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幕遮,词牌名,别号“古调歌” “云雾敛” “鬓云松” “鬓云松令” 等。
以范仲淹《苏幕遮·怀旧》为正体,双调六十二字,前后段各七句、四仄韵。
无变体。
代表作品有梅尧臣《苏幕遮·草》等。

《苏幕遮·怀旧》——宋代·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留人睡 一作:留人醉)

词牌名苏幕遮 代表作虽切切人吾往矣天若有情天也终须老

这首词作于公元1040年(宋仁宗康定元年)年夜公元1043年(庆历三年)间,当时范仲淹正在西北边塞的军中任陕西四路宣抚使,主持防御西夏的军事。

这首词抒写了羁旅乡思之情,这首词的紧张特点在于能以沉郁雄浑之笔力抒写低回宛转的愁思,声情并茂,意境宏深,与一样平常婉约派的词风确乎有所不同。
清人谭献誉之为“大笔振迅”之作(《谭评词辨》),实属确有见地的公允评价。
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直策应用这首词的起首两句,衍为曲子,竟成千古绝唱。

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怀,这本是词中常见的构造和情景结合的办法,其分外性在于丽景与柔情的统一,更准确地说,是阔远之境、秾丽之景、深厚之情的统一。
写乡思离愁的词,每每借萧瑟的秋天景色来表达,这首词所描述的景致却阔远而秾丽。
它一方面显示了词人胸襟的广阔和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反过来衬托了离情的可伤,另一方面又使下片所抒之情显得柔而有骨,深厚而不流于颓靡。
整体说来,这首词的用语与手腕虽与一样平常的词类似,意境情调却近于传统的诗。
这解释,抒写离愁别恨的小词是可以写得境界阔远,不局限于闺阁庭院。

《苏幕遮·草》——宋代· 梅尧臣

露堤平,烟墅杳。
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
独占庾郎年最少。
窣地春袍,嫩色宜相照。

接长亭,迷远道。
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
落尽梨花春又了。
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关于此词的本事,宋代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七《乐府·咏草词》云:“梅圣俞在欧阳公座,有以林逋《草词》‘金谷年年,乱生青草谁为主’为美者。
圣俞因别为《苏幕遮》一阕如斯,欧公击节赏之。

宋沈干爹云:“咏物词,最忌说出题字。
”(《乐府指迷》)这首咏草词虽不着一“草”字,却用环境、形象、神态的描述,将春草写得形神俱备。
词中,上片以绮丽之笔,突出雨后青草之美;下片以凄迷之调,突出青草有情,却反落入苍凉之境。

梅尧臣在艺术上主见“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见地于言外”(欧阳修《六一诗话》引)。
这首词用“平”“烟”“萋萋”,状草之形;用“碧”“嫩”“翠”,状草之色;又用映衬手腕传写出草之神与情,或实或虚,都光鲜如画,历历在目。
词中抒写了作者初仕的得意情态和后来倦于宦游、春末思归的苦闷心绪,但都非常蕴藉,只是在精心描述的意境中微微透出,让读者于言外得之,因此这是一首较好地表示了作者自己的艺术主见的佳作。

《苏幕遮·燎沉喷鼻香》——宋代· 周邦彦

燎沉喷鼻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逐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这首词作于公元1083年(宋神宗元丰六年)年夜公元1086年(宋哲宗元祐元年)之间,当时周邦彦一贯客居京师,周邦彦本以太学生入都,以献《汴都赋》为神宗所赏识,进为太学正,但仍无所作为,不免有乡关之思,故作此词。

周邦彦的词以富艳精工著称,尤长于以金刻玉的手腕铺叙展衍,“其音节又复清妍和雅,最为词家之正宗”(戈载《宋七家词选》)。
但这首却有着不同的风貌,写得清新自然,不尚雕琢,用白描手腕显示出天然本色,是清真词中少数的例外。
词以写雨后风荷为中央,引入故乡归梦,表达思乡之情,意思比较纯挚。

这首词描述了夏日清晨的景致和词人的思乡之情。
"燎沉喷鼻香,消溽暑",通过点燃沉喷鼻香驱散湿热,营造出清雅的氛围。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生动地写出鸟儿在雨后欢畅地呼唤晴天,仿佛在檐下低语,富有活气。

"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逐一风荷举",细致描述了荷叶在阳光照耀下,经由夜晚的雨水洗涤,清新特立,随风轻轻摇荡的景象,展现了夏日荷花的娇美与动态美。

"故乡遥,何日去",直接抒发了词人对远方故乡的深邃深挚怀念,表达了他对归乡的渴望。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点明了他的出生,长期在外流落,寓居京城。

末了三句"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词人想象自己乘着小船,如梦境般回到家乡的湖塘,与渔夫交谈,表达了他对家乡亲人的深深怀念和对田园生活的神往。

