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刚好看到主人公范闲痛饮狂歌,大背古诗: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人生自古谁无去世,留取赤心照汗青……
▲皇宫里,范闲吟诵李白《将进酒》
《庆余年》的背景设定是当代人范闲穿越到了另一个天下,那里没有秦皇汉武,也没有大唐盛世,宋词元曲,自然也没有听过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的大名了。
以是,当范闲开挂,这持续串千古名句背下来,震荡了皇宫里的所有人。
这也让荧幕之外的我们,再次强烈地感想熏染到了中国古诗的魅力。
背古诗真的有用吗?
为什么说炫耀孩子会背诗,是一种没教化的行为?
我们又该若何带孩子背古诗呢?
在看这部剧之前的半年,我带四岁的儿子阿呆背了二十多首诗,积累了一些新的履历、方法,也让我笃信:
带孩子背古诗,是生平的修行。
今年玄月,阿呆上幼儿园了。
送他上学的路,有二十分钟,说长不长,说短不短。
这一段独属于我们父子的光阴,若何渡过,才更故意义一点呢?
还是阿呆妈有办法。她建议我:
你还是带孩子背背诗吧,早点启蒙也没坏处,一首诗,连讲带背,二十分钟刚好。
我一想不错!
就这么干!
于是,从玄月开学到现在,每天早上,我送阿呆上学,路上都多了一个固定的节目:背诗。
我背一句,他跟一句。我阐明几句,他乱问几声。
▲“疆场秋点兵”,你知道出自哪首诗词吗?
四个月过去了,我们大概背了二十多首。背的最多,也是最熟的是李叔同《送别》和李白的《将近酒》。
“桃李东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这些名句,也零零星碎会背一些。
现在,阿呆也从中找到了乐趣。早上八点一出门,他常常会主动问我:
爸爸,本日我们背什么诗呢?
小孩子,背古诗到底有没有用?
在各种早教论坛、育儿群里,这样的问题,常常会吵翻天。
我的不雅观点是:有用,但用途不会太大。
先说背古诗的有用之处,我的一段亲自经历也容许以解释一二。
今年国庆节,我带阿呆去上海玩。
在外滩的不雅观景平台上,我指着黄浦江对面一排排的高楼说:阿呆,你看,那边的楼好多好高啊,很厉害吧。
爸爸,那便是真正的危楼高百尺吧。
说真的,那一刻,四岁阿呆的这一句话真把我给惊住了。
▲宋朝大墨客辛弃疾的千古名篇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年夜声语,胆怯天上人”。
李白的这首《夜宿山寺》很多人都会背,也是我教孩子的第一首诗。
但是我真的没有指望教完了之后,他能够理解多少,记住多少。更没有指望,他会在外滩边上,看到那些高楼,想到“危楼高百尺”。
在理解措辞这门作业上,千万不要低估孩子,他们会给我们太多的惊喜。
但是,我也非常清楚地明白:给孩子背古诗,浸染实在是非常有限的,千万不可洋洋得意,以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
而且拿孩子会背多少诗来炫耀更是没教化的行为。
三四岁的孩子,影象力好,只要家长持之往后,坚持贯注灌注,他乃至能够一字不落的背出白居易近千字的长诗《长恨歌》。
但是孩子的理解力有限,除了极少数天才,有几个孩子能理解“矢志不移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伤痛?
等他们轻微终年夜一点,从前背的诗,基本就会忘得光光了。
▲范闲背诗,陈道明扮演的“庆帝”看傻了
一种很玄乎说法:早早给孩子背诗,便是种下一颗种子。
等他终年夜了,面对大千天下的美景时,吐口而出的,不会只有“卧槽”、“牛逼”,而可能是“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骚人物”。
异地恋了,安慰情人,说的也不仅是“宝贝,我会一贯爱你的”,还有“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山无棱,天地合,才敢与君绝”。
这话有道理。但坦率地说,我认为这颗种子能不能萌芽,很难说。诗的浸染,便是一门玄学,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而且,以我所见,现在有不少家长,特殊热衷于给孩子背诗,学所谓的国学,而不知道国学之中,也有太多的糟粕。
▲这四句,作者分别是谁,你知道吗?
他们自己都分不清,就一股脑上菜了。
不仅给孩子背唐诗宋词,还要背《弟子规》、《三字经》。
我有一个朋友,女儿刚上二年级,他乃至就让她背《道德经》了。
我以为这太超前了,也太疯了,迟早会把脑筋搞崩溃。
有哪些诗适宜低龄孩子背呢?
