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大家个小问题。假设屋外正不才雨,请在三秒内,想出一个有文化的词语来形容降雨情形。
@景象预报十级听众:小雨,中雨,大雨,暴雨。
@针言爱好者:斜风小雨,狂风骤雨,瓢泼大雨,疾风暴雨。
第一个回答够简约,但彷佛不足有文化。后一个回答挺有文化,但彷佛不足简约。那么,还可以用什么词呢?
古人莞尔一笑,答道:霡霂(mài mù),滂霈(pānɡ pèi),雴霫(chì xí)。
随着朗读一遍,总算是把发音整明白了。不过,这几个词语说的是啥意思?确定是在说下雨?
还真是,“霡霂”指小雨,“滂霈”指雨水盛大之貌,“雴霫”指大雨。这些词也常能在古人的诗文中见到。
惜字如金的古人,最讲究遣词造句。除了“霡霂”“滂霈”“雴霫”,古人还会利用哪些词有文化地表达景象呢?
八方之风:东风、胡风、商风
先来看看风。风是古人较早把稳到的自然景象征象之一。前段韶光歌曲《大风吹》特殊火,歌词有句是“就让这大风吹,大风吹,一贯吹”,“大风”是在形容风的程度。现在常常利用的微风、狂风、狂风这类词也大都是在描写风的程度。
实在,风还可以从其他角度进行不雅观察。比如,风的来向。
我国是范例的季风气候,风向与时令、农业生活联系紧密。古代盛行“八方风”的说法。所谓的八方,是指东、西、南、北,加上东南、西南、东北、西北。
稍加理解便可知道,这八方风并不是没有规律可循,它与二十四节气对应。《不雅观象玩占·八方狂风占》中详细说了这种对应关系,冬至往后的四十五日,主北风;立春往后的四十五日,主东北风;春分往后的四十五日,主东风;立夏往后的四十五日,主东熏风;夏至往后的四十五日,主熏风;立秋往后的四十五日,主西熏风;秋分往后的四十五日,主西风;立冬往后往后的四十五日,主西北风
小满节气刚过,按照古人的说法,小满在立夏与夏至之间,现在该当紧张刮东熏风。
八风与节气对应的示意图
古人作诗时常常利用“八方风”观点。如“东风”常常被用在描写春天的诗句中——“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辛弃疾《青玉案》)等等都是如此。
“西风”常常被用在描写秋日的诗句中,古人留下了“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天净沙·秋思》)这些诗句。
初读这些诗,以为墨客只是在奉告读者风的来向,但已在不经意间向读者透露了时令、温度的信息。
大概你会迷惑,古诗多为五言诗、七言诗,短短一句话中利用“东风”这些二字词问题不大,利用“西北风”这些三字词不会显得有些违和吗?
别担心,古人已经想出了办法。古人将八卦与风匹配,如此便形成坎风、艮风、震风、巽风、离风、坤风、兑风、乾风(北风、东北风→西风、西北风,一圈)。下次若是再在诗文中碰上“八卦+风”的名称,可一定要瞬间会意,这可能是作者在见告你背后的时令信息呢。
不同方位刮来的风还拥有别称:北风,别号“胡风”“广莫风”;东北风,别号“条风”“融风”:东熏风,别号“清明风”;熏风,别号“景风”;西熏风,别号“凉风”;西风,别号“阊阖风”;西北风,别号“不周风”。这些涌如今诗句中的别称,每每包含着多重信息。以“胡风”为例,胡风指从北方刮来的大风,也意味着寒冷。李白有诗“寒云夜卷霜海空,胡风吹天飘塞鸿。”(《白纻辞三首》)这里“胡风”就与“寒云”呼应,指凛冽的寒风。
来源/李传军 《四季八风:风与中国古代民众的韶光生活》
古代还有“五方风”的说法。古人以五音宫、商、角、徵、羽,匹配东、西、南、北、中五方。五方风也被写进诗歌里,如“商风”。“商风”为西风、秋风之意,“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藏”(阮籍《咏怀》),“商风”一词给诗句带来了无限的悲怆之感。
电闪雷鸣:天鼓、天笑、银索
说完了风,再来看看雷电。对今人而言,若是在雨日听到轰鸣的雷声,一定不会以为奇怪。科学见告我们,雷电是大气中的放电征象。
古人对雷的感想熏染却不是这样。由于不理解雷电的事理,古人对雷电怀有敬畏之心。现在很多玄门宫不雅观配有雷神殿,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古人对雷神的重视。在古人心中,雷神是惩罚恶行之神,如果做了坏事,或者违背誓言,很有可能会遭到五雷轰顶去世。
雷声的神秘与古人对雷的敬畏共同塑造了古人对雷神的想象。在一些民气中,雷神是自然神,有着野兽的形态。《山海经》中,最早的雷神是龙身人头,“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在吴西”。还有人认为,雷神是鸟形。研究表明,汉画中的某些雷神形象残留有鸟的局部特色。玄门中,雷神多为人形,玄门中的雷神已经形成一套系统,包括有元帅、主将、副将、雷兵雷吏,人物类型十分丰富。
从文学作品来看,古代作者还是更喜好把雷神与鸟的造型关联起来。《西游记》中孙悟空的长相被形容为“毛脸雷公嘴”,“雷公嘴”说得是瘦瘦尖尖的嘴脸,“捌形状尖锐如鸟嘴”(赵永岐:《中华图像文化史》)。
