”这不是懂得读书的人所说的辞吐。元帝自撤消亡,固然不是由于读书的缘故,而也未尝不是由于读书所导致的。拿元帝所著述的文章来看,网络华美的史料典故,用来夸耀自己的博学,认为自己是读破万卷书,才有今日的造诣。而当时,元帝被叛贼挟持,国家面临灭亡的危急,而元帝早晚苦读,乐此不疲,正义不能舒展,机遇不能把握,那和沉迷于赌钱,饮酒,美色,又有什么不同呢?民气一有沉迷依赖,则圣贤的训典,就足以禁锢志气,只有咬文嚼字专在笔墨高下功夫,得到了小知识而遗忘了大道理,被文章典故迷惑而遗漏了隐微却又寓含精义的辞吐,这便是“大惑不解”者的借口,况且百家小道,就像青色白色相配的绘画小技巧,小小的笔墨技巧,对国家公民毫无帮助。
唉!难道只有元帝的不仁,而读书真会导致放荡荒淫吗?宋朝末年元朝蒙古少数民族的统治的时期,号称有学问的读书人,打算着《五经》、《论语》、《孟子》统共有多少字句,在经书章句之间的笔墨构造、前呼后拥、笔墨意义上去比附揣摩。整日吃饱没事干的,只辛辛劳苦作一些无益的笔墨订正订正,而所写的文章,精工于构造排偶,对身心有何益处呢?对人伦道理有何用呢?对政治教养有什么好处呢?这样的人不得志时,以这样的方法教人,则会禁锢限定他人子弟聪慧的发展;这样的人得志做官时,以这样的理念执政,则误了别人的国家;这和元帝敌兵已攻到城下了还讲《老子》有什么差别呢?以是程子斥责谢上蔡沉溺于无关道理的事物,玩物丧志。有所沉溺,没有不损失志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