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

西部不仅有奇异魄丽的自然风光,更有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和深厚的历史文化遗存。
西部是万山之宗,江河之源。
西部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是中原民族人文开山祖师的家园,是神话传说的故乡,是历史故事的宝库,是历代英雄建功立业的用武之地,又是边塞诗词出身的摇篮。
带看对神秘西部的无限憧憬和神往,我走向西部,接管了一场自然山水的熏陶和人文精神的洗礼。

一、麦积山石窟与敦煌莫高窟

我出行的第一站是甘肃省天水市。
天水是一座俏丽而又充满故事的城市。
景点很多,仅麦积山风景区就有180多处景点。
我们只游览了麦积山石窟和伏羲庙两处。
麦积山地处天水市东南,是西秦岭小陇山的一座孤峰。
了望酷似农夫所积麦秸垛而得名。
景区内松竹丛生,山峦迭翠,群峰环抱,麦积一秀崛起。
东西南三面皆为峭壁绝壁,全部窟龛开凿其间。
现有洞窟200多座,造像1万余身,壁画1300多平方米。
露天佛像高达十五米,龛中小佛像有的不敷半米。
惟妙惟肖,各具情态,维妙维肖。
主题有佛、菩萨、弟子、天王、力士等。
历涉后秦、西秦、北魏直至明清十多个朝代。
被誉为“东方雕塑艺术陈设馆”。
是丝绸古道上的艺术明珠。
因麦积山为范例丹霞地貌,石质难以精雕细琢,故此所有佛像皆为泥塑。
我们游客沿层层叠叠的盘山栈道走近一个个窟龛,瞻拜各尊佛像,但因大多窟龛都用铁网或栅栏隔开,有的干脆关闭门庭,根本无法详细瞻拜佛像尊容。
麦积山石窟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中国四大石窟。
拜别了麦积山石窟后,我们又飞往敦煌去领略四大石窟之首的敦煌莫高窟的风彩。
因到敦煌已是下午,购不到莫高窟的门票,只好,我们先去鸣沙山和月牙泉。
我见过各种各样大小不同的山,但沙山还是首次见到。
远了望去连绵的沙山宛如一座座金山,在阳光下闪着金光。
《敦煌录》云:“鸣沙山去州十里。
其山东西八十里,南北四十里,高处五百尺,悉纯沙聚起,峰如削成。
”月牙泉古称“沙井”,俗名“药泉”,在鸣沙山北麓,长不敷百米,宽约二十多米,最深处约五米。
四周流沙环抱,历经三千年而“沙不掩泉”,“泉映日月”,似有神佑。
真乃沙漠奇不雅观,塞外一绝。
自然造化之妙,人不知其以是然。
登临山顶,举目四顾、落日照耀群峰,明暗幻化,如浪涛奔涌。
俯瞰月牙泉一弯蓝盈盈碧水,倒映着金色的山峦和落日余晖,像一颗硕大的宝石熠熠生辉。
全体敦煌城的建筑和郁郁葱葱的树木尽收眼底。
构成了一幅独特的山水城郭画卷。
这便是鸣沙山晚照了。
越日,瞻拜莫高窟。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座落于敦煌市东南二十多公里外的鸣沙山东麓的崖壁之上。
始建于前秦,历经北朝、隋朝、五代十国、西夏六朝历代兴建,形成现在规模巨大的石窟群。
现有洞窟七百多个,壁画四十五万平方米,泥质彩塑(先雕刻大体轮廓,然后披泥浆)两千四百多尊。
是天下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
然而,长期以来它所遭受的毁坏和盗窃,特殊是那些异国盗贼对佛像艺术的劫掠,罄竹难书,令人发指。
走在莫高窟的大地上,我浮想联翩,心情难以沉着。
更对那些为保护洞窟佛像艺术而付出青春、热血乃至生命的仁人志士感到由衷的敬意。
如今,敦煌莫高窟已成为甘肃旅游的胜地,莫高窟也就成了敦煌一张靓丽的名片。
目前处于对洞窟佛像和壁画艺术的保护,绝大多数洞窟都已封存回绝参不雅观了,仅仅对外开放四个洞窟,游客想要不雅观赏全部洞窟,只能通过景区 特意拍摄的大型3D记录片。
我们到时门票早在一个月前已售磬,故此我们只好预定了一天后的应急票,与旅游大军一道匆匆不雅观赏了唐代开凿的四个洞窟。
因游人浩瀚,流动行进,不得勾留,纯系走马不雅观花。
对洞窟佛像及壁画博识的艺术风采并未留下多少印象。
至于西千佛洞,坐落于敦煌西部戈壁滩党河河谷崖壁之上。
洞窟狭小且幽暗,只能借助讲解员的手电光方可瞥见洞窟的塑像和壁画,其艺术代价不可与莫高窟同日而语。
有的洞窟遭凡夫涂鸦,面孔全非而不堪入目。
倒是洞窟前的湿地公园令人欣喜。
公园里绿树成荫,旱柳、胡杨、松柏树干粗壮茂盛,直插云霄。
有一株旱柳直径近三米,树围达八米以上,极为罕见。
党河水流汤汤,林间凉风习习,令人十分惬意。
与岸上的戈壁荒滩构成了截然不同的天下。