影视剧中的雷公与孙悟空。来源/电视剧《西游记》截图
在神话中,与雷干系的神仙形象也多与鸟有联系。《封神演义》中,雷震子就拥有一对翅膀,对自己描述是“青头红发,高下獠牙,又长出两边肉翅”。
《封神榜》中的雷震子。来源/电视剧《封神榜》截图
或许是由于古人对雷产生缘故原由的不解,古代与雷干系的词语,融入了不少古人的想象。
古人把雷声称为“天鼓”。每当听到雷神,古人便想象这隆隆的雷声是雷公左手拿连鼓,右手拿椎,扣击所发出的声音。宋代墨客谌祜写道:“万壑松风天鼓吹,四围花月锦帘栊。”(《句》)“天鼓”说的便是雷声。
雷声还被称为“玉虎鸣”,隆隆的雷声很像老虎低吼的声音。蔡云在《吴欲》一诗中写道:“雪瓜火酒迎新爽,怕听天边玉虎鸣”,“玉虎鸣”说的也是雷声。
雷声常常与闪电相伴。古人虽然无法阐明为何雷声之前,天空会显现出一道道光芒,但他们用手中的笔将这一征象记录下来。闪电的光蜿蜒得犹如一条条金色的蛇,“金蛇”一词便出身了。宋代陆游《南遇大风雨》写道:“千群铁马云屯野,百尺金蛇电掣空。”诗句提到了宛如“金蛇”的闪电。还有人以为闪电更像是缆索,宋代杨万里在《望雨》中写“霆裂大瑶瓮,电萦湿银索”,用“银索”一词来描述闪电的颜色和形状。
古人诗文中还用“天笑”指代闪电。“天笑”这一说法背后还有个有趣的神话故事。传说,神仙东王公与玉女玩投壶游戏,每每遇上投不中时,上天便为之一笑,这便成了人们能够见到的闪电。也正是由于这个神话故事,闪电还多了一个“投壶光”的别称。隋代墨客辛德源“云衔天笑明,雨带星精落”(《霹雳引》),个中的“天笑”说的便是闪电划过的场景。
影视剧中的投壶礼。来源/电视剧《知否知否》截图
一些水汽:岚烟、霏微、沆瀣
当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集成水珠,分布在低空中,便形成了雾。为了描写雾气,古人也动足了脑筋。古人把山间的雾气称为“岚”,萨都刺《过采石驿》的“轻岚浮野树,凉雨过淮天”,“轻岚”说的是山间薄雾。魏晋夏侯湛《山路吟》的“冒晨朝兮入大谷。道逶迤兮岚气清”,“岚气”同样是指山间清晨轻薄的雾气。“岚”也常常与“霏”字连用,林逋《山阁偶书》的“但将松籁延佳客,常带岚霏认远村落”,“岚霏”说的是墨客在山间碰着的云雾。“岚”也可以和其他字组词,当“青”与“岚”结合,“青岚”一词就指竹林间的雾气。
除了“岚”,古人还喜好用“烟”来形容缥缈的雾气。最熟习的莫过于范仲淹《岳阳楼记》中那一句“长烟一空,皓月千里”。短短八个字就描述出湖面上的大片烟雾消散后,月光一泻千里的景象。
岳阳楼。来源/记录片《航拍中国·湖南》截图
古人对雾的不雅观察十分细致。如果古人见到的雾中还带点儿小雨,那么他们会用“霏微”一词;如果他们面对的是山间大雾弥漫的盛貌,他们则会利用“氤氤氲氲”一词。
夜间水气遇冷,在地雾上凝集成的小水珠,便成了露。古代的露水有另一种叫法——“沆瀣”。宋代墨客洪咨夔诗中“晚风不动稻苗平,叶叶头边沆瀣明”(《幽芳晚凉倚窗不雅观稼》),提到了晚间露水在月光之下透着光亮的情景。从诗句看,“沆瀣”是个特殊美好的词语。但是现在“沆瀣”多涌如今针言“沆瀣一气”中,形容负面的关系,为什么美好的露珠会有贬义?
这也有一段小故事。“沆瀣一气”针言的由来与唐代两个人物有关——崔沆与崔瀣。崔沆是唐僖宗年间卖力科举考试的官员,崔瀣是参加科举的读书人。在考试中,崔瀣表现得很好,也得到了主考官崔沆的讴歌。按照当时的规定,科举考试及第后,崔瀣成为主考官崔沆的学生。这本是一段好事,但后来崔瀣拜访崔沆时,吃瓜群众评论了一句:“座主学生,沆瀣一气。”意思是,这两个人犹如夜间的水汽一样平常,连接在一起。久而久之,“沆瀣一气”就开始指气味相同的人凑在一起,中性词也逐步转为贬义词。
风、云、雨、雪、霜、露、虹、雾、雷,景象一贯是古人最关心的事物。除了上面提到的词之外,古人还有许多意境唯美词语,例如:
琼瑶:指碧玉一样平常的雪花;
霖霖:指久下一直的小雨;
晴飔:指晴日的凉风;
熹微:是指清晨光未盛的样子;
夕曛:是指落日的余辉;
曈朦:太阳将出天色微明的样子;
泬寥(xuè liáo):空旷无云的样子。
这些古人看上去稀松平常的词语,现在读来有一种难以言说的美好。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古人一贯考试测验用精髓精辟的词语表达气候。他们的字词蕴含着某些规律。如八方风是考虑了节气和方位;金蛇这类词利用了比喻夸年夜的修辞手腕;黄梅雨、桃花雪这类词则利用物候来对景象加以分类。
精髓精辟的词语背后,反响的是古人炼字的功夫与对景象细致入微的不雅观察。
随着时期变迁,文学文体的变革,古人常用的一些词语正逐渐阔别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字词乃至被归入生僻字词的类目,不过,偶尔在书本中与之相遇,还会有种难得的惊喜。你还碰着过哪些幽美的古代词语?欢迎留言分享。
(转自:国家人文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