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将要提到的这一首词,便是辛弃疾广泛吸纳屈原、杜甫等诗家精华所创作出来的名篇——《蝶恋花·月下醉书雨岩石浪》。

一、《蝶恋花·月下醉书雨岩石浪》原作赏析

《蝶恋花·月下醉书雨岩石浪》——南宋·辛弃疾

九畹芳菲兰佩好。
空谷无人,自怨蛾眉巧。
宝瑟泠泠千古调,朱丝弦断知音少。

冉冉年华吾自老。
水满汀洲,何处寻芳草?唤起湘累歌未了,石龙舞罢松风晓。

辛弃疾喝醉后写了首蝶恋花自喻为丽人深得屈赋精髓

词作意译:在野外里采摘芳兰,织为环佩。
又画成了一双蛾眉,只怨恨这空谷之中,无人夸赞我手巧。
古琴的声音多么美妙,弹断琴弦,知音也未曾来到。

年华悄悄地逝去,我的容颜已经朽迈。
河岸边开始涨水,芳草全被淹没了。
我呼唤起屈子的魂魄一起高歌,无奈一阵阵松风吹过,不知不觉中天已清晨。

辛弃疾这一首词中的“九畹”、“兰佩”和“蛾眉”都是化用了屈原《离骚》中的诗句。
“空谷”则是化用杜甫诗《佳人》:“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他在这一首词中模拟屈子,先用芳草织佩来润色自己,再用画蛾眉致敬屈原名句:“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琢谓余以善淫。

这是由于他在现实中,同样由于遭到“众女”的妒忌,被弹劾打压。
表面上看,这一首词唱的是美人寂寞无人赏,事实上歌颂的是孤忠遗世少知音。

原野那么广大,辛弃疾奔忙于其间。
采得畹中的芳草来装饰自己,象征他努力完善自己的品行。
他通过“画蛾”,修炼自己到至善的境界。

他希望别人来欣赏他的品行,可是他创造自己被伶仃在一个真空的天下里,周围除了他,并没有旁人。
就像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发出的叫嚣一样,先贤和后来者,和他不处在同一个时期。

他弹着宝琴,苦苦地寻觅知音。
无奈“知音少,弦断有谁听”?于是二心坎非常痛楚煎熬。
这个时候他已经开始朽迈了,他还能连续坚持自己高远的空想和做人的品行吗?说实话,他自己都不知道。

江岸边的水势盛大,它又开始上涨了。
这些江水象征朝廷中那些浑浊的势力和杂七杂八的声音,它们把岸边的芳兰全部淹没了。

作者担心江水感化了自己的灵魂,于是呼唤起水中的屈原。
这是他的精神偶像,他要和屈子一起高歌,一同起舞。

词人绝对不肯放弃自己毕生的崇奉,他要在这抱负的天下中,与异代的知音屈原来一场对话。
可惜老天连这样的机会也不肯多给,溘然一阵松风刮起,天已清晨,让他连梦都做不成。

不知道是谁说过:孤独才是生命的常态,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是孤独的,纵然表面上你有很多朋友。

越是智商高的人,越是复苏的人,内心越孤独。
尤其是像辛弃疾这样品性高洁的人,他在现实中的朋友本来就很少,以是他的内心远比凡人来得孤独。

这种孤独导致二心坎的痛楚,迫使他只能呼唤起屈原的亡魂,一起唱响千载遗留下来的悲歌。
这种无奈的孤独感,切实其实让人心痛。

只不过想做一场梦罢了,可是现实太残酷,竟然连梦也不让他好好地做。
读到这里,不能不让人为他一掬同情泪。

二、特立独行的辛弃疾

辛弃疾满腹韬略,才华过人。
当年曾向天子上“九议”、“十论”,希望能实现自己的抱负,可是没想到却连番遭受谄媚之人攻击,多次被罢官。
回归南宋四十余年,一大半韶光都被荒废了。

在宋代以前,中国文人大多允文允武的。
而到了宋代,文人基本上都成了文弱诗人,而辛弃疾是宋朝残余的少数尚武的文人。

他文能安邦治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
二十出头就当上了义军领袖,是一位能在百万军中取年夜将首领的剑客。
他的经历,决定了他不像宋代普通文人那样柔嫩寡断。

他没有什么朋友,一方面是由于他品性太过高洁,已经远远超出了普通人;另一方面,也和他的行事作风太强硬有关。

辛弃疾在湖南当安抚使的时候,大兴土木,积极进行武备活动,还组建了一支部队。
朝中有人创造了,立时向天子报告,说他要图谋不轨。

天子固然不信他这种爱国人士会造反,但是依然下金牌制止他建军。
可是他为了实践空想,收到金牌后秘而不宣,更加快了军营的建造事情,直至完成才公布。

他在江西当地方官时,遇上灾年,老百姓没有吃的,他就倾尽官家银器来赈灾。
并且严令禁止奸商囤粮,违令就斩,结果得罪了很多人。

朝中那些偏安的大臣们本来就害怕打仗,可是辛弃疾偏要几次再三上书哀求打仗。
一边还开始创建军队和工事,谁敢和他做朋友呢?

一些馋臣乘机造谣说他要造反,又骂他为官严苛,是一名酷吏。
又造谣说他敛财贪污,像一只饕餮侵略公家财产。

他知道随着韶光的推进,朝廷中支持他的人只会越来越少。
南渡壮志几时酬?给他的韶光已经不多了!
于是他在《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感叹自己像廉颇一样朽迈,问自己尚能饭否?

结果到了六十六岁时,他又再度因谗言被罢官了。
没有一个人能理解辛弃疾的心情,贰心里有好多话,却找不到工具倾诉,只有去找他的精神偶像屈原和杜甫去诉说。

结语

辛弃疾这一首词深得《离骚》的精髓,喻意高远,韵味悠长。
全词多用比兴的手腕,启示读者的想象。
尤其是下半阙中唤起湘累的片段,更是深得楚辞三味,令人觉得震荡之余,不由得对作者本人产生深切的同情。

理解辛弃疾的平生后再来阅读他的词作,很随意马虎被他高洁的品行和遭遇打动。
除了这一首词,他还有许多流传千古的名篇。
无论是借景抒怀,还是直抒胸臆都同样精彩绝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