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 | 淋汗老叔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喷鼻香。

初到黄州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奇迹转荒诞。

吃货苏东坡竟写了这么多关于美食的诗词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喷鼻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墨客例作水曹郎。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黄州,对付苏轼来说,是人生的一大迁移转变地。
元丰二年(1079年),四十三岁的苏轼任湖州知州,上任后给神宗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被新党曲解“愚弄朝,妄自傲大”、“包藏祸心”,一韶光,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
七月二十八日,上任才三个月的苏轼被御史台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
这便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

从轻发落的苏轼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可能是他人生中最失落意的日子,却也是他最为“诗意”的阶段。
《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后赤壁赋》等名篇都是谪居黄州期间所作。
公务之余,他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存。
“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苏轼在这时起的。

这首《初到黄州》是苏东坡初到黄州的所见,深刻地刻画了他当时繁芜抵牾的心绪。
开篇便是自嘲“平生为口忙”,因乌台诗案“奇迹转荒诞”。
接下来一句却开始赞颂起“鱼美”和“笋喷鼻香”,失落意之中还不忘美食,得意其乐、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跃然纸上。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猪肉颂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清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苏东坡对猪肉爱的深奥深厚,还为其专门写了一首有名的打油诗《猪肉颂》。
这首诗和东坡肉都出身于苏轼被贬于黄州。

这不仅仅是一首对付猪肉的赞颂诗,还教会你做猪肉的基本方法——微火煨炖。

把锅子洗得干干净净,少许放水,燃上柴木、杂草,抑制火势,用不冒火苗的虚火来煨炖。
等待它自己逐步地熟,不要催它,火候足了,它自然会滋味极美。
黄州有这样好的猪肉,价钱贱得像泥土一样;富朱紫家不肯吃,穷苦人家又不会煮。
我早上起来打上两碗,自己吃饱了您莫要理会。

图 | 淋汗老叔

在牛羊肉盛行的唐宋期间,苏轼身体力行为猪肉正名。
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就曾说“凡猪肉久食,令人少子精,发宿病。
豚肉久食,令人遍体筋肉碎痛乏气。
”对此,苏轼表示这纯属扯淡。

他曾用猪肉比喻自己平生所学,在《答毕仲举书》写道:“公之所谈,譬之饮食龙肉也,而仆之所学,猪肉也,猪之与龙,则有间矣,然公终日说龙肉,不如仆之食猪肉实美而真饱也。
”(你的学识好比龙肉,我的学问好比猪肉。
猪龙之间虽然有差别,但是你整日说龙肉,不如我吃猪肉既美味又管饱呢。

图 | 淋汗老叔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River Scenes on a Spring Evening

Behind bamboo a few twigs of peach blossoms blow;

When spring has warmed the stream, ducks are the first to know.

By water side short reeds bud and wild flowers teem;

It is just time for the globefish to swim upstream.

(许渊冲译)

twig 细枝,嫩枝

reed 芦苇

teem 充满,富于

globefish 河豚

传苏东坡有冒死吃河豚的逸闻。
北宋孙奕在《示儿编》中记载:

东坡居常州,颇嗜河豚,而士大夫家精于烹是鱼者,辄招东坡享之。
妇孺倾室聚于屏后,欲闻一语品题。
东坡下箸大嚼久之,寂如喑者。
主人黯然,屏后集者失落望相顾。
东坡忽投箸大声叹曰:“值得一去世于是!
”合舍大悦。

大略来说便是,苏东坡喜好吃河豚,有人请他吃,他大叹:“去世了也值得!

惠崇是北宋的一位僧人,擅诗画。
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苏东坡为其作画《春江晚景》题诗两首,名传千古。
第一首诗题“鸭戏图”,再现了原画中的江南仲春景致。

不过原画并没有河豚,苏轼为何会有如此遐想呢?

苏轼的学生张耒在《明道杂志》中记载长江一带土人食河豚,“但用蒌蒿、荻笋即芦芽、菘菜三物”烹煮,认为这三样与河豚最适宜搭配。
以是苏轼诗曰“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不仅暴露了其吃货实质,也展现了他在美食方面的讲究与专业。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食荔枝二首

惠州太守东堂,祠故相陈文惠公,堂下有公手植荔枝一株,郡人谓将军数。
今岁大熟,赏啖之馀,下逮吏卒。
其高不可致者,纵猿取之。

丞相祠堂下,将军大树旁。

炎云骈火实,瑞露酌天浆。

烂紫垂先熟,高红挂远扬。

分甘遍铃下,也到黑衣郎。

罗浮山下四季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古代关于荔枝的名句我能想到两个,一是杜牧的“一骑尘凡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另一句便是苏东坡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图 | 淋汗老叔

