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临碣石,以不雅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七年级必背古诗文赏析不雅观沧海

日月之行,若出个中;

星汉残酷,若出其里。

幸乃至哉,歌以咏志。

网络配图

译文及注释译文

东行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不雅观赏苍茫的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特立。

周围树木葱茏,花草丰茂。

萧瑟的风声传来,草木动摇,海中翻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玉轮升起降落,彷佛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里的残酷群星,也彷佛是从大海的怀抱里呈现出来的。

啊,光彩得很!
就用诗歌来表达内心的志向吧。

注释

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碣(jié)石:山名。
碣石山,河北昌黎碣石山。
公元207年秋日,曹操征乌桓得胜回师时经由此地。

沧:通“苍”,青绿色。

海:渤海

何:多么

澹澹(dàn dàn):水颠簸摇的样子。

竦峙(sǒng zhì):耸立。
竦 ,通耸,高。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洪波:彭湃澎湃的波浪

日月:太阳和玉轮

若:犹如.彷佛是.

星汉:银河,天河。

幸:光彩。

甚:极点。

至:非常。

幸乃至哉,歌以咏志:太值得光彩了!
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末了两句每章都有,与本诗正文的内容没有的直接关系。

网络配图

赏析

《不雅观沧海》是借景抒怀,把面前的海优势景和自己的年夜志壮志很奥妙地领悟在一起。
从诗的文体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办法看,这是一首四言写景诗。
“东临碣石,以不雅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不雅观沧海”的位置:墨客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绰象尽收眼底。
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
“不雅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浸染,表示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不雅观沧海》的高潮放在诗的末端,它的感情非常旷达,思想却很蕴藉。
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寓情于景。
由于它蕴藉,以是更有启示性,更能引发我们的想像,更耐人寻味。
过去人们夸奖曹操的诗深奥深厚饱满、雄浑有力,“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从这里可以得到印证。
全诗的基调为苍凉年夜方的,这也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轮廓。
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不雅观。
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样平常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前二句详细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时令,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
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彭湃起伏。
表现出作者面对萧瑟秋风,仍有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肚量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个中;星汉残酷,若出其里。
”利用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
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遐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肚量胸襟、开阔的胸襟、伟大的抱负。
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幸乃至哉,歌以咏志。
”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也指出这是乐府唱过的。

这首诗全篇写景,个中并无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词,但是诵读全诗,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托的墨客的情怀。
通过墨客对波涛彭湃、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述,读者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墨客、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范例环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动。
写景部分准确生动地描述出海洋的形象,纯挚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彷佛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
尤其名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响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授予它以性情。
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怀。
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墨客自己。
墨客不知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情。
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墨客笔下却具有了性情。
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响了大海的面貌。

网络配图

创作背景

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
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沉着。
以是就写下此诗,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汇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

后世影响

《不雅观沧海》这首诗,前六句写的是实景,而后四句则是曹操的想象,末了两句跟本诗原文没有直接关系。
这首诗不但通篇写景,且独具一格,堪称中国山水诗的最早佳作,特殊受到文学史家的厚爱。
这首诗写秋日的大海,能够一洗悲秋的感伤情调,写得沉雄浑爽,气候壮阔,这与曹操的气度、品质乃至美学情趣都是紧密干系的。
在这首诗中,情景紧密相连。
作者通过写沧海,表达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这种感情在诗中并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来抒发情绪,寓情于景中,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怀。
“水何”六句虽然是在描述活气勃勃的大海风光,实际上在歌颂祖国壮丽的山河,透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
目睹祖国山河壮丽的景致,更加激起了墨客要统一祖国的强烈欲望。
于是借助丰富的想象,来充分表达这种欲望。
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来表现墨客自己宽广的肚量胸襟和豪迈的气概,感情旷达,却很蕴藉。
“日月”四句是写景的高潮,也是作者感情发展的高潮。
宋人敖陶孙说曹诗“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
《不雅观沧海》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一个年夜志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姿是同等的,真是使人读其诗如见其人。

建安十二年(207),曹操率领大军征伐当时东北方的大患乌桓。
这是曹操统一北方大业中的一次主要战役。
远征途中,他写下了乐府歌辞《步出夏门行》(属于《相和歌·瑟调曲》)。
这一组诗包括五个部分,开头为“艳”辞,即序诗,以下各篇分别取诗句命名,依次为《不雅观沧海》、《冬十月》、《河朔寒》(亦作《土不同》)、《龟虽寿》。
从音乐曲调上说,五个部分是一个整体,从歌词内容上看,四篇则可以独立成篇。

首二句“东临碣石,以不雅观沧海”,写墨客于挥师北伐之际来到碣石山下,登高不雅观海。
碣石山原位于今河北省乐亭县西南(一说在今河北省昌黎县西北),汉时还在陆上,面对着渤海,六朝时由于地质变动,沉于海中。
墨客登上碣石山,俯视大海,只见的:“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澹澹,水颠簸荡。
竦峙,岛屿高耸的样子。
墨客登高远眺,举目所及只见一望无垠的大海波摇浪涌,海中的岛屿高高矗立。
这是多么辽阔、多么壮不雅观的景象!
在历史上,秦始皇、汉武帝都曾东巡至此,刻石不雅观海。
如今墨客站在秦皇、汉武游踪所到之处,高高在上,望着水天相连的苍茫大海和海中高耸的岛屿,想到中原地区已经平定,北伐乌桓也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北方统一即将实现,心情该是何等激奋!
这时,墨客的目光注目着海上的岛屿,面前是一派活气盎然的景象:“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树木百草,成长十分繁茂,一阵萧瑟的秋风吹过,海面上涌起滚滚的波涛。
只管萧瑟的秋风给人以凄凉萧杀之感,但是疾风劲草,方显其英雄本色;洪波彭湃,愈见其生命不息!
这是对自然环境的真实描述,也是墨客主不雅观感想熏染的详细写照。
曹操在取得持续串的战役胜利之后,他以为自己的雄图伟业犹如这树木百卉一样,活气勃发,也为这洪波涌起的大海,充满生命的活力。
以下,墨客又展开其丰富的想象,进一步描述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概和博大肚量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个中;星汉残酷,若出其里。
”日月的运行彷佛出没于大海的怀抱之中,残酷的银河群星彷佛包括于大海的母腹之内。
请看,这便是大海的气概,大海的肚量胸襟。
真是太壮不雅观、太奇伟了。
《不雅观沧海》是一首写景抒怀诗。
墨客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
虽然个中并无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词,但是诵读全诗,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托的墨客的情怀。
通过墨客对波涛彭湃、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述,使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墨客、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范例环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动。
全诗措辞朴实,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为历代读者所激赏。
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评论此诗“有吞吐宇宙气候”。
这是很精当的。

汉代乐府诗一样平常无标题,“不雅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
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末了两句“幸乃至哉!
歌以咏志.”是和乐时加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网络配图:曹操

作者简介:

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
东汉末年精彩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天子,庙号太祖。
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管理想,并反响汉末公民的苦难生活,气概雄伟,年夜方凄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同时曹操也善于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声明:本文整理和转载自网络,仅供学习和参考利用。
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