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内、外艺术名家 | 艺术品收藏 | 文学 | 音乐 | 视觉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耐久不息。
古人对付中秋的重视,仅次于春节,乃至在某种程度上更远赛过年。每逢中秋之夜,仰望天上的玉轮,心中顿生无限遐想与相思之情。自古以来,人们将臆想中最美好的故事都给了月宫!
嫦娥,吴刚,桂树、白兔,还有那只蟾蜍被文人墨客们作为永恒的主题,构成了他们笔下一首首婉约的诗词,一幅幅唯美的字画。
《五代人浣月图》佚名
艳服妇人,手捧明珠,欠身欲打水涤珠。旁立侍女三人,或临案焚喷鼻香,或捧奁,或荷琴,神色庄严静穆。女子对月祈福,自唐代以降,即已蔚为盛行,此作或与古代的拜月风尚攸关。唐代妇女拜月牙,多是祈求青春常驻。常浩《赠卢夫人》:“佳人惜颜色,恐逐芳菲歇。日暮出画堂,下阶拜月牙。”中唐大历才子吉中孚之夫人张氏有《拜月牙》之诗:“拜月牙,拜月汝楼上;鸾镜始安台,蛾眉已相向。雇主阿母亦拜月,一拜一悲声断绝。昔年拜月逞容辉,如今拜月双泪垂。回看众女拜月牙,却忆红闺年少时。”看来,拜月牙应是年轻妇女的事。
《月下把杯图》马远(宋)
此图采纳马远常用的边角之景,所绘的是十五中秋美景之夜,一轮圆月高挂空中,照的天地是那么的通亮。在这“每逢佳节倍思亲”的美景月下,恰逢远方多年不见的好友佳节来访,这让刚刚还在睹物思友的主人家中,立即增长了极大的精神欢快。有诗句曰:“得好友来如对月,有奇书读胜不雅观花”,彷佛正是这个意境。画面上的主人,体态轻盈,落落大方,面如东风,手中把杯迎友,显得是那么的亲密愉快。旁有四童仆,一侍立待呼,一侍果备用,另一侍酒幼童,正在回望另一侍琴上台阶的半隐文童。整幅画面虽只写主仆六人,然内含笔墨神态互异,颇具生动真趣。月下空旷的山林是那么的幽雅安谧,然而月色中,依旧挡不住这欢愉间的良辰和美酒。
《月夜看潮》李嵩(宋)
钱塘江由于有着奇特卓绝的江潮景不雅观,千百年来,每到中秋,总吸引无数游客争睹此一奇景。这样的不雅观潮风气在宋代已相称盛行,尤其在夜晚,皓月当空,江潮那雷霆万钧、有若万马奔驰的气势,总令不雅观者屏息难忘。李嵩的这幅《月夜看潮》图,所画即南宋时临安(今浙江杭州)中秋夜不雅观海潮的环境。高悬的明月下,浪潮卷涌成一贯线奔驰而来;江畔富丽的平台阁楼上,隐约可见有人穿梭、呼指着。全体画面没有拥塞的车水马龙、也没有激情繁盛热闹繁荣的人海,取而代之的是远山江帆、月影银涛,一幕祥和而又没有骚动的景致。李嵩以极为细腻的情绪与笔触,描述了精妙的楼阁与粼粼江涛,也写出了苏轼“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的诗情,是一幅情景精细的精品。
《月殿嫦娥图》张路 (明)
张路所画人物,用笔钢劲流畅,多作神仙、士子、渔夫,此幅《月殿嫦娥图》形象朴实,衣褶简洁,神态豁亮清明。嫦娥怀抱月兔,二者眼神对接流露出怜爱之情。
《蟾宫月兔图》 陶成 (明)
蟾宫,即月宫。传说月中有蟾蜍而得名。李俊民《中秋诗》云:“鲛室影寒珠有泪,蟾宫风散桂飘喷鼻香。”此图绘高大桂树下兔子的不同姿态。个中一白兔前左脚提起,仰头瞩目前方,其余两只灰兔旁立,顾盼生姿。兔子造型准确,生动真切。图中桂树枝繁叶茂,湖石、巉岩岌立,树下绿草如茵,群芳争艳,这可能便是作者想像中的蟾宫景致。用笔工细,一丝不苟,构图丰满,但繁而不乱,意境清幽。款“弘治乙卯秋云湖陶成写,时在辽左”。
《嫦娥执桂图》唐寅(明)
唐寅的仕女画法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线条细劲,设色妍丽。一种笔墨流动,挥洒自如。画中嫦娥,用清丽圆细的笔触描述其脸、手和胸。而衣裙、披肩、腰带多以飘举方折之笔出之,这种周遭兼施的笔法,增强了这位少妇轻移莲步的动态美。设色浅淡,年久有褪,益见清雅。
