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岁重阳,今又重阳”,过了中秋,又近重阳。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中国传统节日。
庆祝重阳节一样平常会包括出游赏秋、登高远眺、不雅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每年的农历玄月初九日,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三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

《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玄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曰重阳,也叫重九。
重阳是一个富有诗意的节日,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留下无数重阳诗词。

长安九日诗

诗词鉴赏九九重阳诗 思念亦重重

南北朝-江总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江总在陈时,官至尚书令,到晚年,陈灭于隋,从此郁郁寡欢。
墨客在回扬州途中经山东微县微山亭所咏的这首重阳小诗,就在强烈的故乡之念中,流露出亡国的隐痛。

玄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域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期间就创作了不少精良的诗篇。
这首诗便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
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怀小诗写得非常朴素。
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形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想熏染到了它的艺术力量。
这种艺术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艺术概括。

九日龙山饮

唐-李白

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

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

孟嘉九日龙山落帽事,是魏晋绅士洒脱风姿的范例表示,历来文人多爱诵之。
李白在这里以孟嘉自比,临风醉酒落帽,对月起舞弄影,自有一分超放的情味。
但“逐臣”一语,也透出了他胸中的牢落不平,这就使本诗不仅仅是一篇吟赏前辈风骚之作,同时也有实在际遭际的感慨在。

九日送别

唐-王之涣

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

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公元725年前后,王之涣不愿为了衡水主薄的卑职而折腰,加上有人诬陷攻击,他便愤然辞官而去.\"大众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唐朝政府在蓟北置州。
治所在渔阳(本日津市蓟县),蓟置州不久,王之涣游历此地,意外和老朋友上官致情相逢,时上官致情携弟子隐居此地.两人相见,唏叹世事.第二日,王之涣辞友回籍,上官致情也将携弟子远行。

谢新恩·冉冉秋光留不住

五代-李煜

冉冉秋光留不住,满阶红叶暮。

又是过重阳,台榭登临处,茱萸喷鼻香坠。

紫菊气,飘庭户,晚烟笼小雨。

雍雍新雁咽寒声,愁恨年年长相似。

阮郎归·天边金掌露成霜

宋-晏几道

天边金掌露成霜。
云随雁字长。

绿杯红袖趁重阳。
人情似故乡。

兰佩紫,菊簪黄。
殷勤理旧狂。

欲将沉醉换凄凉。
清歌莫断肠。

这首词写于汴京,是重阳佳节宴饮之作。
词中感喟出生,抒发了作者客居思乡的凄凉心情。
虽写烦闷之情,但并无绝望之意。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

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薄暮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赓续魂,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这首词是作者婚后所作,抒发的是重阳佳节思念丈夫的心情。
传说李清照将此词寄给赵明诚后,惹得明诚比试之心大起,遂三夜未眼,作词数阕,然终未赛过清照的这首《醉花阴》。

望江南·幽州九日

宋-汪元量

官舍悄,坐到月西斜。

永夜角声悲自语,客心愁破正思家。

南北各天涯。

肠断裂,搔首一长嗟。

绮席象床寒玉枕,美人何处醉黄花。

和泪捻琵琶。

上片紧张是对思念故国的感情和气氛的渲染。
词入下片,作者对故国、对家乡的思念,由抽象的感情变为具象的行为。
“肠断裂,搔首一长嗟。
”作者虽有回天之愿,却无回天之力。
作者思念国家、以至肝肠寸断,却只能以搔首长叹作结。
诗词中对国破家亡的沉痛感,比之杜甫有过之而无不及,这首词不仅仅是对故乡亲人的怀念,更为深情的,是对故国的无限眷恋。

浪淘沙·九日从吴见山觅酒

宋-吴文英

山远翠眉长。
高处悲惨。

菊花清瘦杜秋娘。

净洗绿杯牵露井,聊荐清香。

乌帽压吴霜。
风力偏狂。

一年佳节过西厢。

秋色雁声愁几许,都在斜阳。

此词上片阐述重阳节的景致以及作者自己“从吴见山觅酒”所送的见面礼,下片紧张写重阳日作者的感想熏染。
“山远”两句,叙景随情移。
“翠眉”,青翠的山气。

折桂令·九日

元-张可久

对青山强整乌纱。

归雁横秋,倦客思家。

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

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

回顾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这首小令既写“重阳”的美好,更写了游子的愁肠。
此时正值天高气爽,同时万物也开始萧疏。
大雁南归,更易引发游子思乡。
秋野丰美多姿,而秋天景色却最令游子泪下神伤,给人一种沧桑的觉得。

九日

明-文森

三载重阳菊,开时不在家。

何期今日酒,忽对故宅花。

野旷云连树,天寒雁聚沙。

登临无限意,何处望京华。

三年过去,庭院里的菊花依旧在重阳盛开,可惜我此时身在异域为 异客。
哪里想到今日独自饮酒,只能对着故乡的菊花把盏,纵目远眺,远处的云仿佛和树连到了一起。
景象开始转寒,大雁结队南迁。
重阳之时独自登高,心中感慨万千。
放眼望去都是陌生的景物,惟独看不抵家乡的踪影。

原州九日

明-赵时春

秋声咽塞笳,边气肃霜华。

九日登高处,群山入望赊。

苍蒹仍碧水,绿酒对黄花。

鸿鹄归何处,长天空落霞。

采桑子·九日

清-纳兰性德

深秋绝塞谁相忆,木叶萧萧。

乡路迢迢。
六曲屏山和梦遥。

佳时倍惜风光别,不为登高。

只觉魂销。
南雁归时更寂寥。

 纳兰容若一向柔情细腻,这阙《采桑子》却写得十分简练壮阔,将边塞秋天景色和旅人的秋思完美地结合起来。
仅用聊聊数十字写透了天涯羁客的悲苦,十分利落。

九日酬诸子

清-妙信

不负东篱约,携尊过草堂。

远天连树杪,高月薄衣裳。

握手经年别,惊心九日霜。

诸君才绝世,独步许谁强。

采桑子·重阳

当代-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喷鼻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1929年重阳节毛泽东在闽西征途中,欣逢重阳佳节,触景生情,因成此词。
诗情画意,最为浓郁。
它写了深秋的战地风光,写得那么光鲜豁达;它表现了对自然和人生的意见,表现得那么豪迈乐不雅观。
天空海阔,气度恢宏。
使人读过往后,毫无感到肃飒之气,而会受到无限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