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日,王和尚被杜甫的一首诗冲动了。这首诗写得奥妙而锐利,诙谐又沉痛,展现出杜诗另一种风格。
大历四年,58岁的杜甫流落荆湘,旅途的困顿并没有消磨他的仁人之心,反而让他更能亲历下层百姓的苦难。此时的湖南地界并不太平,衡州酝酿着叛乱,官府更是加紧对百姓商贾的剥削,特殊是这年三月“(朝廷)遣御史税商钱”,更是激起了杜甫的无奈和愤慨。
针对这种情形,杜甫写了一首绝妙的寓言诗,题目叫《客从》,全诗如下:
客从南溟来,遗我泉客珠。
珠中有隐字,欲辨不成书。
缄之箧笥久,以俟公家须。
开视化为血,哀今征敛无。
先来翻译一下这首诗:有个泛海做生意的人从南海而来,赠给我一颗南海鲛人眼泪化作的宝珠。这颗宝珠上模糊有字迹,却看不清楚写的是什么。这颗宝珠如此名贵,作者却不敢占为己有,只要藏在竹箱之内,以等待官府的征敛。等到官差闻风而来时,打开竹箱,却创造宝珠已经化为了脓血,无物供奉,如此面对暴戾恣睢的官差,作者陷入了深深的愁苦和悲哀。
这首诗之以是堪称绝妙,是由于以下几个缘故原由。
01.杜甫的仁爱,贰心忧天下,爱憎分明
杜甫的诗始终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只管他生平颠沛流离,饱经患难,却始终坚守着儒家“修齐治平”的信念,对家国百姓抱有深奥深厚的爱与眷恋。
正是由于这种爱,以是杜甫才生出对现实的很多不满和痛恨。就如顾随师长西席所说:有爱就有憎,没有憎的人也就没有爱;唯其不满,故有创造;创造生于不满,生于空想;憎得愈强,爱得愈强。
因此,杜甫的诗常具有批驳性,对百姓也常怀有广博的同情,这都是由于他具有“民胞物与”的仁者情怀。比如他写“豪门酒肉臭,路有冻去世骨”,反应盛唐之下强烈的不平等;他写“盗贼本王臣”,正好是“君弗成俭德”才逼迫百姓变成了盗贼。以是他在诗中说“穷年忧黎元”,以至于“嗟叹肠内热”。
而在杜甫晚年流落江湖时,更是亲密感知到了百姓的痛楚。比如他在《岁晏行》中这样写道“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杼柚茅茨空”,高官厚禄者已经厌倦酒肉,而贫苦百姓却四壁空空,别无长物。他在《蚕谷行》中看到战乱频仍,以至田地荒漠,从而发出“焉得铸甲为农器,一寸荒田牛得耕”的期盼。
因此,这首《客从》也是承杜甫仁人爱民,饱含同情的遗意而作,以此诗来讽刺官府的穷奢极欲,苛捐杂税。但是这首诗却写得非常奥妙。
02,处处妙笔,杜甫写出绝妙讽刺寓言诗
面对官府的贪婪和横暴,杜甫没有直斥其非,而是编写了一个绝妙的寓言。寓言比直接说理显得聪慧,也频年夜声疾呼显得从容,由于其具有故事情节,故而代入感更强,也更具有传染力,更有一唱三叹,蕴藉憨实的艺术美感。
比如这首诗,杜甫就埋藏了很多妙笔。
第一,泛海做生意的朋友送给他的宝珠叫“泉客珠”,泉客是外洋鲛人的别称。据《博物志》记载:鲛人乃是传说中的人鱼,他们世居水中,但仍以织绩(织布与缉麻)为生。最妙者,在于鲛人的眼泪可化为宝珠。由此可知,杜甫将宝珠命名为“泉客珠”,很有深意,这些宝珠岂不是贫苦百姓的眼泪么?官府征敛的岂不是百姓的血泪么?被征敛一空的百姓,除了哭泣又有什么办法?
第二,这颗宝珠上模糊有字迹,却看不清楚,也是妙笔。百姓的苦难谁会知晓,谁又乐意知晓?官差只是把百姓当做生财的工具,却从不考虑他们的去世活。百姓的哭喊和哀告,虽然字字血泪,在官差眼中却怎么也看不清楚。
这便是杜甫对当时冷漠官府的不满和控诉,也对求告无门的百姓寄予了深深的同情。
第三,作者获赠了一颗宝贵的宝珠,却不敢据为己有,而是自觉地收藏起来,“以俟公家须”。可见,官府征敛之频繁与凶恶,以至百姓不能也不敢保有任何值钱之物,而只有自觉地等待官差前来索要。
面对官府的蛮横,百姓只有忍耐以委曲求全,丝毫不敢有所违逆。这种无奈,岂不是更深奥深厚的悲哀?
第四,等到官差气势汹汹地前来收缴,宝珠却已经“化为血”,这也是一处妙笔。
首先,泪凝成的宝珠,又化成了血,这就坐实了,赋税乃是“民之血泪”的比喻。
其次,官府之苛敛已经无所不用其极,乃至百姓的生命骨血也绝不怜惜,可见对百姓压榨之深。
再次,宝珠化为血,已经无物可上缴,作者更担心的是如何丁宁虎视眈眈的官差,从而也增强了戏剧冲突。
末了,血之刺眼,作者无物可上缴之担忧,都给这首诗留下了悬念和余韵,也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03,继续发扬,杜甫为何如此经典耐读?
这首诗的写法除了是寓言形式之外,也化用了古人的手腕。这种写法叫做“剥”,便是化用古人诗的手腕和架构,而添补新的内容和立意,从而成为一种新的作品。
东汉蔡邕有诗《饮马长城窟行》中有这么几句“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这几句的写法和杜甫《客从》诗非常相似,不过蔡诗乃是写朋侪来信,杜甫则转化为赠礼。
南北朝谢惠连也有诗《代古诗》,个中有“客从远方来,赠我鹄文绫。贮以相思箧,缄以同心绳。”个中后二句和杜甫之“缄之箧笥久”写法也颇为相似。
须要解释的是,“客从远方来,遗我……”这种句法,在古诗中很常见,渐成拟古的套路,但是这类诗多表达交情思念之意,像杜甫这样袭用其句式,表达批驳苛敛的写法却不多见,这可算是杜甫的创造与改进。
杜甫曾自称写诗“精熟文选理”,可见他特殊看重学习古人的写法和技巧,并且能够熔炼为己用,既有继续也有发扬,表现出高超的笔墨表达能力。难怪黄庭坚说杜诗“无一字无来处”。这正是杜甫诗集百家之长,开后世诗境的宗师派头。
当然,也必须指出的是,杜甫诗的技法固然高妙,而最须留神的乃是他继续了发扬了自《诗经》以来讽喻和批驳的传统,有任务,有风骨,有见识也有笔力。因此后人夸奖他“有志士仁人之大节,非止摹写物象风容光荣而已”。
这也正是,子弟墨客须要继续和学习之处。
声明:本文系由沧浪读诗会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转载请奉告,不告而转,维权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