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鹅》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咏鹅是五言古诗为什么第一句只有三个鹅而不是五个

红掌拨清波。

《悯农》、《静夜思》、《咏鹅》堪称古诗词界的三大神曲,是小学语文教材里的不老神话,凡识字者皆能背之。
尤其是骆宾王的《咏鹅》,听觉与视觉的交融,静态与动态的契合,将鹅的悠然神态展露无疑,令人拍桌赞叹。
更有传说此诗是骆宾王七岁所写,这更增长了一层奇幻色彩。

中国人喜好对称美,无论是建筑、绘画还是诗词作品,都力求和谐统一,然而《咏鹅》却困惑了不少人:既然为五言古诗,为什么第一句只有三个字,而不是"鹅鹅鹅鹅鹅"呢?

这个问题很难回答,由于它的答案非常开放,我们只能通过一些线索去靠近它。
为了更好地探究骆宾王写下这首诗时的内心想法,我们有必要理解一下此诗的写作背景,故事是这样的。
骆宾王从小就聪明伶俐,有"神童"之称,远近之人无不赞其智力轶群。
这一天,他家中来了一位客人,客人就想考考他。

几个回合下来,骆宾王对答如流,使客人大为惊异,于是客人将难度升高了。
他将骆宾王领到池塘边,指着水中白鹅,令其作诗一首,骆宾王稍稍思虑之后,一首名垂千古的《咏鹅》就此出身。
由此可知,《咏鹅》是即兴所作,浑然天成,没有经由墨客永劫光的雕琢和打磨。

据此有人预测,骆宾王当时是见景成诗,可能他只看到了三只鹅,孩子嘛不讲假话,有一说一,眼睛看到什么便是什么,以是便只吟出了三个"鹅"。
还有人预测,骆宾王当时是把这首诗吟诵出来的,首句"鹅,鹅,鹅"虽然只有三个字,但它所用的朗诵用时和停顿韶光都与五个字相同,为押韵起见,就只保留了三个字。

不过,应把稳的是,《咏鹅》的文体是五言古诗,它不同于唐代中后期广为盛行的律诗和绝句,具有严格的格律哀求,而是在汉乐府之后,形成于汉魏期间的一种新诗体。
五言古诗没有一定的格律,不讲平仄,不限是非,用韵自由。
并且,五言古诗最主要的一项自由是:每一句诗五个字的句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也便是说,骆宾王的《咏鹅》根本就不须要遵照一定的句式,又或者说,骆宾王在创作时,根本就没给这首诗定义是何样的文体,只是任性而为罢了。
骆宾王凭借其天赋异禀的能力,写下精彩的句子,却不遵守韵律、格式上的条条框框,这正好表示出了他出神入化的精彩发挥。

想李白之《行路难》三首,虽然被定义为七言古诗,但个中很多句子都不是七个字,尤以第二首为甚:"大道如上苍","羞逐长安社中儿","君不见当年燕家重郭隗","行路难,归去来",几个字的都有,这便是古诗类题材的自由。
试想,骆宾王一个七岁的孩子,却能理解到专业的作诗知识并付诸实践,可谓艺高人胆大。

形式是为内容做事的,如果一首诗在思想上、艺术上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那么形式就没有必要那么拘谨,可以做一些无伤大雅的打破。
况且,《咏鹅》首句的字数缩减并没有毁坏韵律,没有破坏整体的和谐,读起来还是是朗朗上口,那么它就可以成为千古名作。

古诗词实质上是音乐性的,既然已经具备了韵律之美,那么格律哀求完备可以靠边站。
况且《咏鹅》的内容绝对称得上是精彩绝伦,"曲、浮、拨"动词的奥妙利用,"白、绿、红、青"色彩的穿插交映,回环往来来往的视觉刺激,有韵味无穷的不雅观赏乐趣。
三个"鹅"不合格律但恰到好处,五个"鹅"符合韵律却略显疲塌,二者择其一,可见骆宾王是聪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