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江上渔者》
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此诗作于北宋景祐元年(1034年),范仲淹四十六岁时主政苏州,为治水患巡察水情。目睹江中扁舟在风浪中起伏,感慨而作。
诗中描述江岸熙攘,人们只为品尝美味鲈鱼而来。然而,无人关注捕鱼者的艰辛。后两句将视线转向水面,展示小船在波浪中飘摇颠簸的景象,深刻比拟岸上人的享乐与渔夫的困难。
墨客通过"江上"与"风波"、"往来人"与"一叶舟"、"往来"与"出没"的强烈比拟,揭示世道不公,表达对渔民的同情,暗含对岸上人的规劝。
全诗以平实措辞刻画普通人物事物,却传达不平凡的思想情绪。范仲淹希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关注,表示了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社会公正的追求。
-2-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唐·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这首诗是王维写给好友裴迪的酬赠诗。两人常在辋川共度闲应时光,诗中描述了辋川深秋的美景和隐居生活的乐趣。
首联和颈联奥妙选取寒山、秋水、落日、炊烟等富有时令特色的景物,勾勒出一幅和谐安谧的山水画。"转"、"日"、"余"、"上"等字用得精妙,授予静态景物以动感。
颔联和尾联刻画墨客与裴迪的形象。王维倚杖柴门,听蝉临风,展现安逸闲适;裴迪醉酒狂歌,表示狂士风姿。墨客借陶渊明"五柳"典故自况,将裴迪比作楚狂接舆,表达对朋侪的赞许和欢迎之意。
全诗景物与人物交替呈现,情景交融,既展现辋川秋天景色之美,又抒发墨客的闲居之乐和对朋侪的朴拙情意。诗、画、音乐完美结合,构成一幅意境深远的艺术佳作。
-3-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宋·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缺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喷鼻香。
村落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此词作于公元1083年(宋神宗元丰六年)夏末秋初,苏轼谪居黄州第三年。全词描述了一幅夏日雨后的屯子小景,展现作者幽居生活的自我写照。
上片奥妙利用推移镜头,由远及近描述环境。"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七景并现,营造幽狭氛围。"翻空缺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喷鼻香"则呈现清新淡雅的意境,暗示词人百无聊赖、自寻安慰的心境。
下少焉画词人拄杖溜达村落边的形象,表示失落意感情。末句"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是画龙点睛之笔。"殷勤"暗含词人对被众人遗忘的感慨,"又得"和"浮生"则揭示其得过且过、消磨岁月的悲观思想。
全词通过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塑造了一个烦闷不得志的隐者形象,深刻反响了苏轼谪居期间的心境。
-4-
《临平泊舟》
元·黄庚
客舟系缆柳阴旁,
湖影侵篷夜气凉。
万顷波光摇月碎,
一天风露藕花喷鼻香。
这首诗描述了墨客夏夜泊舟所见景致,境界阔大,意境深远,表达了作客他乡的孤独寂寞感。墨客对周遭环境的感知达到了极致。
首联"客舟系缆柳阴旁,湖影侵篷夜气凉"描述墨客在月光明亮的夜晚泊舟柳阴,感想熏染湖光月影映照船篷带来的凉意。"柳"字暗示别离,可能预示墨客面临一场离去。
颔联"万顷波光摇月碎,一天风露藕花喷鼻香"展现墨客走出船篷寻凉所见所感。诗中领悟视觉、嗅觉、触觉三种感想熏染,营造出一个令民气旷神怡的"清凉天下"。"万顷"、"一天"对仗工致,突显境界空旷悠远。
月光被摇碎可能象征墨客空想或思念的破碎,令民气酸。然而,藕花喷鼻香气的存在又为诗境增长了一丝活气与希望。全诗通过细腻的感官描写,深刻展现了墨客繁芜的内心天下。
-5-
《鹊桥仙·己酉山行书所见》
宋·辛弃疾
松冈避暑,茅檐避雨,闲去闲来几度?
醉扶怪石看飞泉,又却是、前回醒处。
雇主娶妇,西家归女,灯火门前笑语。
酿成千顷稻花喷鼻香,夜夜费、一天风露。
这首词作于公元1189年(淳熙十六年),是辛弃疾50岁时罢官后居于江西上饶时所作,以屯子生活为背景抒发情怀。
上片描述作者在带湖附近的生活。"松冈避暑,茅檐避雨,闲去闲来几度?"简练概括了他的日常。"闲"字暗示被迫闲居的无奈,与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志向形成强烈比拟。"醉扶怪石看飞泉"进一步表现其借酒浇愁、对朝政失落望的心境。
下片转向描写屯子生活。"雇主娶妇,西家归女"展现了农人婚娶的欢快场景,与作者的孤寂形成比拟。然而,辛弃疾并未沉浸在自怜中,而是分享了农人的喜悦。末句"酿成千顷稻花喷鼻香,夜夜费、一天风露"表达了他对农人丰收的喜悦和关心。
全词在描写闲散生活中透露出生之痛,又在农人纯朴生活中展现超脱情怀,情境交融,意境清新旷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