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落吞吴。

作为唐代爱国主义墨客的代表人物,杜甫在中国古代古典诗集中有着非常主要的影响力,被后世称为”诗圣“,与诗仙李白齐名,同是唐朝伟大的墨客。
众所周知杜甫是一名爱国墨客,多数作品都是抒发了 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颂与爱国情怀,这是和他所处的环境有着非常主要的关系。

杜甫所处在的唐朝,正是一个由盛转衰的期间,且他官场仕途也是颇为不顺,在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杜甫忧国忧民,虽然弃官入川但还是心系苍生,对国家大事依然是非常关心。
例如在《春望》中,杜甫一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透露了自己由于国家破碎的无奈和伤感,不禁涕泪四溅。

这首五言小诗《八阵图》虽然不广为人知,但是这首诗是杜甫借古怀今。
通过古代发生的事情来抒发自己的情绪,表达了某种意境,全诗题目以古代阵法”八阵图“为题目,通过八阵图的历史故事,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杜甫八阵图借古怀今渗透伤己垂暮无成抑郁情怀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讲的是某人在三分天下中建立了盖世功绩,由于八阵图让他永久声名,众所周知杜甫指的这个人正是诸葛亮,与杜甫一样同样是爱国人物。
前两句诗词是赞颂诸葛亮的劳苦功高,写法是总写概括。
这句诗词同时也表达了杜甫对诸葛亮的认可,认为诸葛亮是三分天下的主要人物,功绩卓著。

杜甫 《八阵图》诗词

同时从杜甫的诗句中,可以充分得知三国那段历史的真实性,杜甫生在唐朝,诸葛亮在汉末三国期间,杜甫比较诸葛亮来说是后人。
同时第二局中的”八阵图“更是对诸葛亮军事才能切实其实定,而不仅仅政治治国,侧面反应出诸葛亮的全才,是蜀国的栋梁人物。

前两句””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在写法上面采取了对仗句,从“三分国”对“八阵图”看出全诗工致,且自然妥善。
从构造方面来看,全诗起到了开门见山,毫无掩蔽的直述历史,交代了全诗的人物和干系事宜,为后面两句借古怀今起到了浸染。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落吞吴。
中的“遗恨失落吞吴”,在历史上指的是刘备在夷陵之战中用举国之力都未能消灭东吴,造成了千年遗憾。
作者杜甫借着”八阵图“遗址表达了自己的感情和态度,为蜀汉未能吞并东吴感到遗憾和可惜。

诸葛亮壮志未酬,未能吞并东吴的遗憾

这个“石不转”杜甫更是采取了《诗经·国风·邶风·柏舟》名句“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通过诗句意思,再联系到杜甫本人在《八阵图》中所指人物联系起来,表明了杜甫对诸葛亮的赞颂,对他匡扶汉室决心不动摇,心如磐石一样平常武断的精神肯定。

同时杜甫通过对八阵图遗址抒发了自己的感情,目前八阵图遗址在夔州西南永安宫前平沙上。

《嘉话录》记载,这里的八阵图聚细石成堆,高五尺,六十围,纵横棋布,排列为六十四堆,始终保持原来的样子不变,纵然被夏天大水冲击淹没,等到冬季水落平川,万物都失落故态,唯独八阵图的石堆却依然如旧,六百年来岿然不动。

通过对长年不变的八阵图石堆的存在,杜甫表达出了诸葛亮对自己匡扶汉室的赍志没有实现的遗憾之情,“遗恨失落吞吴”更能表示出刘备夷陵之战的独行其是,未能屈服诸葛亮联吴抗曹的大计感到深深惋惜,让匡扶汉室大业成了千古遗恨。

杜甫对诸葛亮未能实现赍志的遗憾

实在《八阵图》这首诗表面与其说是杜甫在对诸葛亮描述,并表达出了思想感情,不如说是杜甫自己想表述出伤己垂暮无成的烦闷情怀。

从杜甫作诗的韶光来看,这首咏怀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八阵图》,该当在大历元年(766)时创作。
熟习杜甫所处唐朝历史环境的读者都知道,杜甫生平经历过唐朝壮盛期间的“开元盛世”,再到后来的安史之乱,是一个由盛转衰的过程。
而安史之乱的韶光在755年12月16日—763年2月17日,《八阵图》一诗正创作在安史之乱后的三年,那时候的唐朝刚刚经历过战乱,民不聊生。
可以说是让这位爱国墨客有心无力去改变这个社会,只能通过写类似于《八阵图》这样的诗词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八阵图》表达了杜甫伤己垂暮无成烦闷情怀

杜甫《八阵图》一诗通过借古怀今,以诸葛亮志向的遗憾,到自己对当时社会动乱的无奈与伤感,渗透了杜甫“伤己垂暮无成”的烦闷情怀。

参考资料《诗经·国风·邶风·柏舟》

《八阵图》

《嘉话录》