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西域贩子都不远千里,来到中土,有些人乃至在中原定居下来。
晚唐词人李珣的先祖便是波斯人,传闻他的先祖在隋朝时便来到中土,唐朝建立后,就随国姓改姓“李”。
安史之乱爆发后,他的先人为躲避战乱,便逃到了蜀中梓州,在此定居下来,所往后世都称他为“蜀中土生波斯”。
李珣生活的年代大概是晚唐到五代之间,根据记载,李珣兄妹有三人,他为长兄。
其妹是前蜀君主王衍的昭仪,其弟李玹是五代著名的药物学家。
而李珣自小便才有远播,所作诗句每每有动人之处。
不知是出于妒忌,还是看不起李珣的“波斯”身份,有人作诗嘲讽他“他乡从来不乱常,李波斯强学文章。假饶折得东堂桂,胡臭薰来也不喷鼻香”。
实在,李珣身上虽流淌着异族的血液,但是他深受汉文化的熏陶,曾“以秀才预宾贡”,足见他在汉文化方面的造诣不亚于很多土生土长的唐人。
诚然,他的作品大概比不上温庭筠、韦庄这些大家,但也有其独到之处。
他曾写敕令人惊艳的词作,还入选《宋词三百首》,这首词名为《南乡子》。
乘彩舫,过莲塘,棹歌惊起睡鸳鸯。
游女带喷鼻香偎伴笑,争窈窕,竞折团荷遮晚照。
他的《南乡子》原来是有十七首,淋漓尽致地描述了独属于江南水乡的风土人情,色彩光鲜,节奏明快,是五代词中难得的清新之作。
而这首《南乡子》便是个中的俊彦,宛如画卷,美得令民气醉。
“乘彩舫,过莲塘,棹歌惊起睡鸳鸯”,词作一开头便描述了一幅生动活泼的荷塘美景。
曲弯波折的荷塘上,一艘华美亮彩的游船缓缓而来。
船上传来一阵悠扬的歌声,惊动了安睡在莲叶间的鸳鸯。
开头短短几字,不仅点明了地点,还营造了一种清宁静谧的环境,更突出了主人公欢畅的心情,词人遣词造句的功底由此可见。
这里最令人玩味的是“鸳鸯”这个意象,看到它,很多人都会遐想到爱情,“得成比目何辞去世,愿作鸳鸯不羡仙”。
哪个少女不怀春?以是这里的“鸳鸯”不仅是南国水乡的特色景致,也象征着少女苦处。
“游女带喷鼻香偎伴笑,争窈窕,竞折团荷遮晚照”,这三句描述了一幅色彩光鲜、生动活泼的荷塘晚照图。
全身喷鼻香气的少女们嬉笑玩闹着,落日的余晖洒在荷塘上,她们争先恐后地采摘池中圆圆的荷叶,扬手举着,好似在遮挡那夕阳的残照。
这里的“带喷鼻香”并不是说少女身上带着喷鼻香囊什么的,而是侧面陪衬出荷花的喷鼻香气,渲染环境的暗香怡人。
而“笑、“争”、“竞”这几字,将少女们的活泼欢畅、天真烂漫描写到了极致。
末了的“遮晚照”三字颇耐人寻味,表面看少女们折荷叶是为了遮挡落日的余晖,实在是由于她们的活泼情态引起了游人的瞩目,故而以荷叶遮面,这里又突出了少女娇羞的一壁。
全词通过描写水乡少女们莲塘泛舟的情景,表达了词人对南国水乡的赞颂和喜好之情。
彩舫、莲塘、棹歌、鸳鸯、游女、团荷、晚照,宛如一幅画卷,美得令民气醉,晚清学者况周颐在《蕙风词话》评价这首词“绝无弯曲,却极形容之妙”,足见这首词水平之高。
李珣本是波斯人,却写下如此惊艳的词作,还入选《宋词三百首》,也是不大略。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喜好这篇文章的朋友,就点个关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