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鼻香菱学诗)

林黛玉教给喷鼻香菱的学诗的方法是严羽所谓“入第一义,具正法眼”的法门。
他反对喷鼻香菱学陆游的诗,学诗先熟读魏晋盛唐名家,追求“自然悟入”,她认可作诗重在意境的营造,而不是在笔墨技巧高下工夫,因此她推崇唐诗的意境之美,不喜好西昆体、江西诗派之类的“宋人习气”。
以是,在她开出的课程表里,第一个便是唐代墨客王维的一百首诗。

(王维像)

王维(701-761),另有一说是699-761,唐时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
唐朝著名墨客、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王维在开元十九年(731年)状元及第,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天宝年间,王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
安禄山攻陷长安时,王维被迫受伪职。
长安收复后,他被责授太子中允。
到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后世称“王右丞”。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
王维字画水平极高,后人乃至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
宋代苏轼对他的评价是:“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不雅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在曹雪芹的笔下,以林黛玉的脾气,她正是意境诗的挚爱者,因此,她教喷鼻香菱学诗当然首先推举她最爱的墨客:“王摩诘”。
本日我们就来读一首他的名作:《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全诗如下:

唐诗闲读渡头余夕照墟里上孤烟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首联“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写秋日山中的景致,深秋的山,已渐有寒意,因此称“寒山”,当然,这个寒字,也有呢绪暗示在内。
转,显出动态,随着天色一点点向晚,山体的颜色逐渐变得苍翠,这跟第二联的“暮”字相对应。
潺湲:水逐步流动的样子。
秋日山涧的水不分昼夜,一直缓缓流淌。
首联短短十字,深秋有山有水的画面如在面前,这幅面既是彩色的,同时也不是静态的,“寒”字,写出了温度感,“转”字写出了时序感。
潺潺,我们又能听到水的响声。

颔联“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写到墨客自己的动作,在这样秋日的薄暮,主人在做什么呢?他在柴门之外倚着手杖悄悄地站立着,凭临薄暮的秋风听着远处传来的秋蝉声。
如果读者是察看犹豫者,看到的便是一幅《山中隐士图》啊!
以上全部只是对景致的描写,但情境之中,感情随着“寒山”、“暮蝉”这些带有感情色彩的物象自然流出。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颈联“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接续上两联,墨客依然布排景致,只是这时随的是主人的眼力,再写原野暮色,渡头是远方,写水穷处,只剩下一轮缓缓下沉的落日。
墟,一样平常指有人住过而现已荒废的地方,这也是带有感情色彩的物象,跟前句的寒山、暮蝉的感情指向是同等的,写完远处的落日,墨客把眼力收回来,接写近处陆地景致,“墟里上孤烟”整句从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句子:“暧暧远人村落,依依墟里烟”中化出。
为尾联后续的“隐者”生活不雅观表达进行了模糊的铺垫。

(辋川图)

同时,颈联的这两句也是王维造境与写意的名句。
《红楼梦》里喷鼻香菱看了一夜的诗,对付这两句的体会是:“……还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这‘余’字和‘上’字,难为他怎么想来!
我们那年上京来,那日下晚便湾住船,岸上又没有人,只有几棵树,远远的几家人家作晚饭,那个烟竟是碧青,连云直上。
谁知我昨日晚上读了这两句,倒像我又到了那个地方去了。
”“余”字和“上”字被喷鼻香菱挑出来惊叹,好处当然是让人身在境中,更妙的因此“上”字化用陶渊明诗句的“依依”二字,又让人遐想到陶渊明,这与尾联引用陶渊明的典故气息又是贯通的。

(五柳师长西席图)

尾联“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包含两个人物典故:接舆,春秋时期楚国著名隐士,今湖南省桃江县人。
姓陆,名通,字接舆。
平时“躬耕以食”,因不满时政,剪发佯狂不仕,故称“楚狂接舆”。
五柳:指陶渊明写的《五柳师长西席传》中的主人公五柳师长西席,他的生活状态是:“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落,以此自终。
”这是一位文人空想中不管住所、穿着、饮食等生活条件多差,依然能够忘怀得失落,终日不忘饮酒、读书、写诗的文人。
王维在辋川闲居之时,也曾模拟五柳师长西席在自己的住所栽种柳树,读罢全诗,我们试想,墨客在某个秋日薄暮,溪水之侧、柴扉之外、暮蝉声声、远方落日垂垂,近处柳风飒飒的田园交响曲之下,又碰着跟好友裴迪偕饮共醉,辋川闲居之乐,至此何求!
人生之乐,至此何求!

(【唐诗闲读】之15,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