二、伏羲庙和塔尔寺。

寺庙文化与洞窟文化有很大的不同。
在天水市有伏羲庙,在西宁市有著名的塔尔寺。
伏羲庙原名“太昊宫”,俗称“人宗庙”,地处天水市内。
从某种意义上讲,天水市便是中原民族的出身地。
伏羲庙是中国西北地区著名古建筑群之一。
寺院坐北朝南,临街而建。
院落相套,四进四院,宏阔幽深。
全体建筑群包括牌坊、大门、仪门、先天殿、太极殿等。
层层推进,庄严雄伟。
先天殿和太极殿居于建筑群中心,是伏羲庙建筑的主体。
高大宏阔,庄严肃穆。
院内遍植古柏,挺立苍劲,浓荫蔽日。
原说有六十四株,象征伏羲六十四卦之数。
先天殿内塑伏羲像,高大威严,身披树叶,手持八封图。
主题为:“一画开天,肇启文明”。
殿顶绘有八八六十四卦图;太极殿内同样塑伏羲像,身披黄袍,两旁墙壁绘有伏羲功迹图及笔墨解释,内容是教民耕种渔猎,筑屋纺织等。
伏羲庙前是个偌大广场,每年6月22日在这里举行盛大的伏羲大典,即祭拜人文开山祖师伏羲进行的仪式。
来自全国各地和外洋华人代表,声势浩大,气势恢宏。
与伏羲庙一样,塔尔寺同样建在市区,在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
塔尔寺是我国西北地区藏传佛教的活动中央,享誉海内外。
塔尔寺是中国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六大寺院之一,也是青海省压倒一切的名胜古迹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塔尔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出身地。
塔尔寺集藏汉建筑风格于一体,规模伟大,气势磅礴,依山傍塬,分布于莲花山两坡之上。
紧张建筑有大小金瓦寺、大经堂、弥勒殿、九间殿、释迦殿、依诂殿、文殊菩萨殿、如来八塔、时轮塔等。
建筑错落有致,布局严谨,风格独特,雕梁画栋,雄伟壮不雅观。
殿宇内所塑佛像大小不一,皆慈眉善目,双唇轻合,通体鎏金,金冠和念珠镶有红绿松石,雍容华贵,金碧辉煌,远非石窟造像可比。
各大殿除主佛外,四壁有琳琅满目的大大小小佛像或彩绘壁画,还有传承古今的唐卡作品,无不只彩夺目,令人如入佛国之感。
不少信徒或上喷鼻香膜拜,或双手合,振振有词,投钱布施,更有藏胞于佛像前长跪匍匐、虔诚膜拜。
全体寺内游人如织,川流不息。
我们随人流拜会各个大殿,沐浴在浓浓的佛光里。
当我们走进末了一个大殿“度母殿”时,看到这样一幕。
一位身着藏装的老年妇人和一位年轻秀气的女子,身边带着一个三四岁的小女孩。
进入“度母殿”后,老年妇人对着佛像恭敬地膜拜,小女孩在她身旁虔诚地长跪膜拜,磕了足足有四五分钟。
老年妇人示意她停滞,可小女孩彷佛根本没有听见,连续膜拜不止。
我被小女孩的虔诚打动了。
征得老妇人的赞许,我把小女孩的膜拜动作拍摄了下来 。
拍完后我向老妇人伸出大拇指表示讴歌,老妇人向我回以朴实的微笑,而后,年轻的女子开始膜拜。
看到这里,我的心灵为之震颤。
作为教诲者的敏感思维油然而生:人的崇奉是何等主要!
而崇奉也是须要启蒙的。

