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一想,我们管李煜叫南唐后主,实在人家国号为“唐”,也算是唐的墨客。
只是这个唐偏于一隅,不能说唐朝,算唐国吧。

一、 煜虽有文,只一翰林学士才耳

历史上,有不少亡国的天子,这些人既可怜又可恨。

而南唐后主李煜煜(937-978),可能是大家最为可怜和同情的亡国之君了。

五代时南唐国主。
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世称李后主。
和宋徽宗赵佶一样,李煜本来没有想过做天子,他仅仅是李璟第六子。
但是古代医疗技能不发达,他的五个哥哥竟然都早亡。
对付李煜来说,是幸运还是不幸呢?

不雅观唐习律108|南唐后主李煜算在唐朝诗人里面似乎有点奇怪

无论他愿不愿意,命运不是他能够节制的,天子的宝座就这样给了一位致力于文学艺术的文人。

李煜在位仅仅十五年,就被北宋灭国,自己屈膝降服佩服往后,宋太祖赵匡胤对他还不错。

宋徽宗期间,官方主持编撰的《宣和书谱》中,对付李煜是这样评价的:

宋江南伪后主李煜字重光,早慧精敏,审音律,善字画。
其作大字,不事笔,卷帛而书之,皆能快意,世谓撮襟书。
复喜作颤掣势,人又目其状为金错刀。
尤喜作行书,落笔瘦硬而风神溢出。
然殊乏姿媚,如穷谷道人,酸寒诗人,鹑衣而鸢肩,略无富贵之气。
假如当我祖宗应运之初,揭云汉奎壁昭回在上,彼窃据方郡者,皆奄奄无气,不复英伟,故见于字画者如此。
方煜归本朝,我艺祖尝日:“煜虽有文,只一翰林学士才耳。
”乃知笔力纵或可尚,方之雄才大略之君,亦几何哉!

虽然这里更多的是研究其书法,但是赵匡胤对付李煜评价却很中肯:煜虽有文,只一翰林学士才耳 。

翰林学士,每每是宰相之才,李煜虽然有些文才,但不具备一个国君的能力。

二、诗与词

词,最初是在歌舞宴席上合营音乐演唱的歌词。
词和诗比较,题材内容的差异很大,同样一个墨客,在作诗的时候,其题材常见国家兴亡、民生疾苦、肚量胸襟抱负、官场浮沉等等,填词的时候,反响男欢女爱的情绪居多。

唐朝人作诗多,极少填词(不过,很多唐七绝也是演唱的歌词)。
晚唐期间,花间词人韦庄、温庭筠在诗、词两个方面,都有主要的作品传世。
从他们的作品中可以看出,诗常常用来言志,一副士大夫的面孔,词,常常用来言情,一副轻薄小生的面孔。

例如温庭筠的《菩萨蛮》,让人觉得他是一个轻浮少年:

小山重叠金闪动,鬓云欲度喷鼻香腮雪。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读他的七律《过陈琳墓》,令人会觉得面前是另一个正襟危坐的士大夫: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秋蓬过此坟。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独怜君。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三、李煜早期诗与词

李煜的诗传世不多,亡国前后的词风有变革,诗的题材也有变革。
早期诗有晚唐的衰飒之气,例如《病中书事 》:

病身坚固道情深,宴坐暗香思自任。

月照静居唯捣药,门扃幽院只来禽。

庸医

赖问空门知气味,不然烦恼万涂侵。

又如《秋莺》:

残莺何事不知秋,横过幽林尚独游。

老舌百般倾耳听,深黄一点入烟流。

栖迟背世同悲鲁,浏亮如笙碎在缑。

莫更留连好归去,露华凄冷蓼花愁。

这些早期的诗与他早期的词比较,也同样符合诗词的差异,例如他早期词作,《南歌子》:

云鬓裁新绿,霞衣曳晓红。

待歌凝立翠筵中,一朵彩云何事下巫峰。

趁拍鸾飞镜,转身燕□空。

莫翻红袖过帘栊,怕被杨花勾引嫁东风。

另,《采桑子》:

亭前春逐红英尽,舞态徘徊,小雨霏微,不放双眉时暂开。

绿窗镇静芳音断,喷鼻香印成灰,可奈情怀,欲睡朦胧入梦来。

用比较普通的话来说,词人,看上去彷佛不是一个正经人,而墨客,则令人肃然起敬。

四、亡国往后

李煜被俘往后,他的词中有了越来越多的家国情怀,因此王国维对付李煜的评价极高:

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人间此话》

我们对付李煜的词都很熟习,例如《虞美人》,传说这首词给他带来杀身之祸: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顾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多少很多多少愁?宛如彷佛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首词的内容,和李煜当年被俘北上途中的一首诗,有相似之处。
《渡中江望石城泣下》

江南江北旧家乡,三十年来梦一场。

吴苑宫闱今冷落,广陵台殿已荒凉。

云笼远岫愁千片,雨打归舟泪万行。

兄弟四人三百口,不堪闲坐细斟酌。

吴苑宫闱今冷落,广陵台殿已荒凉。
颔联与《虞美人》中的这两句内容相似: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都是通过旧日楼台宫殿的描写,表达自己对付故国的思念。

云笼远岫愁千片,雨打归舟泪万行。
颈联与《虞美人》结尾两句的意思相同:问君能有多少很多多少愁?宛如彷佛一江春水向东流。

尾联,描述了皇家几百口人北上渡江时,悲惨无奈的可怜相。

中间二联的特点,是每一句都情景相融。
有景物描写,有情绪抒发。

阅读这首诗,很随意马虎让我们想起极其相似的一幕,便是宋徽宗赵佶被金人俘虏北上的情景,赵佶半路上做了一首词, 《燕山亭·北行见杏花》:

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著胭脂匀注。
新样靓妆,艳溢喷鼻香融,羞杀蕊珠宫女。
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
愁苦, 问院落悲惨,几番春暮。

凭寄离恨重重,者双燕,何曾会人言语。
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
怎不斟酌,除梦里、有时曾去。
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

后人传说,赵佶是李煜的转世,又说赵家人对付李煜太残酷刻薄,于是赵家子孙受到了报应。

亡国之词,读起来令人感到百转千回的愁绪,是一种柔中带刚的悲情,这是诗表现不出来的。

结束语

937年,李煜出生;建隆二年(961年),李煜继位;开宝八年(975年),李煜兵败降宋,被俘至东京,封违命侯。
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七月七日,李煜去世于东京,世称南唐后主、李后主。

结束时,依照老例作诗一首为本日作业。
《过梅州》

年来两度访梅江,江北江南来去忙。

归读园中诗韵在,剑英桥下水流长。

凭临风月思千古,飘泊足迹梦一场。

不觉客愁缘底事,梅州元是客家乡。

@老街味道

不雅观唐习律107|暮雨千家薜荔村落,谭用之是宋人还是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