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峰阁①
一阁窗收四面峰,
何峰不削紫芙蓉②。
夜来更不妨明月,
影里男子尽是松。
【作者】
杜濬(jun,1611-1687),原名诏先,字于皇,号茶村落,晩号半翁,湖北黄冈人。明崇祯时太学生,不得志,乃刻意为诗。明朝灭亡后,避乱居南京,故诗集中题咏南京名胜的诗作颇多。杜濬老而益贫,去世后无以入殓,数年后,才由好友江宁知府陈鹏年葬于钟山北麓。有«燮雅堂文集»、«燮雅堂诗集»。
【注释】
①紫峰:位于栖霞山中峰之麓。 清顺治五年( 1648),溧阳陈旻昭等人主持建筑栖霞寺时,于此峰建造紫峰阁。 乾隆天子曾多次吟咏,并将其列为“栖霞十景”之一,下方即是白鹿泉,紫峰、起源相映生辉。当时栖霞寺方丈觉浪禅师常在此说法。紫峰阁后毁。近年于原址复建紫峰阁,并设立了南京云谷字画院 。
② 芙蓉:荷花。
【赏析】
这个题目是组诗,诗题下有一段序文,详细交代了这组诗的写作背景:“余客金陵,游栖霞,越日事也。迟至廿年,晚矣。赖景象天晴,游侣不杂,平生遭际以此为幸。顾以吊唁仲儿,心创未复,不耐营度作记,又不耐寻思作五言古诗,惟七言绝句差可任意拈弄,来回得如干首。挂漏眇小,不敷以辱山灵,盖聊纪时地而已。其游以戊戌十一月初六日往,以初九日返,何其速欤,抑有说欤。 同游为王子于一、蒋子前民兄弟、周子贞栖、家兄方朔、儿子世农共七人。”由这篇序文可知,这组诗写的是顺治十五年戊戌(1658)十一月上旬的这次栖霞山之行。同行的有王于一、蒋前民兄弟、周贞栖、杜濬的哥哥杜方朔、儿子杜世农等。此时的杜濬由于刚刚遭遇儿子之去世,心情不好,不能作长篇五古,只作了一组七绝。
当年的紫峰阁今已不复存在,通过作者的描述可以看到,阁子四面有窗。 从阁内向四周看去,每面的山峰都如雕刻的芙蓉一样平常。这种格局的建筑非常适宜山间赏月。晩上,明月从林中升起,皎洁的月光洒满阁子。窗外的松枝随风摇荡,斑驳的树影投射到阔内,仿佛浓密的男子一样。全诗虽只四句,但作者以紫峰阁为中央,以透过对紫峰阁的所理所感为纽带,刻画了一副幽美的山居图。作者与诸朋侪坐于阁中,望着窗外的美景,心中的烦恼暂且抛至一边,仿佛全体身体都融入了这宁静的自然风光中。构造上,此诗分为二层,前二句开门见山,解释紫峰阁的构造及与周围景致的相互合营,“收”字强调了紫峰阁的不雅观景效果之好。三四句转而描述夜间紫峰阁的月色,白天与夜晩均各有千秋。一个“更”字,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紫峰阁的赞颂与喜好。此诗风格明白晓畅,蕴藉隽永,令人回味无穷。
附注:《诗栖名山》一书是由程章灿教授主编,选录了自南朝至民国95位墨客的126首题咏栖霞山的诗书。
摘录:《诗栖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