《竹亭对棋图》 钱榖(明)
《竹亭对棋图》此图是一幅工笔画,具有很强的形式传染力,也使得画面的整体感更强。其余,茅亭中画有四个人物,着墨虽不多,但却情态各具。
《蟾宫折桂图》 高其佩 (清)
清代“指头画派”创始人高其佩于1715年创作的此幅《蟾宫折桂图》描述了嫦娥手捧蟾蜍、玉兔递交桂枝的天宫景象。科举时期,考取功名又被称之为“蟾宫折桂”,蟾宫即月宫,攀折月宫桂花意指登科及第。这个典故出自西晋时的邯诜,当年他被举为贤良,对策为第一名,晋武帝就让他自我评价,他说:“我就像月宫里的一段桂枝,昆仑山上的一块宝玉。”后来人们就常用广寒宫的桂枝来形容特殊出众的人才,这便是“蟾宫折桂”的出处。唐代往后,随着科举制度的盛行,蟾宫折桂便被用来比喻考中进士。
《梧桐双兔图轴》冷枚 (清)
此图似为中秋佳节而作,图中野菊满地,桂花飘喷鼻香,高大的梧桐树下,两只肥硕的白兔惬意地在草地上嬉戏。
《月华图》金农(清)
此图是金农晚年画赠朋侪之作。画面赋色简逸纯净,却表现了画家强烈的感情。传统作品中的玉轮每每被授予神话色彩,在文人画中,更多的是作为补景涌现。《月华图》的构思则别出心裁,以写实的手腕直接表现玉轮的光华,以奇致胜。此图画法上险些看不到传统的笔墨之法,阴影的表现充分发挥了水墨在宣纸上产生的效果,与暖色调的淡色光芒形成比拟,衬托出月光的皎洁通亮。画幅右下题:“月华图画寄墅桐师长西席清赏。七十五叟金农。”
《嫦娥献寿》改琦 (清)
历代的中国人都会将嫦娥的美想象成一种最纯洁、最超逸、最美好和境界最高的美,改琦也不例外,他凑集了所有他认为最好的元素—脸庞、肌肤、体态、表情、衣饰、团扇、色彩等等授予嫦娥,只管在我们看来她与闺阁中的女子无异,只有新奇的构图和将亭台楼阁换成一个空空的圆的安排,才多少会让人意识到她的不同凡响。改琦将之随身携带,与朋友共同抚玩之后纷纭欣然作题,时期风尚可见一斑。可以说,这样的仕女、这样的气息是我们认知那个时期的最一览无余的标识之一。
《月曼清游图册·琼台赏月》陈枚(清)
画面表示了宫廷生活与民间生活的密切关联。作者在人物创作的审美取向上以明代唐寅、仇英笔下的仕女画为审美标准,追求秀润洒脱的情致。她们三五成群地行进在以界画表现的亭台楼阁内或是细笔勾染皴点的花石下。富贵散逸的宫苑生活令她们的物质生活十分充足,也使她们的精神天下极度贫乏。
《圆明园十二行乐图·八月赏月》郎世宁(清)
《雍正圆明园十二行乐图》出自两百多年前郎世宁画家之手迹,图中的宫廷建筑耸立壮不雅观,山水相伴,境界隽秀,视野开阔,树影迎风飘拂。人物与景致照映,树影和花朵以琉璃镶嵌,在强光下晶莹剔透,屋顶上金碧辉煌的琉璃瓦和屋沿镶嵌有色珍珠颗粒,陪衬皇宫建筑的华美与派头,多层次的立体空间使人觉得身临其境,置身于两百年前的大清夏宫之中与皇族共存之感。
流传至今的艺术作品为我们还原了古代中秋的习俗与意境,充满诗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秋佳节,让我们共赏一轮明月,感想熏染源远流长的中秋文化。
- E N D -
中秋节 | 明月几时有?国画有中秋!
请关注
【 版权声明 】
我们尊重原创。《国际艺术大不雅观》所推内容若涉及版权问题, 敬请原作者奉告,我们会立即处理!
互助、投稿:i8art@sina.com
QQ:1762239581 主编微信:artsooo国际艺术大不雅观 ID:gvi-art
【 旗下品牌 】
艺术道 ID:yszdao
喜好请点赞 分享朋友圈 也是一种讴歌The more we share, The more we ha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