整体来看,这首词以细腻的笔触描述了江南夏日风情,融入了浓厚的思乡情绪,具有很高的艺术代价。

《苏幕遮·天不高》——唐代· 吕岩

天不高,地不大。
惟有至心,物物俱含载。
不用之时全体在。
用即拈来,万象周沙界。

虚无中,尘色内。
尽是还丹,历历堪收采。
这个鼎炉解不解。
养就灵乌,飞出光明海。

从词的内容来看,我们可以窥见墨客的内心天下和他对道法修炼的理解。

"天不高,地不大,惟有至心,物物俱含载。
"

这两句表达了词人对付宇宙与心灵关系的独到见地。
在这里,“天不高,地不大”并非字面意义上的描述,而是指在道法的修炼中,对付外界的认知已经超越了凡人的尺度。
"惟有至心"则强调了内心的主要性,即通过修炼达到心灵的纯净与澄明状态,这种状态下能将万物都原谅个中。

"不用之时全体在,用即拈来,万象周沙界。
"

这里词人描述的是一种超然物外的心境。
当不须要利用这种至心时,它就犹如存在而不显现,一旦有所需它便能立即呈现,能够洞察万事万物,就像是站在沙滩之上,环视四周的广阔天下。

"虚无中,尘色内,尽是还丹,历历堪收采。
"

这几句颂扬的是道法中的修炼过程。
“虚无中”指的是超脱世俗的虚幻状态,而“尘色内”则意味着在物质天下中探求精神的纯净。
这两者结合起来,便是通过对内心的修炼,达到一种精神层面的转化,即"尽是还丹"。
"历历堪收采"描述的是这种修炼过程中,对付内在精华的不断提取与积累。

"这个鼎炉解不解,养就灵乌,飞出光明海。
"

末了两句,"这个鼎炉解不解"可以理解为词人对自己修炼过程中的迷惑或是自我省察,即对付自己的内在天下和精神修为的深入探究。
"养就灵乌"则是指通过不断的修炼,使得心灵犹如黑鸟般发展起来,而"飞出光明海"则象征着达到一种超脱与自由的境界,心灵得以在广阔的光明之中翱翔。

总体来说,这首诗表达了墨客对付道法修炼的深刻理解和内在天下的追求。
通过对宇宙、心灵以及修炼过程的描述,吕岩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达到精神自我实现的境界。

《苏幕遮·般涉调》——宋代· 张先

柳飞绵,花实少。
镂板音清,浅发江南调。
斜日两竿留碧影。
马足重重,又近青门道。

去尘浓,人散了。
回顾旗亭,逐渐红裳小。
莫讶安仁头白早。
天若有情,天也终须老。

此词描述了一幅春日江南的风景画面。
开篇“柳飞绵,花实少”表达了早春时节,柳絮纷飞,花朵尚未盛开的生动场景。
“镂板音清,浅发江南调”则透露出墨客对音乐的喜好以及对江南笛子婉转旋律的赞颂。
接下来的“斜日两竿留碧影”勾勒出一幅宁静的田园生活图景,个中“斜日”给人的觉得是清闲与平和。

然而,词意随即转向,“马足重重,又近青门道”表现了作者对韶光流逝的无奈,以及对现实中的奔波繁忙无可奈何的感情。
“去尘浓,人散了。
回顾旗亭,逐渐红裳小”则是词人在感叹世事变迁,人生如梦,红颜易逝的哀愁。

末了,“莫讶安仁头白早。
天若有情,天也终须老”是对生命无常和光阴飞逝的一种无奈与慨叹。
这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也是对宇宙万物必将朽迈的哲理思考。

总体而言,此词通过描述自然景致和生活片段,表达了词人对付光阴易逝、红颜难留以及生命无常的深刻感悟。

《苏幕遮·咏选仙图》——宋代·苏轼

暑笼晴,风解愠。
雨后余清,暗袭衣裾润。
一局选仙逃暑困。
笑指尊前、谁向青霄近。

整金盆,轮玉笋。
凤驾鸾车,谁敢争先进。
重五休言升最紧。
纵有碧油,到了输堂印。

这首宋词描述了夏日晴空下的一幅清凉景象。
"暑笼晴,风解愠",写出了炎酷暑季中难得的晴朗和微风带来的舒适感,仿佛暑气被晴空所笼罩,而清风消解了闷热。
"雨后馀清,暗袭衣裾润",则描述了雨后的清新气息,湿润的气息悄悄浸润着衣裳,给人以风凉之感。

"一局选仙逃暑困",通过棋局中的选仙游戏,展现了词人暂避暑热的闲适心情。
"笑指尊前、谁向青霄近",饮酒谈笑间,词人戏谑地问谁能飞升靠近上苍,流露出对超脱尘世的神往。

"整金盆,轮玉笋",可能是描述洗盏斟酒的场景,金盆玉笋显得华贵而文雅。
"凤驾鸾车,谁敢争先进",进一步强化了瑶池的想象,暗示着只有在美酒的陪伴下,才能忘怀俗世烦扰,追求那超越凡尘的逍遥。

