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一首《望庐山瀑布》成为了庐山风景的绝唱,妇孺皆知。他大胆夸年夜的想象力为庐山增长了一分雄壮的风采,不仅有许多游人慕名前来,也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前来游览赋诗,与之一较高下。
对付生平经历波澜壮阔,足迹遍布大江南北的毛主席来说,庐山也是他难以割舍的一大美景。
毛主席生平爱山,也多次登山。唯有庐山,他情有独钟,晚年时他曾三登庐山,更是三次将庐山设为中心会议的召开地。庐山也成为了全国唯一一座召开过中心会议的名山,在党和国家历史上留下了主要的篇章。
由此,足以见得毛主席与庐山的不解情缘。
本日,我们就来欣赏毛主席首次登上庐山写下的《七律·登庐山 》。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天下,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种田。
庐山凌空挺立,耸立在长江岸边,在一起青翠中,我驱车盘旋登临。
以冷漠的目光朝向大海,展望天下。暖风吹来了雨滴又洒向江面。
云飘江河之上,黄鹤当空高翔。波涛直下,江东腾起袅袅烟雾。
昔日的陶潜也不知去到哪儿了,桃花源里是否可以躬耕劳动?
1959年6月,中共中心决定在庐山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6月29日,在会议前夕,毛主席登上了庐山,站在襟江带湖的庐山顶峰,纵目远眺,水色山颜,尽收眼底。
面前是诡谲苍茫的云雾之海,心中是英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封锁、打压。
诗中,伟人用他一向的雄浑笔力,丰富情思,展现出了中国公民定会独立自主、勇往直前的决心与魄力。
首联,一个“飞”字灵动洒脱,一个“跃”字气盖山河。向来连绵厚重的山在伟人笔下却能“飞”到江边,这是何等的雄奇想象,又是何等的气概才敢创作出如此大胆的意象。
起句凌空突起,宛若凌空欲飞的庐山,诗意与山意十全十美,气势磅礴,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在雄伟奇绝的庐山之上傲然耸立的,是一“跃”而上的墨客。
俯视海河山川,纵览人间风云。只管国内外斗争不断,场合排场紧张,但也丝毫不能动摇他豪迈振奋的神色。
1959年6月,苏联单方面宣告与中国签订的核协议无效的信义背叛,国际场合排场十分紧张。同时,海内也碰着百年不遇的自然磨难,公民公社和大跃进涌现“极左”问题,党在事情中涌现失落误。
面对当时国际、海内的斗争场合排场,墨客传达了他迎难而上的必胜信念。
颔联一个“冷”字,是他对天下上的统统反动派所形成的反华包围圈的态度,镇静对待,冷漠察看犹豫他们的闹剧。生平经历了太多的波折磨难,但伟人都逐一挺过来了,现在还会畏惧几个“小小苍蝇”吗?横眉冷对,不屑一顾便是墨客最霸气的回答。
一个“热”字,一语双关。既是夏日酷热,也指当时轰轰烈烈的“大跃进”热潮。这巨大的“热”风朝阳东升,在全国蔓延开来。
这股热风激起了墨客心中巨大的激情亲切,感召着亿万中原儿女同心协力共创美好的新中国。
颈联,墨客想象自己已乘着这股热风驰骋于长江高下,翱翔于万里高空。个中“横、浮、下、起”虚实相生,对仗工致,给人以连环动感。仿佛追寻伟人的雄奇想象,游遍祖国大好河山,看尽世间繁华闹景。
尾联表达了墨客朴素而深刻的劳动思想。“桃花源”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沉淀,它早已不是一个详细形象,而是成为了一种象征意义。它是人们心中的乌托邦式空想社会。然而伟人却对这个乌托邦提出了质疑,人们一贯在追寻“桃花源”,可从来没有人能真正找到。
在如今这样一个国内外忧患不断,天灾连连的情形下,桃花源还能安全无事,连续男耕女织的生活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墨客此刻的提问不是反问,而是设问。这种虚无缥缈的空想社会是不存在的,面对大自然的灾害,没有人可以安然躲过。要想超过困难,只能依赖自己的双手,费力劳作。
现实的天下里没有桃花源,空想的生活要靠自己去争取。
生活,实在一贯节制在我们自己手中!
来源:京博国学
编辑:浅浅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通报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缺点或涉嫌陵犯您的合法权柄,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