三、青海湖和茶卡盐湖

6月22日凌晨,我们乘旅游大巴去往青海著名景区青海湖和茶卡盐湖。
一出市区,随团李姓女导游以流利而自满的口吻讲述青海省的历史与掌故,讲青海今昔的巨大变革,讲旅游的发展。
从回族富朱紫的一夫多妻制,讲到藏族人的生活习俗;从人文开山祖师伏羲讲到文成公主入藏;又从文成公主的日月宝镜讲到青海湖形成的传说;从唐僧西天取经讲到玉树晒经台的由来;从老龙王稽核四龙子的本领讲到西海,即青海湖的来历;从昆仑西王母讲到二郎神……滔滔不绝。
给予我们游客很好的文化享受。
让我们对青海深厚的历史文化有了一定的理解。
接着她又从神话传说讲到了青海省的旅游业。
她指着车窗外的草场和放牧的牛羊说到:现在草场正在沙化,已不敷以承载那么多的牛羊啃食,因此政府正在有操持地退牧转向旅游业,让牧民将草场种上不雅观赏的油菜花。
正说着窗外涌现大片大片油菜花海,令我们游客面前一亮,心情为之一振,纷纭举起手机拍照。
好多自驾游的游客将车停在花海边上,兴致勃勃,摆弄各种姿势在花丛中拍照。
拍照间,我忽然瞥见远处一道青灰色云烟,导游见告我那便是青海湖。
车子连续前行,一片片俏丽的像金子一样黄腾腾的油菜花在车外闪过,远处的青灰色云烟越来越宽,越来越蓝,很快大巴车就来到了湖边。
下车后,容身岸边,举目远眺,青海湖碧波万顷,气候万千,吞远山,连天宇,浩浩汤汤,波光粼粼。
蓝天白云倒映水中,各种水鸟在湖面上空款款飞行,悠然自得,时时发出几声清脆的啼鸣。
白色的浪花拍打着湖岸,发出哗哗的声响。
湖边有数不清的牦牛,骆驼和马匹,更有他们的主人,身着鲜艳藏装的男男女女,他们大声在招揽买卖。
在湖边不远处是经营小吃及旅游小商品的摊点,叫卖声此起彼伏,好不热闹。
与这里的湖光山色构成了不太和谐的音符。
一个小时后,我们连续乘车驶往茶卡盐湖。
在车上,我打开手机看到了有关青海湖的笔墨资料:“青海湖,藏语名为‘措温布’,意为青色的海。
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青海省境内。
中国最大要地本地湖,比著名太湖大一倍还多,全长105公里,宽63公里,环湖周长360多公里,湖面海拔3196米,四周有大通山,日月山,南山和橡皮山所环抱。
”我正看得着迷,忽然听导游说现在过得这座山叫橡皮山,海拔4400多米。
漫山长着稀疏纤细的小草,看着怎么也不像橡皮,到像是大象的脊背。
这时女导游又开始讲青海省的山水资源。
她讲到:“青海山水资源极为丰富,是“万山之宗”,“江河之源”。
有“中华水塔”之美誉。
山有昆仑山,中国第一神山,万祖之山,西王母的寓所,百神登临的仙山。
” 还有祁连山,唐古拉山,巴颜喀拉山,阿尔金山等等。
河除母亲河黄河之外,还有大通河,黑河,澜沧江,那棱格勒河,格尔木河,巴音河,喷鼻香日德河等、湖除青海湖和茶卡盐湖外,还有扎陵湖,鄂陵湖,达鲁柯湖,托素湖等。
说青海为“万山之宗、江河之源”真可谓名副实在。
过了橡皮山,车子进入一望无际的戈壁。
不见人宗,不见牛羊,只见一簇簇骆驼草在风沙中洋溢着生命的绿色。
导游见告我们,车子经由的正是我国三大要地本地盆地之一的“柴达木盆地。
” 被誉为中华“聚宝盆”。
别看表面贫瘠荒凉可是地下却埋藏着铁、铜、锡、盐等好多宝藏。
这让我蓦然记起曾到过的新疆克拉玛依,那里表面是荒凉的戈壁,而地下却埋藏着丰富的石油。
这柴达木盆地地表荒漠地下却有无尽的矿藏。
大自然真是一位公道而伟大的神祗。
导游讲述柴达木盆地还未讲完,凭窗了望戈壁的尽头与远山连接处涌现了一道洁白的银链,银链不断在加宽。
导游见告我们那便是茶卡盐湖了。
车子穿过乌兰县茶卡镇就来到了茶卡盐湖景区。
乘景区小火车来到湖心岛。
茶卡盐湖与青海湖完备不同,这里水很浅,湖心岛近处只有三四十公分,湖底全是晶莹洁白的盐晶体,细沙一样平常,湖水澄澈、沉着如镜,被旅行者誉为“天空之境”。
四周群山环抱,雪山倒影水中,白云在湖面漂浮游动,水天相交,盐湖与雪峰相互照映,一派青藏高原独特的自然风光。
用手机拍摄下来更是美不胜收。

