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期间的甑山。在今山东兖州市东北十里,逶迤绵亘,接曲阜市和宁阳县界。《北史•张华原传》:甑山中“有六駮食猛兽”,即此。马鞍山市当涂县也有甑山,今开拓为甑山生态园。
晋代的甑山,在今湖北汉川县东南十里。《晋书•朱伺传》:朱伺为杜曾所败,负伤,“乃还甑山”。《天地记》卷132汊川县:小别山“山形如甑,土谚谓之甑山”。甑山县,北周置,为沔州及汊川郡治。治所在今湖北汉川县东南十里。隋大业初属沔阳郡。大业末废。汉川市马鞍乡今有甑山村落。浙江金华市东阳市西甑山。山顶孤石似甑,方位在西,故名西甄山。有石坛,相传为东晋陈安居学道之所。据《太平天地记》载,“昆山顶上有孤石,其形如甑。”
唐代的甑山。在今广西柳州市东南。唐柳宗元《柳州山水近治可游者记》:龙壁山“南绝水有山无麓,广百寻,高五丈,下上若一,曰甑山”。今有甑山阁。丹甑山。在今广西贺县东南贺街镇西。《舆地纪胜》卷123贺州:甑山“在州 (故治在今贺街镇) 西五里,高千余丈。《天地记》及《郡国志》:旧名幽山。唐太和中,李郃以中台郎出刺是州,宽惠爱民,山有彩烟覆其上,旬日不散,遂易名甑山”。《贺县志》载:“甑山,俗名二甑,城西七里。一山两峰,端然并峙,为县之主山。”饭颗山,典故名,典出《本事诗•高逸》。"饭颗山 "相传是唐代长安附近的一座山。李白有诗"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后遂用'饭颗山 "作表示诗作刻板平庸或墨客拘守格律或刻苦写作的典故。
清代记载的甑山。苏州浒墅关真山,原名甑山,民国《吴县志•舆地考•山》载:“甑山在阳山北,山有三峰。”道光《浒墅关志•山》云:甑山“山颠有七穴,如瓦甑,故名。”
以甑山命名的村落落有湖南张家界慈利县零阳镇甑山村落,安徽桐城市大关镇甑山村落,桐城市卅铺镇甑山村落,广西桂林市平乐县二塘镇甑山村落。
朝鲜也有甑山,并设甑山郡,是安然南道西部的一个郡。1136年设甑山乡。1895年设郡,1914年被撤,1952年规复。
请欣赏几首古代墨客的甑山诗,南北朝:庾肩吾《游甑山》:
平子去已久,馀风今复追。
未必游春草,王孙自不归。
路高村落反出,林长鸟更稀。
寒云间石起,秋叶下山飞。
西河方阅训,讵得解朝衣。
唐代韓翃《宿甑山》:
山中今夜何人,阙下当年近臣。
青琐应须早去,白云何用相亲。
韩翃《别甑山》:
一身趋侍丹墀,西路翩翩去时。
惆怅青山绿水,何年更是来期。
宋朝赵友直《甑山》:
湖心一突出金峦,举目浑如甑底看。
偃月苍松多少松,敲风翠竹两三竿。
石头苔藓痕常湿,叶底杨梅味带酸。
谁学林君来结屋,风光应不让孤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