或者说,一首诗,具备了什么样的特点,就很可能适宜孩子呢?
首先,在挑选上,便是八个字:普通易懂,形象生动。
诗里最好有见过的动物,比如“鹅”“鱼”“猴”。或者,与日常生活紧密干系,用饭、坐车。或者,有很多动词,比如“飞”“笑”。或者,有颜色,比如“白”“绿”,等等。
如果一首诗,兼具了这些特点,那绝对便是适宜孩子的。
唐代墨客骆宾王的《咏鹅》便是这样一首诗,堪称经典中的经典。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整首诗,除了“曲项向天歌”这一句之外,其他的每一句,我带孩子一边背,一边就像看到了一群大白鹅,正在用赤色的脚掌划动碧绿的河水。
▲这两句的作者又是谁,你知道吗?
其次,在背诵的方法上,要费尽心机,身临其境。
徐州一位爸爸的做法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他为读一年级的女儿编了一套诗词教材,春天背春天的诗、夏天背夏天的诗、下雨天背下雨天的诗、喝茶时背有关茶叶的诗……
为了便于理解,他乃至在每一首诗词的下面还搭配了一幅图,婢女儿可以通过图来理解内容,赞助影象。
这个爸爸的做法,非常好。唐朝墨客杜牧的《清明》,我便是在一个小雨绵绵的清晨,教阿呆的。
末了,不要迷恋大V,孩子喜好最好。
常常看到一些大V推举什么“小学生必背的一百首诗”“给孩子的最美的古诗词”了,等等。
坦率地说,看了这些推举之后,以为个中提到的大部分诗,都不适宜孩子。
缘故原由很大略:
它们太抽象了,成年人可以理解,可以融会,但要向一个小孩子阐明清楚,那就太难了。
比如,唐朝墨客孟郊的《游子吟》。这是一首经典讲母爱的经典之作,也常常有大V推举给三四岁的孩子。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你见告我,这首诗的末了两句,有几个人不查字典,就能够阐明清楚?
你做不做得到我不敢说,但我是做不到的。
▲这一句的作者又是谁?
还有那些充满空想抱负、爱恨情仇、故国伤怀,对低龄孩子来说,不是不可以背,而是实在太早了点,也太难了点。
在背诗这件事上,也要尊重孩子的喜好。
我家孩子就喜好阿猫阿狗,现在我就很发急地等着今年的第一场雪,好让我有机会教他一首打油诗:
天上一笼统,井里黑窟窿。黑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这首诗虽然是打油诗,很多人看不上。但我以为很有趣,很适宜孩子背。
带孩子背诗,真的只是为了诗吗?
我的意见是:
几个月、几年的演习,孩子会背几十首,乃至几百首古诗,这并不难,也完备不值得炫耀。
最关键,最难的是,如何通过背古诗,让亲子关系更加良好,父母和孩子一起发展。
▲亡国之君李煜的经典之作
和孩子一起发展,这句话听起来大略,做起来,实在并不随意马虎。
比如,在背诗中有一个最根本的环节,向孩子阐明古诗的意思?
拿我来说,我就碰到过好几次窘境。
有一天早上,我带阿呆背诵“离离原上草”,他问我“离离”是什么意思。这一下子把我给问蒙了。
我一个文科硕士,白居易的这首诗也是倒背如流,但是“离离”是什么意思,还真没想过。
当时我是这么做的:立即停下车,拿手机百度了一下,原来“离离”是茂盛的意思。然后连比带画的阐明给孩子听。
还有一天,我们一起背到“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他问这句是什么意思?我想了半天,说了一个蹩脚的答案:
小朋友本日玩得很高兴了,那就要多吃点米粉,多喝点水,这样玉轮婆婆也会高兴了。
这个过程太磨练爹妈了。
你是上网找找诗词赏析,还是开动脑筋,结合实际。当孩子会背几十首诗了,你的影象力也能跟上吗?
我敢说,百分之八十的中国家长,没有这个能力。
自己做不到,又哪里有底气哀求孩子做?一起发展也是一句空话。
以是,这些年,看到很多身边的家长“命令”孩子背古诗,我自己也踏上了这条路,逐步形成了一个很强烈的偏见:
带孩子背诗,实在是生平的修行。
给孩子背古诗不稀奇,稀奇的是家长陪着一起背。更罕见的是在背诗的过程中,家长也会主动学习,一起发展。
学习不仅是孩子的事,也是家长的事。明白这一点,才是真正的赢在起跑线。
PS:你带孩子背过古诗吗?你最喜好哪一句诗?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