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崖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意见意义。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解析:

本文选自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一书。
全文构造清晰,描写真实而生动,用词准确而有采。
是一篇精美的写景范文。

第一段写三峡的山。
须要关注的几个字词为阙、亭午、曦。

初中课文三峡解析中学家长可以给孩子看看

阙,通缺字。
亭午,指中午。
曦,指太阳。

明白了以上三个字词的含义,全段的意思也就很好理解了。

第一句捉住了三峡两岸山的特点:长而连绵。
而且一个“略”字表示出了作者严谨的态度。
三峡连绵七百里,并不是真的一气连接,沿岸还是有少许的缺口的。

第二句通过一个征象的描写,写出了三峡两岸山的另一个特点:高而狭险。
作者描写的是什么征象呢?在三峡乘舟而行,只有在中午才能看到太阳,只有在子夜才能看到玉轮。
这个景象类似于我们站在楼间距特殊小的两排高楼间仰头望天。
想到这个,纵然你没去过三峡,那么三峡两岸山的高和险,三峡河道的狭窄就豁然于你的脑海之中。
这是一种非常高超的写作手腕,通过对一个征象的描写,就清楚地解释了事物的特点。
这比堆砌词语,长篇大论要来的更直接,更光鲜,更有效。

第二段写三峡的水。
须要关注的几个字词为夏水、襄陵、沿、溯、或、乘奔御风、不以。

夏水,指夏天的江水。
襄陵,襄为满,陵为山丘,襄陵便是水漫岸边的山丘。
沿,指顺流而下。
溯,指逆流而上。
或,指有时。
乘奔御风,指骑着风一样快速的骏马赶路。
不以,以的意思因此为,在本句中不以的意思可以理解为不比,不如。

第一句捉住三峡夏日江水的特点:湍急。
到底湍急成什么样呢?作者写到,夏天的时候,由于三峡水道水流湍急,下行和上行的船都不得一直运。
为了进步解释夏日的江水有多急,作者又举了一个例子。
夏天如果有天子的紧急诏命须要通报,那么信差就铤而走险从白帝城驾船顺流而下。
此时,从白帝城到江陵城一千二百里的路程,只须要一天就可以到达。
由此可见江水的湍急程度。
并且用骑骏马赶路来作比较,进一步写出了夏日发水时三峡水流的湍急。

作者在第二段,一而再地描写夏日三峡江水的湍急,更加衬托出了三峡水道的狭和险,与第一段的描写相呼应。
这种前后呼应的写作技巧,一定要负责地去学习和借鉴。

第三段写三峡最美的景。
作者认为三峡最美的景致当属春冬两季。
怎么个美法呢?作者描写时始终牢牢捉住三峡的两大要素:山和水。
在春冬之时,三峡的水是什么样的,山时什么样的,如实描写之后,三峡此时的美也就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了。
这便是一个很好的,很经典的写景、写物,乃至写人的写作手腕。
即,捉住事物最紧张的属性,对事物的这一属性进行细致地刻画。

同时须要把稳的是这一段作者的用字。
如素、绿、清、影、泉、清荣等,细品这些字你会创造它们有个共同的属性:秀而美。
这也是一种写作手腕,我会不才一段进行讲解。

第四段全文的结尾,作者没有再对三峡的山水进行过多的描写,而是通过描写岸边的猿啼来抒发自己的情怀。

须要关注的字词为肃、属(zhu三声)引。

肃,此处有清冷,冷落的意思。

属引,此处有连续不断的意思。

全段通过对岸边山林间猿猴啼鸣的描写,写出了三峡的峡谷的空幽。
末了以一句渔歌结尾,道尽了三峡由古至今所发生过的各类故事,凄美而意味悠长。

同时须要把稳的是这一段作者的用字:霜、寒、肃、凄、空、哀、泪。
细品这些字你会创造它们有个共同的属性:冷而悲。
这与上一段用字的属性:秀而美,截然相反。
我个人认为作者在末了两段感情的转换略显生硬,这个仅是我个人的意见,不做细究。

须要重点讲的是作者对付字词属性的把握。
学过绘画的人都该当知道,颜色是有冷色和暖色之分的。
那么写作也一样,词语从属性上来讲也是有美与丑,喜与愁,褒与贬等等区分的。
手腕高明的作者,在描写事物或场景时,每每会选择同一属性的词语。
这样他的文章读起来就觉得是十全十美,毫无违和感。
这便是文章的用辞的最高境界:和谐。
这一点一定要负责地去学习和节制。

拓展:

如果仔细地阅读完本文,让你遐想一篇与它有关的文章或者诗词你会想起什么?没错便是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郦道元是北魏期间的人,李白是唐朝的人。
而两人所描写的三峡竟有如此多的相似之处。
所不同的是文体不同罢了。
两人的文中都提到了白帝、江陵、猿啼,当然还有水和山。

可以肯定的是,李白在山这首诗之前,一定是负责地读过郦道元的《三峡》一文。
但是你不能说李白的这首诗有抄袭的嫌疑。
他不过是把郦道元的《三峡》纳于胸中,在他身处三峡之中时,《三峡》整篇文章从他的胸中跃然于他的脑海之中。
于是,他把自己当时的心情与郦道元的《三峡》糅合在了一起,并且用他最善于的文体——诗,完美地把这种糅合表达了出来。
在他的表达中你能看到《三峡》的影子,却同时又深切地体会到了属于李白的情绪。
取材于前文,而又不同于古人,这便是文化的传承。

以是我们在日常的学习中,要多读书,多藏书在胸。
这样,当你想用笔墨来表达你的情绪时,你就能提笔生花,妙语如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