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3800幅古代绘画图库,1200幅齐白石作品图库,27G历代经典书法套装,4100幅西方大师经典油画,临摹学习绝佳素材!

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张大千 乔木芳晖

夏日炎炎,当代人以空调、风扇等办法来纳凉
而没有这些新鲜玩意的古人们,该是若何熬过一个个赤日炎炎似火烧的日子的?翻阅古人留下的一些纳凉避暑诗句,一幅幅古人消夏的画面展现面前,读来别有情趣。

张大年夜千泼彩画与古诗凉快

春山匹练图

携扙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清闲喷鼻香。

这是北宋秦不雅观的一首《纳凉》,想必墨客经不住夏日屋中闷热,于是携扙河边柳荫下,斜倚在一张折叠椅上。
正是月明风清,舟上笛音婉转,水湄莲喷鼻香渺渺,如此美景,墨客心中的燥热该是立即消遁无踪了。

雨后岚新

河边水边,自然是古人避暑的好去处。
炎酷暑季,若得一秦不雅观的“画桥南畔”处纳凉,其实是享清福。
写出“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南宋墨客杨万里,自然也会在荷池流连纳凉。
其在《暑热游荷在池上》写道:

细草摇头匆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泼彩荷花

岸上林翠,池中莲红,水澈风清,市声阔别,如此夏日避暑圣境,何似羽化?于是,唐墨客刘禹锡也在《刘驸马水亭避暑》中描述:

千竿竹翠数莲红,水阁虚琼玉簟空。

琥珀盏红疑漏酒,水晶帘莹更透风。

真是一个竹苞松茂的避暑胜地啊。

翠谷清溪 1975年

林丛树下,也是古人纳凉之上佳地。
在浩瀚避暑诗作中,这类作品颇多。

睛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塔水满溪,

童子柳荫眠正着,一牛吃过柳荫西。

诗中描写夏日雨后,一个牧童柳荫下甜睡避暑,一觉睡到日斜的情趣画面。

青山高隐图 1976年

独坐幽莫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翠竹青青,古琴横陈,林深月明,且歌且吟。
唐墨客王维在《竹里馆》里记下的竹林消暑浪漫画面,真是让民气旷神怡。

林壑幽居图 1978年

居住在市井,身边不是随处有水亭画桥,也是难得一回放足林深竹幽的。
于是杨万里又在《夏夜追凉》里写道: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只是风。

可以想象,夜热难当,墨客怕也难以进入“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心定境界,于是打开门,站到了月光下。
这时,远处林丛传来一声声虫鸣,微风迎面,凉意顿生。
这样的场面,当是写出了平凡人家酷夜寻凉之实景,极富生活气息。

张大千 溪山晚兴

避暑纳凉寻诗意,当是不愁衣食之人的雅兴,为生存奔波的普通百姓,怕是难得。
清代的盐民墨客吴嘉纪在一首《绝句》中写道:

白头灶户低草房,六月煎盐烈火旁。

走出门前酷热里,偷闲一刻是乘凉。

此诗描写了以煮盐为生的灶户们,只是从煎盐的烈火旁走到门前酷热里偷闲一刻,便是乘凉了。

张大千 碧峰云瀑

骚客们的惬意避暑也罢,灶户们的热中偷闲也罢,真正的凉意,还在于心静,所谓“心静自然凉。
白居易便在《消暑》诗中写道:

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

面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

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

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

舍去希望,摆正心态,气和心平,自然凉意渐生也。

张大千 谷口人家

高树秋声早,长廊暑气微。

不须何朔饮,煮茗自忘归。

闷热难当的夏日,只要心不急气不躁,一壶老茶即可品出清清凉意和诗意人生来啊。

一杯清茶,一卷诗书,细细品读古人的这些纳凉诗,景深,意美,心静,气朗,清爽之意垂垂而来,迎面清新。

张大千 碧峰古寺

张大千 深山云岚

张大千 山村落归云图

张大千 溪山觅句

张大千 桃源图

张大千 春山行

张大千 泛舟图

张大千 听瀑图

张大千 飞霞万里

张大千 泼墨山水

张大千 谷口人家

张大千 水竹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