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温庭筠
柳丝长,春雨细,花外漏声迢递。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
喷鼻香雾薄,透帘幕,惆怅谢家池阁。
红烛背,绣帘垂,梦长君不知。
译文
柳丝柔长春雨霏霏,花外传来连绵不绝的更漏声。这声音惊起了塞外大雁,在那城头上宿眠的乌鸦也清醒,就连那画屏的的金鹧鸪彷佛也被惊醒。薄薄的喷鼻香雾透入帘幕之中,俏丽的楼阁池榭啊再无人一起不雅观赏。绣帘低垂独自背着垂泪的赤色烛炬,长梦不断远方亲人啊可知道我的衷肠?
注释
更漏:古人用铜壶滴漏来计时,将一夜分为五更。子:曲子的简称。漏声:指报更报点之声。迢递(tiáo dì):迢遥。塞雁:北雁,春来北飞。城乌:城头上的乌鸦。画屏:有图饰品的屏风,为女主人公居室中的摆设。金鹧鸪(zhè gū):金线绣成的鹧鸪,可能绣在屏风上,也可能是绣在衣服上的。薄:通“迫”,逼来。惆怅(chóu chàng):失落意、烦恼。谢家池阁:豪华的宅院,这里即指女主人公的住处。谢氏为南朝王谢,住所多有池阁之胜。后来便成为一共名。韦庄归国遥词中有“日落谢家池阁”句。红烛背:背向红烛;一说以物遮住红烛,使其光芒不向人直射。
赏析
这首词表现了一个思妇在春雨之夜的孤寂境遇和愁苦思恋。
上片写室外之景。首三句描写春雨绵绵洒在柳丝上,洒在花木丛中的环境。独处空闺的人是敏感的。外界的事物很随意马虎触动其心绪,何况是在万籁俱寂的春夜。因此,当她听到从花木上掉下来的雨滴之声,犹误以为是远方传来的计时漏声。可以想象,思妇由于对远人的眷念时候萦系在心,无法释然。故而心绪不宁,度日如年。那雨滴之声就像是放大了的漏声,对她来讲就格外地刺耳。柳丝、春雨等本是浓丽之景。但在这里只是用来暗示思妇悲惨的心境,增强比拟的效果。“惊塞雁”三句则进一步渲染思妇的这种生理觉得。人忍受不了这夜雨之声的侵扰,那么物又如何呢。在思妇的想象中,纵然征塞之大雁,宿城之乌鸦,乃至是画屏上之鹧鸪也必定会闻声而惊起,不安地抖动其翅翼。这几句是移情于物的写法,以惊飞的鸟来暗示思妇不安的心情。“画屏金鹧鸪”乍一看似突亍铿由室外移至室内,由听觉变成了视觉。实在,描写静止的鹧鸪逐步变得灵动起来,这种错觉恰好衬出思妇胸中难言之痛楚。
下片描写思妇所居之室黑幕形。在兰室之内,炉喷鼻香即将燃尽.喷鼻香雾逐渐消散,但却依然能透过层层的帷帐。在这样精细雅洁的环境里,思妇的心态却只能以“惆怅”两字来概括,可见其凄苦。这里“谢家池阁”泛指思妇住所。由于这些华堂美室曾经是思妇与离人共同欢快的地方。现今独自居住,物是人非,故其生理觉得就迥然不同。“红烛背”三句则进一步描述了在这孤寐无伴的夜晚。百无聊赖的环境下思妇之景况。如何才能排解心中绵绵不绝的离情,如何才能寻觅离人的踪影。只有吹熄红烛,放下帐帷,努力打消外界的滋扰,进入梦乡。然而“梦长君不知”,这又是一种多么可悲可叹的情景。
全词用暗示的手腕,造成蕴藉的效果,思妇寂寞悲惨的生理状态,深奥深厚细腻的感情天下,险些都是从详细的物象中反响出来的。
来源:唐诗宋词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