末了,"重五休言升最紧",端午节附近,词人提醒自己不必过于执着于升迁之事,"纵有碧油,到了输堂印",纵然有再好的机会,也可能功亏一篑,未能如愿。
整首词寓言深刻,借景抒怀,表达了词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苏幕遮·客衣单》——清代· 黄燮清

客衣单,人影悄。
越是天涯,越是秋来早。
雨雨风风增懊恼。
越是薄暮,越是虫声闹。

别情浓,归梦渺。
越是思家,越是乡书少。
一幅疏帘寒料峭。
越是销魂,越是灯残了。

这首清代词作描述了一幅深秋旅人的孤寂画面。
开篇"客衣单,人影悄",以简洁的笔触勾勒出游子在外的落寞与生僻。
接着,"越是天涯,越是秋来早",表达了离家之远和时令更迭带来的愁绪,暗示了旅途中的悲惨。

"雨雨风风增懊恼",风雨交加的环境更添墨客内心的烦忧,而"越是薄暮,越是虫声闹",以虫鸣反衬出寂静中愈发强烈的孤独感。
下片转入对家乡的思念,"别情浓,归梦渺",表达了深深的思乡之情和难以实现的归乡之梦。

"越是思家,越是乡书少",揭示了游子与家人音信难通的无奈,"一幅疏帘寒料峭",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清冷,以及词民气坎的悲惨。
末了,"越是销魂,越是灯残了",以夜色渐深、灯火阑珊的画面扫尾,象征着词人无尽的离愁和期盼。

整首词以景抒怀,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反复的强调,展现了游子在异域的孤寂与思乡之情,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情绪深度。

这首词以夷易语道民气中常有而不易轻快道出的情思。
用轻捷语势写离愁别情,并非浅薄。
此词专注于心态感知的抒露,全不刻画切琢,只用“越是”的反覆表现,将苦情置之于彷佛毫无道理的埋怨中层层加深。

《鬓云松令·枕函喷鼻香》——清代· 纳兰性德

枕函喷鼻香,花径漏。
践约相逢,絮语薄暮后。
时节薄寒人病酒,刬地梨花,彻夜东风瘦。

掩银屏,垂翠袖。
何处吹箫,脉脉情微逗。
肠断月明红豆蔻,月似当时,人似当时否?

据赵秀亭、冯统一《饮水词笺校》,该词应作于康熙十六年(1677)前,在沉凉月夜的环境下,作者怀念所爱之人,于是写下这首词。

这首词描述了一幅宁静而感伤的画面。
"枕函喷鼻香,花径漏",开篇即以喷鼻香气四溢的枕头和漏声滴答的花径,营造出一种温馨又寂寥的氛围。
"践约相逢,絮语薄暮后",暗示了主人公与心上人在薄暮后的密语,充满了情绪互换的甜蜜与期待。

"时节薄寒人病酒,铲地梨花,彻夜东风瘦",通过描述薄寒的时令、病酒的状态以及满地梨花在东风中凋零,表达了主人公内心的愁绪和对光阴易逝的感慨。
"彻夜东风瘦",不仅写出了东风的凄冷,也暗喻了主人公的心境。

"掩银屏,垂翠袖",描述了主人公独自一人,掩着银色的屏风,垂下翠绿的衣袖,流露出孤独和失落落的感情。
"何处吹箫,脉脉情微逗",远处传来的箫声引发了主人公对往昔美好光阴的怀念,那蕴藉的情绪犹如箫声般悠长。

末了两句"肠断月明红豆蔻,月似当时,人似当时否?"直抒胸臆,月光皎洁如红豆蔻,但人事已非,主人公不禁问自己,是否还能找回当初的觉得和那个人。
整首词以景寓情,情绪深奥深厚,展现了纳兰性德独特的婉约风格。

全词虽迷离恍惚,但层次分明。
上阙起始于这痴情人幻的感想熏染。
先写室外情景;下阙则是转回到室内的描写,以反诘来结束,将其如痴如幻的情怀表达的更为透彻。
该词描写月夜怀念所爱之人的痴情,柔情婉转,语辞轻倩,似美人姿容初展,风神微露。

《苏幕遮·向来痴》——近当代· 金庸

向来痴,从此醉。
水榭听喷鼻香,指示群豪戏。
剧饮千杯男儿事。
杏子林中,商略平生义。
当年因,今日意。
胡汉恩仇,须倾英雄泪。
虽千万人吾往矣。
悄立雁门,绝壁无余字。

这首词出自《天龙八部》,紧张写的是乔峰,表现了乔峰的英雄豪迈之气概。
国之大者,为国为民,乔峰和郭靖都是真正的大侠。
乔峰豪饮千杯,嫉恶如仇,具有男子汉大丈夫的行事风格,一身正气,侠骨柔肠。
可惜他是胡人,一贯纠缠在胡汉的恩怨情仇中,终极舍生取义,徒留雁门绝壁无余字。

侠骨留喷鼻香,乔峰真乃一代大侠也!

这首词涌如今武侠小说中,可谓个中的绝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