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王安石

炮竹声中一岁除,东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译文:阵阵轰鸣的炮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由去;和暖的东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快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不雅赏米芾元日帖才知道正月初一才是中国人传统中的元旦

王安石的这首《元日》人们耳熟能详,它写于中国人的元旦正月月朔。

元旦,即天下多数国家通称的\"大众新年\"大众,是公历新一年的第一天。
在汉语中,元,谓\公众首\公众;旦,谓\公众日\"大众;\公众元旦\"大众意即\"大众首日\"大众。
\"大众元旦\"大众一词最早涌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实在正朔元旦之春 ”。
中国古代曾以尾月、十月等的月首为元旦,汉武帝起为农历1月1日,中华民国起为公历1月1日。

中国元旦历来指的是农(夏、阴)历正月月朔。
“元旦”的“元”,指开始,是第一的意思,元旦凡数之始称为“元”;“旦”,象形字,上面的“日”代表太阳,下面的“一”代表地平线。
“旦”即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象征一日的开始。
人们把“元”和“旦”两个字结合起来,就引申为新年开始的第一天。
元旦又称“三元”、元日,即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

追溯中国人利用元旦一词的历史,就知元旦示正月月朔由来已久,有五千年的历史;而“元旦”指公历1月1日,只是几十年的事情。

元旦,听说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

从汉武帝起,规定孟春月(元月)为正月,把孟春月的第一天(阴历的正月月朔)称为元旦,一贯沿用到清朝末年。

1912年1月13日,孙中山发布《临时大总统关于颁布历书令》,责成内务部编印新历书。
随后又规定阳历(公历)1月1日为“新年”,但不叫“元旦”。

1949年中华公民共和国以公历1月1日为元旦,因此元旦在中国也被称为\"大众阳历年\公众。

正月月朔才是中国人传统中的元旦。
没文化,真恐怖。
现在有些学书者竟以为米芾的《元日帖》是写于公历的1月1日。

米芾 《元日帖》 纸本 纵25.2厘米 横40.5厘米 日今年夜阪市立美术馆藏

释文: 元日明窗焚喷鼻香,西北向吾友,其永怀可知.展《文皇大令》阅,不及他书。
临写数本不成,信真者在前,气焰慑人也。
有暇作谱,发一笑於事外。
新岁勿招口业,佳。
别有何得 ,泗戎东下未, 已有书至彼,俟之。

释文大意解释:作者在元旦之时,向朋侪透露自己展玩《文皇大令》,《文皇大令》见于米芾《书史》,即指唐太宗《唐文皇手诏》。
米芾不但展玩,并临写数本不成,由于高超的真迹就在面前,气焰慑人,令他不敢下笔。
米芾于元旦日犹不辍临帖,其精勤于此可见。

作品赏析:

明代人都穆跋《元日帖》云:“翁此卷尝入绍兴秘府,后有其子元晖题识,盖海岳平生得意书也。
个中登海岱楼诗一首,下小字注云:‘三四次写,间有一两字好,信书亦一难事。
’夫海岳书,可谓入晋人之室。

此帖的大多草字写法直取晋人,用笔亦有晋人特色,如:第二行\"大众其、永\"大众,第三行\"大众不及\公众,如将第四、七、八、九行分割出来置于二王帖中,亦难以辨出。
而首行,是米芾行书的范例特色,如\"大众元、窗、喷鼻香、西、北\"大众等字,用笔提按变革大,且向右上耸肩取势,第二行\"大众向吾友\"大众尤其明显,\公众文皇大令\"大众与第六行\公众人、也、作、谱、友\公众等字,用笔爽劲,抑扬有力,粗细比拟强烈,是米芾用笔个性化的详细显现。
米芾用笔迅疾,腕力沉雄,既速且劲,跌宕生姿,线条粗细的变革比拟强烈,笔势连绵,气势逼人,脾气迸发。

此帖与《论书帖》是米芾的代表作,又是米芾艺术风格的又一个层次:古雅脱俗,意趣天成。
日本人中田勇次郎云:\"大众书法仿王羲之草体,超越常日的王字,而更得晋人高致之风姿。
\"大众均可见《元日帖》确是米芾草书中的佳作。
此帖字字多不相连,唯有一些字与字之间以末笔相连,如:\公众向吾友\"大众、\"大众不及\公众、\"大众本不\"大众;另有一些以游丝线相莲,如:\"大众怀可\"大众、\"大众在前\"大众、\"大众何得\公众。
字字笔滋精灵,若行若藏,首尾相接,旁边呼应,实是\"大众意到笔不到的\公众。
笔意极尽变革,擫拓相间,圆中蕴方,苍润互补。
看似洒脱不拘,实则结体自由不散乱,形成一种率真夷易的独特书风。
不雅观后有不枯、不俗、不媚、不弱的美感。

将此帖与王羲之的《初月帖》进行比较,明显看出其与《初月帖》有以下差异:其一,《初月帖》以绞转笔法为主,线条中段亦用绞转法,笔画的变革大都依赖绞转来完成。
《元日帖》以提按法为主,线条中段多提少按,轻巧妍媚,线条变革多以提按来完成;其二,《初月帖》朴厚,显得古,《元日帖》富于变革,显得新,正如孙过庭《书谱》中所言的\公众古质而今妍\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