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4年的第一天起,争取每天认负责真写一篇文章。

苏轼的《寒食帖》,全名为《黄州寒食诗帖》,其艺术水平极高,是其书法中最为精彩,最为精彩的一件作品。

一、写《寒食帖》的背景。

是在苏轼来黄州的第三个寒食。
寒食之际的黄州,气温尚未转暖,寒流夹杂砭骨湿气,阴冷无比。
季候是春天,春雨却比秋雨寒,阴雨连绵,下个没完,寒冷交集,一阵紧似一阵,一层寒似一层,真是愁煞苦命人。

原创苏轼的寒食帖

苏轼的小屋靠近江边的荒郊野外。
寒风冷雨奏乐屋子,也奏乐在苏轼心里。
万般苦楚,令其不禁蓦然触景生情,挥笔写成寒食诗。
诗,苍凉沉郁;书,笔健墨饱。

(一)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病开始已白。

(二)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宅兆在万里。

也拟哭涂穷,去世灰吹不起。

二、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的缘故原由:

《寒食帖》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稳健,高兴淋漓,一气呵成。
它是苏轼高超的书法技巧和当时情绪心境完美结合的产物。
苏轼将当时的情绪变革寓于点画线条变革之中,用笔轻重交替,或正锋或侧锋;字迹忽大忽小,或疏或密,忽长忽短,忽宽忽窄,忽侧反正,参差错落,恣肆奇拙浑然天成。
其结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有宽有窄,参差错落,恣肆崛崎,变革多端。
它作于苏轼被贬黄州的生命低谷期间。
《寒食帖》是其当时生活及其困难的见证,亦是其艺术顶峰的标志。
《寒食帖》是令后人理解其当时状况之恶劣与心境最真实的史料。
《寒食帖》的不同凡响之处在于它是出世和入世、尚法和尚意撞击下的产物。
此贴被誉为继东晋王羲之《兰亭序》和唐代颜真卿《祭侄稿》后的“天下三大行书”,这一推崇受到后世的同等认可,可以说世无间言。
“天下三大行书”都有一个共性,即无一不是稿草,正是在无心于书的状态下任情恣性地挥洒,才不期而然地达到了最佳、而动听的艺术效果。
如果苏轼没遭受如此磨难,也不可能写出如此高水平的书法作品,可以说,《寒食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即是有时,也是一定的结果。

三、苏轼的书法“尚意”思想

“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
”为清人所归纳。
对宋人书法概以“尚意”的结论,应是基于苏轼“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的诗句。

多么是“意”?便是内心的感想熏染和丰富遐想。
那么,“尚意”一定轻法,即规矩的束缚,而看重作者的主不雅观情绪浸染。
“尚意”在宋代不仅盛行于书法领域,而是一种文艺思潮,包括统统文化领域。
这一征象的产生因此禅宗思想逐渐为士大夫阶层所普遍接管并成为指引艺术创作的社会背景。

苏轼则是宋代尚意书风领袖,《寒食帖》则为扛鼎之作。

但苏轼并非一开始就“尚意”的,起初他是崇“法”的。
他有一句名言表达了他崇“法”思想:“笔成冢,墨成池,不成羲之即献之;笔秃千管,墨磨万铤,不作张之作索靖。

不过,29岁时,他就改变了这种思想:

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

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

貌妍容有颦,璧美何妨橢。

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

好之每自讥,不谓子亦颇。

书成辄弃去,谬被旁人裹。

体势本阔略,结束入细麽。

子诗亦见推,语重未敢荷。

迩来又学射,力薄愁官笴。

多好竟无成,不精安用夥。

何当尽屏去,万事付

吾闻古书法,守骏莫如跛。

世俗笔苦骄,众中强嵬騀。

钟张忽已远,此语与时左。

这首诗把他“尚意”思想清楚明白地表达了出来。
实在,他的这种思想转变宛如彷佛禅宗“破执”,即破除实法和实我的执见。
他曾用比喻嘲笑执实法而不知变通的愚人:

“世⼈见古有见桃花悟道者,争颂桃花,便将桃花作饭吃。
吃此饭五⼗年,转没交涉。
正如张长史见担夫与公主争路,⽽得草书之法。
欲学长史籍,⽇就担夫求之,岂可得哉?”

他还嘲笑过章惇全学《兰亭》笔意,“全学”便无“得意”之处。
蔡卞也同样受到苏轼的嘲笑:

“蔡卞日临《兰亭》一过,东坡闻之曰:‘从是证入,岂能超胜?’盖随人脚跟转,终无自展步分也。

“随人脚跟转,终无自展步分也!
”说的明显即是:

工摹临者非得意,为法所缚是书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