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中国传统节日,在阴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
这天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尚,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
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寒食节起源,据史乘记载:
春秋期间,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旁边、不离不弃;乃至“割股啖君”。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敕令纵火烧山,介子推武断不出山、终极被火焚而去世。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敕令在介子推去世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便是“寒食节”的由来。
伴随着岁月的流逝,寒食节悄悄地融入了清明节。
寒食代表人们对忠实、廉明、政治清明的赞许。
01、《寒 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烛炬,轻烟散入五侯家。
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的是日间风光,描写了全体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烛炬之光,如闻轻烟之味。全诗用白描手腕写实,刻画皇室的派头,充斥着对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对盛世承平的歌咏。
02、《寒食野望吟》
唐/白居易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去世生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赏析:
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诗就描写了寒食扫墓的环境。墨客笔下的清明,旷野苍茫,古墓累累,凄风劲吹,纸钱纷飞,说尽了死活离去。黄土之上,人在哭泣,地府之下的亲人却寂静无声。道尽生离去世别的苦痛。
03、
《寒食夜》
唐/韩偓
恻恻轻寒翦翦风,小梅飘雪杏花红。
夜深斜搭秋千索,楼阁朦胧烟雨中。
赏析:
据作者《喷鼻香奁集》记载,墨客在往岁的寒食节,曾与一位女子有过一段情缘,但后来彼此分开了。这首诗显然是因怀念那位阔别三千里的情人而作。这首诗描绘的是一个春色冶艳而又意象凄迷的小雨尖风之夜。它的字里行间不仅浮现着留连怅惘之情,还似隐蔽着温馨缠绵之事
04、
《寒食》
唐/孟云卿
仲春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每每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赏析:
孟云卿天宝年间科场失落意后,曾流寓荆州一带,过着极为穷苦的生活。就在这样的飘泊流寓生活中的一个寒食节前夕,他写下了这首绝句。此诗借咏“寒食”写寒士的酸楚,却并不在“贫”字上大作文章。
05、
《寒食雨二首》
宋/苏轼
其一: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脂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病开始已白。
赏析:
第一首借寒食前后阴雨连绵、萧瑟如秋的景象,写出他悼惜芳春、悼惜年华似水的心情
其二: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宅兆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去世灰吹不起。
赏析:
如果说前一首诗表现贬谪之悲还较蕴藉,第二首则是长歌当哭,宣泄了墨客心头无限的积郁。
06、《壬辰寒食》
宋/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东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赏析:
王安石回江宁为父亲和长兄王安仁扫墓,不觉悲思万缕,泪若江潮,白发先出,朱颜早凋,因而发出了轩冕不敷乐、终欲老渔樵的感慨。大概是从父兄虽然学问卓越、志节高尚,却穷老仕途、英年早逝的惨淡经历受到触动,引发了他潜藏于心中的归老田园、渔樵为生的意愿。
07、
《寒食》
唐/王建
田舍清嫡,家家出火迟。
白衫眠古巷,红索搭高枝。
纱带生难结,铜钗重欲垂。
斩新衣踏尽,还似去年时。
赏析:
08、《小寒食舟中作》
唐/杜甫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冷落戴鹖冠。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赏析:
小寒食:寒食节的越日,清明节的前一天。因禁火,以是冷食。这首诗是杜甫在去世前半年多,即公元770年(大历五年)春勾留潭州(今湖南长沙)的时候所写,表现他晚年落泊江湖而依然深切关怀唐王朝安危的思想感情。
09、《寒食》
宋/赵鼎
寂寂柴门村落里,也教插柳记年华。
禁烟不到粤人国,上冢亦携庞老家。
汉寝唐陵无麦饭,山溪野径有梨花。
一樽径籍青苔卧,莫管城头奏暮笳。
赏析:
此诗虽题为《寒食》,但写的是从寒食到清明。前两联写的是当时民间风尚。后两联在记事中寄寓抒怀。通过清明远足,作者悟得了不少哲理:权贵、富贵不过是短暂的、无常的,而人间确实永恒的、常新的。我还是得醉且醉吧,天下世事我不能管,也不必去管。这种心态看似悲观,但却是作者当时处于贬谪困境中的苦闷、痛楚心情的反应。
10、《长安寒食》
唐/邵谒
春日照九衢。东风媚罗绮。
万骑出都门,拥在喷鼻香尘里。
莫辞吊枯骨,千载长如此。
怎知今日身,不是当年鬼。
但看平地游,亦见摧辀去世。
赏析:
该篇为讽刺王孙公子春日远足而作。人久居长安,熟习京城风习,看不惯统治者骄奢淫逸的生活。诗中描写官家子弟穿着罗绮、骑着骏马春游的一番热闹景象之后,故意笔锋一转,劝他们不妨去哀悼野外的垒垒枯骨,由于说不定他们自身便是那当年的幽灵所转生。末了,以近于谩骂的“但看平地游,亦见摧辀去世”之句,表示了强烈的愤恨。
感谢阅读,欢迎转发收藏评论留言。
精彩内容,逐日更新,请持续关注。
图片来自网络,如侵立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