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历史悠久,远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期间就涌现了画在丝织品上的绘画——帛画,这之前又有原始岩画和彩陶画。这些早期绘画奠定了后世中国画以线为紧张造型手段的根本。两汉和魏晋南北朝期间,社会由稳定统一到分裂的急剧变革,域外文化的输入与本土文化所产生的撞击及领悟,使这时的绘画形成以宗教绘画为主的局势,描述本土历史人物、取材文学作品亦占一定比例。
山水画、花鸟画亦在此时抽芽,同时对绘画自觉地进行理论上的把握,并提出批驳标准。隋唐期间社会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绘画也随之呈现出全面繁荣的局势。山水画、花鸟画已发展成熟,宗教画达到了顶峰,并涌现了世俗化方向;人物画以表现贵族生活为主,并涌现了具有时期特色的人物造型。五代两宋又进一步成熟和更加繁荣,人物画已转入描述世俗生活,宗教画渐趋衰退,山水画、花鸟画跃居画坛主流。而文人画的涌现及其在后世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画的创作不雅观念和表现方法。元、明、清三代水墨山水和写意花鸟得到突出发展,文人画成为中国画的主流,但其末流则走向相沿模拟,间隔时期和生活愈去愈远。中国画自19世纪末往后在近百年引入西方美术的表现形式与艺术不雅观念以及继续民族绘画传统的文化环境中涌现了流派纷呈、名家辈出、不断改革创新的局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