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中国诗坛上难以超出的一个高度。
李白力主规复诗骚传统,将“复古”视为己任,因此他的诗歌自有一股“清真”之风,措辞虽然普通但不乏生动,例如他的《赠江伦》

赠江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一首送别诗没有过多的惜别充满高古磅礴只有李白做获得

本首小诗措辞普通如口语,有民歌的特点,第三句“桃花潭水深千尺”明写好友江伦之情,但是也足见李白与好友临别时的惺惺相惜以及无限惜别的心底真情。
简短的四句诗,把两人的交情之笃写得入木三分又极为动人,令人惊叹。

再比如被列为唐诗启蒙篇目的《静夜思》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昂首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床”指井栏,墨客坐在井旁,看满地的清辉,有如一层寒霜,抬开始瞩目空中一轮明月,低下头深深怀想自己的故乡……

本首《静夜思》措辞朴实普通,但是所传达的情绪却丰富而深曲,一首小诗深深地戳中万千游子的心房。

李白想象奇特瑰丽,情绪豪放,诗句洒脱驰骋,形成了他光鲜的风格。

例如《望庐山瀑布》

望庐山瀑布

日照喷鼻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将瀑布比作银河直落九天,其想象不可谓不奇。
四句诗,将山川奇丽之景用笔墨生动形象地描述出来,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则是一幅壮丽画卷。

李白的最高造诣是绝句和歌行体诗歌,上文所举例子都是五言、七言绝句,李白还有许许多多精良的歌行体诗歌。

“歌行体”是古诗的一种文体,是在乐府诗的根本上发展而来。
鲍照,南朝期间宋人,他接管学习乐府诗,并交融贯通,创造出以七言为主的歌行体诗歌。
号称“孤篇盖全唐”的《春江花月夜》(作者为唐代张若虚)便是歌行体诗歌成形的标志。

“歌行体”一样平常以七言居多,个中也有穿插三言、五言或九言的诗句。
“歌行体”诗歌的名称常日也会冠以“歌”、“行”或“歌行”,例如我们熟知的《长恨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琵琵行》、《兵车行》等等。

本日我们一起来品读李白的一首歌行体送别诗——

灞陵行送别

唐 李白

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

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

我向秦人问路歧,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

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

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

长安城东南有汉文帝陵墓,因灞水从此流过,以是也称灞陵。
灞陵亭为古亭名,灞水上有桥,称灞桥,这些都是古人常常送别之地。

因此开篇两句接连涌现的灞陵亭、浩浩灞水等都陪衬了浓郁的送别情景,如此赋兼比兴的开篇一下子打开了本诗的格局。

接下来的两句,是面远景物的描写。

“古树”两字一出,给人的印象即是遒劲苍老,历经风霜。
虽则是春天,但是墨客不写春花春柳,单写“无花古树”,这更贴合彼时墨客的心境。
而无花的古树也远比花开满枝更能唤起人们对历史沧桑的不雅观照,更能激起人们对兴衰更替的感叹。

“春草”的意象出自《楚辞》。
《楚辞·招隐士》中有这样的句子:“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春草”本身就透露出惜别、忧伤的感情,何况墨客在“春草”前又冠以“伤心”两字。

“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
”墨客与朋侪在灞陵亭话别,举目见苍劲古树,低头见春草凄凄,这俯仰间皆是深奥深厚忧伤。
诗至此两句足见诗人情感的沉重与丰沛,诗的意境也变得阔大起来。

五、六句,“我向秦人问路歧,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

王粲,建安年间著名才子,他的诗赋排“建安七子”之冠,与曹植并称“曹王”。
建安初期,董卓祸乱长安,年轻的王粲虽已拜官,但是没有上任,出长安往荆州,投奔荆州牧刘表,在他辞别长安之际留下了“南登灞陵岸,回顾望长安”的诗句,本诗在这里引入王粲当年黯然离都城的往事,暗喻朋侪此番离开长安也是由于仕途上的迫不得已。

后两句,接续第五、六句顶针而下,“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

西京,指长安。

紫阙这里代指皇宫。

落日浮云,在古诗中暗指奸佞当道,蒙蔽圣听。
例如李白另一首《登金陵凤凰台》诗中就有“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的句子。

绵绵古道,直指西京,它曾承载着多少人的希望,可是古往今来,这条古道上又有多少伤心人经由呢。
当年的王粲如此,本日朋侪也迫于无奈要离开长安,而自己空有满腹诗书、一腔热血,目前只能在翰林院作一个御用文人,在帝王饮酒作乐之余添些雅兴,这对付有抱负有空想的人来说,不啻最大的折磨。

本诗至此,离去的悲哀与出息的渺茫相交织,于是自然而然引出末了两句:

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

“骊歌”(有的版本写作“黄鹂”)指《骊驹》,《骊驹》是先秦诗歌,隋唐期间著名的经学家颜师古曾为《骊驹》作注:“服虔曰:‘逸《诗》篇名也,见《大戴礼》。
客欲去歌之。
’”后因以为典,指告别。
”翻译过来便是说:服虔(东汉经学家)曾说:“(《骊驹》)是《诗经》未曾收录的民歌,《大戴礼记》中有记载,是在游子离去时所唱之歌。
”后人用作典故,意为告别。

本首诗紧扣送别,句句环绕离情,但是又不仅限于离情,它不雅观照历史,洞悉沧桑,诗中将自身的不平、朋侪的坎坷与古人的失落意相领悟,悲古伤今之情借一系列意象奔驰而来,从聚焦个人情绪的伤别长亭、滚滚灞水、苍劲古树、绵绵碧草;到抚今追昔、感叹时局的王粲古道、落日浮云;再止于断肠之处骊歌愁绝,一气呵成,诗的节奏势如破竹,但是情绪又深奥深厚绵密,因此本诗更显憨实而少了些激越暴躁,有沉郁但也不会过于哀伤。
一首送别诗写出这样高古磅礴的气候,也只有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