西 部 行 吟 威县二中 赵英俊

四、阳关玉门关和嘉峪关

敦煌(古代沙洲府)甘肃省县级市,位于河西走廊最西端,地处甘肃,青海,新疆三省交汇处,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主要交汇点。
6月25日一大早,我们乘车出敦煌市西行,左侧是连绵的鸣汉山,右侧是戈壁旷野,平坦孤寂,寸草不生,一派荒凉。
车行七十多公里后,我们忽然看到一片绿洲,这是一片农田,庄稼长势良好,一架架葡萄硕果累累,路旁一排排的杨树浓荫匝地。
这便是“阳关镇”,阳关所在地。
全体村落落,座落在河谷古董滩上。
不一会儿,车子开进了阳关景区。
阳关是古代陆路对外交通咽喉之地,是古丝绸之路必经的关隘。
因地处玉门关南而得名。
始建于汉武帝元鼎年间。
名扬天下,情系古今。
旧时《敦煌县志》曾把玉门关与阳关两关遗址合列为“敦煌八景”之一。
昔日的阳关古城已荡然无存,仅有一汉代烽燧遗址依然耸立在墩墩山之上。
今日的阳关是仿古新建的,只有景区事情职员身着汉服以及摆放的仿古武器能让游人产生一些回望历史之感。
阳关前广场塑有一尊张骞策马昂首的塑像。
南侧展厅陈设着有关阳关的图片以及笔墨资料,在讲述着阳关的前世今生。
在一壁墙上挂着一幅木刻的古丝绸之路路线图,我们聆听讲解员的讲解:“当年的商队从长安出发,到敦煌进行补给后,出两关,穿越沙漠,到达鄯善(今新疆若羌),再到于阗,接着过葱岭(帕莱尔高原的喀喇昆仑山)到达安息(今伊朗高原和两河流域)后,和从玉门关出发的商队汇合再到塞琉西亚,末了到达土耳其和埃及。
”这太让人震荡了!
黄沙漫天,荒无人烟,驼铃悠悠,风霜雨雪,几度春秋。
为梦想赴征路,置安危于度外。
她还说到:“当年玄奘法师便是出玉门关辗转中俄边疆西行到伊朗和巴基斯坦,折返印度。
十七年后返国,经阳关回长安”。
自西汉以来,多少将士在这里防守征战,多少商贾僧侣使者曾在这里出关,又有多少文人骚客面对阳关,感慨万千。
阳关啊!
你凝聚了太多太多的历史云烟。
告别了阳关,我们乘车北上玉门关。
道路两旁,千里戈壁,更加荒漠孤寂。
不见村落屯,不见人烟,不见草木;地上没有生物,天上没有飞鸟。
如不是车轮下的柏油路和路旁的线杆,恍若隔世。
了望天边好似湖水在荡漾流动,有时还可以瞥见村落镇和屋舍。
那便是所谓沙漠戈壁上的海市蜃楼。
司机见告我沿此路往西北行150公里就进入了“去世亡之地”罗布泊了。
原打算沿此路,先去往雅丹妖怪城,回来再去玉门关,没想到路上突遇沙尘暴,无奈折返玉门关。
玉门关遗址地处河西走廊最西端,疏勒河南岸,以小方盘城遗址为中央,包括城址两座,烽燧二十座,长城遗址十八段。
对外开放的是小方盘城遗址,大方盘遗址和当谷燧周边汉长城遗址。
没想到的是著名的玉门关竟是只有二十多米见方的土围子。
黄胶土夯筑,开西北两门,高十来米;距此十五公里处是“大方盘城”,别号河仓古城,为汉玉门关守军之粮仓,同为黄胶土夯筑,现有断垣残壁的墙体矗立在那里。
自小方盘城遗址西行十几公里便是一段汉长城遗址。
断断续续,高低不一,墙体一层砂石一层荻苇夯筑而成。
现存高度仅有一两米,厚度一米旁边。
我有点迷惑,作为防御体系的长城何以能敌挡刁悍匈奴的千军万马?在西端土岗上耸立着一座烽燧。
城墙之下分明有坍塌痕迹。
站在这断壁残垣之下,我的思绪蓦然回溯到两千多年以前的烽火岁月。
