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重阳。
按照民间风尚,人们要登高望远、畅饮菊花酒,还要身插茱萸或佩带茱萸喷鼻香囊。
茱萸,别号\"大众越椒\"大众、\公众艾子\"大众,是一种常绿带喷鼻香的植物,具备杀虫消毒、逐寒祛风的功能。
木本茱萸有吴茱萸、山茱萸和食茱萸之分,都是著名的中药。
佩茱萸,中国岁时风尚之一。
玄月九日重阳节时爬山登高,臂上佩带插着茱萸的布袋(古时称\公众茱萸囊\公众)。
茱萸喷鼻香囊的做法是采摘茱萸的枝叶,连果实用红布缝成一小囊,佩带身上,辟除邪恶之气。

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玄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龟龄。

重阳节与茱萸的关系,最早见于南朝梁吴均(469~520)所著的《续齐谐记》:汝南人桓景随费长房学道。
一日,费长房对桓景说,玄月九那天,你家将有大灾,其破解办法是叫家人各做一个彩色的袋子,里面装上茱萸,缠在臂上,登高山,饮菊酒。
玄月初九这天,桓景一家人照此而行,傍晚回家一看,果真家中的鸡犬牛羊都已去世亡,而百口人因外出而安全无事,于是茱萸可以“辟邪”的功能便流传下来,重阳节插茱萸之风,在唐代最为盛行。

玄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诗词鉴赏重阳节登高佩茱萸看诗词

唐-王维

独在异域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阳节有登高的风尚,登高时佩带茱萸囊,听说可以避灾。
茱萸,别号越椒,一种有喷鼻香气的植物。

长安贼中寄题江南所居茱萸树

唐-武元衡

手种茱萸旧井傍,几次春露又秋霜。

今来独向秦中见,攀折无时不断肠。

秋园

唐-司空曙

伤秋不是惜年华,别忆东风碧玉家。

强向衰丛见芳意,茱萸红实似繁花。

谢新恩·冉冉秋光留不住

五代-李煜

冉冉秋光留不住,满阶红叶暮。

又是过重阳,台榭登临处,茱萸喷鼻香坠。

紫菊气,飘庭户,晚烟笼小雨。

雍雍新雁咽寒声,愁恨年年长相似。

这首诗可能是悼亡之作,表现了作者对大周后的怀思之情,悲切缠绵。

西江月·重九

宋-苏轼

点点楼头小雨,重重江外平湖。

当年戏马会东徐,今日悲惨南浦。

莫恨黄花未吐,且教红粉相扶。

酒阑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间今古。

该词上阕描写周围景致的凄迷,比拟今昔,抒发离去之情。
下阕笔锋一转,由面前的情景,上升到一种淡然处之、任其发展的人生哲理。
这首词旷达自由,同时又情意悠长,表达出词人送别朋友时的繁芜和抵牾的生理。

感皇恩

宋-李纲

九日菊花迟,茱萸却早。

嫩蕊浓喷鼻香自妍好。

一簪华发,只恐西风吹帽。

细看还遍插,人忘老。

千古此时,清欢多少。

铁马台空但荒草。

旅愁如海,须把金尊销了。

暮天秋影碧,云如扫。

子夜吴歌

宋-谢翱

玄发照秋水,茱萸喷鼻香未歇。

风吹夜合花,露湿衣上月。

醉花阴(建康重九)

宋-赵长卿

老去悲秋人转瘦。
更异域重九。

人意自悲惨,只有茱萸,岁岁喷鼻香依旧。

登高无奈空搔首。
落照归鸦后。

六代旧江山,满眼兴亡,一洗黄花酒。

重九日登高怀故人

明-王世贞

比年摇落伴风尘,回顾连枝泪满巾。

目前兄弟茱萸酒,却向天涯忆远人。

初度口占·辛丑

清-王夫之

新买茱萸半亩堂,苔侵床足月侵墙。

天涯芳草迷归路,病叶还禁一夜霜。

我新买了半亩地,建了茱萸堂,苔藓侵入了我的床头,而凄清月色袭上墙头。

我望断天涯路,连天的芳草迷失落了归途,我犹如一茎被虫子侵害的病叶,偏偏还要遭受连夜的冷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