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诗词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形式互异,艺术造诣高,在世界文学史上霸占极其主要的地位,是天下文学宝库中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产生于二千五百多年前,网络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个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丘、由仪),反响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标志着中国文学史的光辉出发点,对中国诗歌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继《诗经》之后,涌现了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墨客——屈原。
他大量地采取民歌形式,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学文体——“骚体”,也便是《楚辞》。
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并且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楚辞"的名称,西汉初期已有之,至刘向乃编辑成集。
东汉王逸作章句。
原收战国楚人屈原 、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辞赋共十六篇。
后王逸增入己作《九思》,成十七篇。
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别的各篇也是继承屈赋的形式。
以其利用楚地(注:即今湖南、湖北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和风土物产等,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对后世诗歌产生深远影响。
这种文体冲破了《诗经》以四言体为主的格式,形式较为自由。

继《诗经》、《楚辞》之后,汉朝又涌现了《乐府诗》,这期间的五言诗也开始兴起。
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配置乐曲、演习乐工和采集民歌的专门官署,汉乐府指由汉时乐府机关所采制的诗歌。
这些诗,原来在民间流传,经由乐府保存下来,汉人叫做“歌诗”,魏晋时始称“乐府”或“汉乐府”。
后世文人仿此形式所作的诗,亦称“乐府诗”。

关于古诗词的成长在不合时期的变革及概述

到了魏晋南北朝,五言诗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五言诗,古代诗歌文体之一。
是指每句五个字的诗体,它是一种独立的诗体。
五言诗属于接管民歌的形式而成。
五言诗可以容纳更多的词汇,从而扩展了诗歌的容量,能够更灵巧细致地抒怀和叙事。
在音节上,奇偶相配,也更富于音乐美。
因此,它更为适应汉往后发展了的社会生活,从而逐步取代了四言诗的正统地位,成为古典诗歌的紧张形式之一。
唐代以前的五言诗便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
从过去紧张写叙事诗发展到了专门描写山水的山水诗。
曹操、曹植、陶渊明、谢灵运等,是这一期间呈现出来的一批很有影响力的墨客。

唐代,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诗歌的黄金时期。
涌现了如李白、杜甫等负有天下荣誉的伟大墨客。
仅《全唐诗》一书中的诗,就有二千三百多个墨客所作的近五万首诗。
唐代的诗歌发展,一样平常可以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

初唐前期的诗,紧张是为帝王歌功颂德的应制诗,诗风绮丽,内容空虚。
后来由于沈佺期、陈子昂等人的大胆改革,诗风才逐渐转变,开始反响较为广阔的社会生活。
初唐往后,产生了近体诗,个中即有五言律诗、五言绝句。

唐代诗歌发展到开元、天宝时期,达到了高峰。
先后涌现许多天才墨客,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期。
这期间的著名墨客除了李白、杜甫外,还有孟浩然、王维、岑参和高适等。

到了唐朝中叶,诗歌有了新的发展和变革,以白居易为首的新乐府运动,提倡诗歌“为事而作”,歌唱民间疾苦,形成了一种诗风。
这一期间的墨客除了白居易以外,还有刘禹锡、李贺、杜牧、李商隐、孟郊、贾岛等。

到了唐末,随着频年战祸,经济衰退,诗歌也涌现了衰落征象。
这一期间的墨客有皮日休、聂夷中、罗隐等。

随着唐诗的衰落,词逐渐兴起,到了宋代,词发展到了极盛期间。
宋初的词紧张沿袭唐末五代的绮丽风气,到了柳永才摆脱了这种风气的束缚;到了苏轼,宋词在内容上也逐渐丰富起来。

宋词从词风上说,可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
婉约派代表人物有晏殊、欧阳修和晏幾道等,豪放派紧张代表人物有苏轼和辛弃疾等。

宋代的诗虽不及词那样盛极一时。
但是,它也和唐诗一样,被认为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中的主要阶段。
它充分继续了现实主义的传统。
这个期间主要墨客有梅尧臣、王安石、苏轼、陆游、范成大和杨万里等。

元代诗歌不太景气,既没有精彩的作品,也没有精彩的作家。
元代儒学统治地位的削弱、城市商业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和生活哀求的飞腾、文人地位的急剧低落和生存办法的多样化,使得元代文学呈现出与前代不同的新风貌。
在宋金以来的杂剧、院本和诸宫调的根本上,由于许多精彩作家的参与和创作,元杂剧率先异军突起,标志着中国古典戏剧已经成熟。
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郑光祖是元代最著名的剧作家。
据不完备统计,元代有姓名可考的剧作家有一百余人,剧目七百多种。
现存的元杂剧的数量,仅臧懋循《元曲选》和隋树森《元曲选外编》所收录的作品相加就有一百六十二种。
《窦娥冤》、《西厢记》是最著名的杂剧作品。
元杂剧的核心部分是唱词,每一折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组成,并一韵到底;而杂剧的“韵白”则直接采取诗词或顺口溜式的韵文。
如《西厢记》中“长亭送别”一折中莺莺的唱词就化用范仲淹《苏幕遮》中的词句:“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端正好》)”由此可见,元杂剧的曲词创作受到古典诗词的广泛影响。

明代是民间文学发展的繁荣期间,特殊是民歌,在明朝中叶往后得到了新的发展。
现存明代民歌,将近千首。
最早的明代民歌的集子是成化年间刊行的《新编四季五更驻云飞》、《新编题西厢记咏十仲春赛驻云飞》、《新编太平时赛赛驻云飞》、《新编寡妇烈女诗曲》四种,之后还有晚明期间冯梦龙整理选辑的两部明代民歌专集《童痴一弄·挂枝儿》、《童痴二弄·山歌》。
绝大部分民歌是反响爱情生活的,个中一部分是反响公民与封建礼教相冲突的情歌。

诗词到了清代,涌现了一个新的繁荣局势。
清初八十年间是诗歌创作比较生动的期间。
这个期间的主要墨客有钱谦益、顾炎武、陈维崧、朱彝尊、纳兰性德等。
到了雍正、乾兴盛世,诗歌上的代表人物有沈德潜、袁枚等。
清初墨客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抗清爱国志士,如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他们的诗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与民族气节。
另一类是仕清又后悔者,如钱谦益、吴伟业,他们的晚年在痛楚中度过,思想抵牾都表现在诗中。
康熙年间的诗坛领袖王士祯创立神韵说,影响极大。
乾隆年间的袁枚创性灵说,沈德潜创格调说,翁方纲创肌理说,他们的创作和理论都有各自的特点。
清末诗词方面有精彩造诣的是龚自珍、项鸿祚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