当年在这长城下汉朝铁军与匈奴军队曾发生过多少场斯杀,汉朝名将李广,霍去病,李广利,赵破奴等等,曾在这里驰骋征战,功载史册。
这里曾留下过张骞出使西域的脚印,曾留下过班超年迈思归,“但愿生入玉门关”的希冀,更留下无数戍卒苦熬的岁月。
又有多少年轻的将士血染戈壁,埋骨黄沙?这时我自然想起王昌龄的著名诗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是啊!
多少戍边征战的年轻生命与这长城一起沉睡了几千年。
他们灵魂的泪眼或始终在遥望着故土长安。
至此,我们脑际溘然涌出一首小诗:“阳关北向玉门关,戈壁千里绝人烟。
残垣断续依稀在,边魂无计思长安。
”据有关资料记载:汉时的玉门关商旅络绎,青鸟使往来、驼铃悠扬,人唤马嘶,一派繁荣景象。
登临古关,举目远眺,沼泽遍布,沟壑纵横,长城蜿蜒,烽燧兀立,胡杨挺立,泉水碧绿,红柳花红,芦苇摇荡,与古关雄姿交相照映,令人憧憬。
但最晚至唐代繁荣不再,零落荒凉起来。
我们可从唐宋边塞诗词中窥见端倪。
最范例的莫过于王之涣《凉州词》了:“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东风不度玉门关。
”到了这里我恍然悟出,王诗开篇“黄河”确实是“黄沙”所误,因玉门关这里只有疏勒河而无黄河。
于是我斗胆步王诗之韵胡诌四句打油诗,权作玉门关之行的收笔:“疏勒河水流欲断,汉家长城似残垣。
不闻羌笛怨杨柳,唯见黄沙吞远山。
”回到敦煌,越日,乘高原动车直奔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
嘉峪关始建于明洪武年间,由内城,外城,罗城,瓮城,城壕和南北两翼长城组成。
全长约六十公里。
城关两侧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北连黑山悬壁长城,南接天下第一墩。
是明长城最西真个关口,河西走廊最西之隘口。
史称河西咽喉。
阵势险要,建筑雄伟,有“连陲锁钥”之美誉,古丝绸之路交通要塞,中国长城三大奇不雅观之一。
外城正中大门额刻“嘉峪关”三个大字,内城城高九米,东西开“光化门”和“柔远门”两门,城墙建有箭楼、敌楼、角楼,阁楼、闸门等建筑,两边城墙上座落多门土炮,彰显军事关隘的威武而不可陵犯。
站在城头北望黑山山峦,南眺祁连雪山,黑白照映、气势雄伟,蔚为壮不雅观。
同为古代关隘,嘉裕雄关远非阳关和玉门关可比,不同日而语。
愉快之余,遂吟小诗记之:“登嘉峪关:巍峨戍楼镇边关,城头旌旗迎风展。
遥忆千古征战事,剑影刀光暗雪山。
我用时旬日,穿越西部四座城市:天水市、西宁市,敦煌市和嘉峪关市;不雅观赏了十二个景不雅观:麦积山石窟、伏羲庙、青海湖、茶卡盐湖、塔尔寺、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敦煌古城,阳关、玉门关、嘉峪关和悬壁长城。
我与普通游客一样,行色匆匆、蜻蜓点水、浮光掠影,走马不雅观花,但终有一些粗疏的不雅观感萦绕于怀而不吐烦懑,于是欣然命笔写下了上述浅陋的笔墨,略与诸君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