苏东坡于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以“讥斥先朝”之罪被贬岭南,在这“蛮荒之地”,他又创造了一种好吃的——荔枝。

绍圣二年(1095),苏东坡在惠州第一次吃荔枝,便作有《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一诗,利用拟人、抱负、比喻、用典等手腕,对荔枝极尽赞颂之能事:“……垂黄缀紫烟雨里,特与荔枝为先驱。
海山神仙绛罗襦,红纱中单白玉肤。
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

第一次尝鲜后,苏东坡便对荔枝不克不及自休,乃至可以“日食三百”。
虽然被贬,却也泊然无所蒂介,乐不雅观旷达、以吃为乐,不枉做了岭南人。

苏东坡还在很多诗词中表达对荔枝的喜好,比如《赠昙秀》:“留师笋蕨不敷道,怅望荔子何时丹。
”《新年五首》:“荔子几时熟,花头今已繁。
”翻译成当代话来说便是,“荔枝到底什么时候熟啊,我都等不及了……”

不过荔枝吃多了会上火,大家不要学这位老吃货……

煮熟热洒漉,随意用酒薄点盐炙,微焦食之

与子由书:

惠州市廛寥落,然日杀一羊。
骨间亦有微肉,煮熟热洒漉,随意用酒薄点盐炙,微焦食之,终日摘剔牙綮,如蟹鳌逸味。
吾子由三年堂庖,所饱刍豢灭齿而不得骨,欺复知此味哉?此虽戏语,极可施用。
但为众狗待哺者不悦耳。

Huichow is a small town, but they do kill one lamb a day. As this is intended for the rich, I dare not buy it in competition with the official families. So I ask the butcher only for the spine. There are little morsels of meat around the bones. I boil it in water and take it out and drain it while it is very hot; otherwise, themoisture will remain. Then I soak it in wine and sprinkle a little salt over it before broiling. I chew the thing all day, trying to get at the little morsels around the joints, and am delighted with it. It is like picking the meat from crabs' claws. I order one every few days and feel that it has great nutritive value. You have eaten food prepared by official cooks for the last three years, and I don't think you ever touched a bone. Do you suppose you can still discover this kind of flavor? I merely write this down for your amusement, but you may really try it. I am afraid when barbecued lamb spine becomes popular, the dogs will be highly displeased.

——林语堂《苏东坡传》

spine 脊柱;脊椎

morsel 一口;(尤指食品)小块

moisture 水分;湿气

sprinkle 洒,撒

broil (用火)烤(焙、炙等)

chew 咀嚼,咬

在苏轼的诗词文章中,提到最多的一个名字便是“子由”。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怀子由所作,“与子由书”更是一大堆。
于是问题来了,子由是谁?

子由便是苏轼的弟弟苏辙,小他两岁。
“宠弟狂魔”苏轼常常给弟弟写信,“怀(xiang)子(di)由(di)”成了他的口头禅:《壬寅重九不预会独游普门寺僧阁有怀子由》、《满江红·怀子由作》、《捕蝗至浮云岭山行疲苶有怀子由弟二首》、《玄月二旬日微雪怀子由弟二首》……

作为吃货,苏轼与弟弟的书信自然常常谈论美食。
在惠州,他写信跟弟弟炫耀吃羊蝎子:煮熟了泡在小酒里,撒点盐烤着吃,能吃上一天,真是愉快极了,就彷佛吃蟹螯一样,大补啊!
这种美味子由你肯定没品尝过吧。
你可以照我说的去试试……咦,家里的狗狗怎么看起来不是很高兴?

“吃货”苏轼点赞过的美食还有很多,如果在当代,他一定能够成为一个文才俱佳的美食博主:

喷鼻香雾噀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

——《浣溪沙·咏橘》

纤手搓成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

——《寒具诗》

(寒具,即徐州的蝴蝶馓子,纤细喷鼻香脆)

在《老饕赋》中,更是道尽对天下美食的独家心得:

九蒸暴而日燥,百高下而汤鏖。

尝项上之一脔,嚼霜前之两螯。

烂樱珠之煎蜜,滃杏酪之蒸羔。

蛤半熟而含酒,蟹微生而带糟。

盖聚物之夭美,以养吾之老饕。

译文:有时候要把食品经由多次蒸煮后再晒干待用,有时则要在锅中逐步地文火煎熬。
吃肉只选小猪颈后部那一小块最好的肉,吃螃蟹只选霜冻前最肥美的螃蟹的两只大螯。
把樱桃放在锅中煮烂煎成蜜,用杏仁浆蒸成精美的糕点。
蛤蜊要半熟时就着酒吃,蟹则要和着酒糟蒸,轻微生些吃。
天下这些精美的食品,都是我这个老食客所喜好的。

(图文素材整理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